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当代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我国大学教育迅速发展,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对他们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

本文是为了了解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财商”,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用所学的知识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实地发放问卷,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相应分析,提出解决办法,希望对大学生日后的消费有帮助。

第一部分介绍了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具体有三点,包括手机消费热引起通信相对较高;恋爱消费热;感情和直觉冲动直接影响消费欲望。

第二部分描述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

主要有所处消费来源与消费水平的矛盾;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消费心理易受外界影响走进消费误区三方面问题。

第三部分分析大学生消费问题产生的原因。

具体有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高校自身的原因;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第四部分针对大学生消费问题提出4点具体的合理化建议: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培养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家庭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勤俭节约教育。

第五部分本文的结论部分:大学生是当前社会的消费主体之一,我们应该肯定其合理的一面,也不能忽略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方式在未来社会中会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长、大学生本人等各方面的力量与作用,针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征,采取必要的、合理的、科学的措施,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消费与金钱之间的关系,树立理性的消费生活观和科学的消费方式。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消费问题;原因;对策目录前言一、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 (1)1.手机消费热引起通信相对较高 (1)2.恋爱消费热 (1)3.感情和直觉冲动直接影响消费欲望 (2)二、当代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 (2)1.所处消费来源与消费水平的矛盾 (2)2.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 (2)3.消费心理易受外界影响走进消费误区 (3)三、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产生的原因 (3)1.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3)2.高校自身的原因 (3)3.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4)4.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4)四、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行为的建议 (4)1.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5)2.培养大学生的理财能力 (5)3.家庭教育 (5)4.加强大学生的勤俭节约教育 (5)结论 (6)参考文献 (7)致谢 (8)附录 (9)当代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基于对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分析营销0731:钱丽燕指导老师:肖苏讲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人数在不断攀升,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同时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

因此研究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对于引导大学生科学健康的消费观、培养其正确理智的消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大学生不同于其它消费群体,它具备高素质、高消费欲望、高市场潜力,他们的消费特点也不同于其它群体。

在一般的家庭中,大学生具有很高的消费地位。

在大学阶段,他们需要更多的资金来满足生理需要。

为了配合学校的教育,他们需要各种学习用品,包括书、学习机、文曲星、电脑等;为了身心娱悦,他们需要各种体育用品、音像制品以及CD机;他们还要逛商店、上网吧、同学聚会、外出旅游;随着与社会的频繁接触,他们大多重视个人仪表、追求外在和内在的美,所以他们需要大笔的资金去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要。

在这样的独特环境中,大学生的消费有以下特征:1.手机消费热引起通信消费相对较高根据调查发现绝大数大学生都拥有手机,由手机热引发的则是一股通信热,大学生的话费开始逐步攀高。

各种各样的短信娱乐套餐,GPS上网,便利之余也造成了部分大学生的不理性消费,有15%以上的大学生月手机话费达到一百元以上,但大部分大学生月手机消费控制在50-100元。

图 1 大学生手机消费统计图2.恋爱消费热大学生正处在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导致恋爱成为了大学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根据调查为了维持这道亮丽的风景线,每月谈恋爱“浪漫制造费”在100元以下的占8%,300元~500元的占到14%,500元或更多占10%,从这些数据上看大学生用于谈恋爱的开销还是过大。

图 2 大学生恋爱消费统计图3.感情和直觉冲动直接影响消费欲望虽然大学生具备较强的独立理性思维能力,预测决策能力,但是感情用事时有发生。

他们非常看中商品的包装、样式、品牌、商标,如果直觉告诉他们商品是不错的,他们就会产生一种难以舍弃的感情,往往迅速进行购买,而且是非购买不可的。

至于商品的内在价值、外在价格、是否实用等因素较少考虑。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1.所处消费来源与消费水平的矛盾大学生是消费群落的一个特殊构成部分,因为他们不参与生产。

根据调查统计大学生消费主要来源,有83%来源于父母资助,7%来自奖学金和助学贷款,10%是个人创造收入。

也就是说大部分人的经济来源仍然是依赖于父母、家庭。

这种依赖性,使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与家庭经济状况直接挂钩。

虽然每个父母都希望给孩子更好的条件,但是经济条件可能对大学生消费产生一个上限,同时我发现每个人都几乎没有省钱的习惯,都是有多少花多少,有相当一部分人花钱没有任何计划,经常要向同学借前周转。

少部分学生自己可以养活自己的,他们的消费习惯也不是像我预先设想的那样节约,他们往往花钱很快,挣的10天的钱一小时可能好不犹豫的消费掉。

只有一些穷得真的吃不上饭的大学生才会真的节约,大学生们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却享受着高档次的生活,呈现出不合理的畸形消费现象。

所以说这个特殊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与他们所处的消费来源不甚协调。

表 1 大学生生活费来源调查统计表2.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大学生的消费,基本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生活消费,如吃饭、购置一些日常必需品;休闲消费,如娱乐、购物及其他;学习消费,如购买与专业相关的工具或书籍等。

根据调查在这三个部分中,第一和第三部分的水平都比较平均,比如吃饭,大多数同学每月都花了62%。

第二部分,即休闲消费部分。

基本上花的占总消费的30%,这些高消费包括电子产品、穿着打扮、交朋会友、文化消费等等。

这些数据说明当代大学生注重物质享受而非精神文化的学习,把重心摆错了。

图 3 大学生消费分配比例统计图3.消费心理易受外界影响走进消费误区如今大学生思想和观念很少再受束缚,他们会毫不掩饰其个性与想法。

大学生没有经历过社会的锻炼,进入大学时基本上是第一次离开父母,首次自己拥有支配各种费用的权利,开始独立生活。

所以他们表现出了别人有我也要,别人好的,我要更好的趋势。

因此,他们出现不善于开支,甚至乱开支,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消费的情况。

再加上追求高消费、炫耀消费、享乐主义和超前消费的后现代性的消费主义消费方式,也极大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

具体表现有:庸俗性消费,人情消费;超前消费,消费远远脱离了实际;炫耀消费和攀比消费,以追求高档、名贵商品为荣。

三、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产生的原因(一)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首先,学生的高消费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社会整体消费结构不合理。

目前,社会上重视高消费,这种导向错误的助长了学生之间的攀比风。

另外,现今社会上流行着透支的消费方式,大学生是对社会潮流有敏锐触角的群体,加之相对缺乏自主判断力,若没有得到适当的引导,很容易就会从此走进了消费的误区。

最后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对现代化高科技的生活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时尚广告和影视作品中高消费生活的主人公均会影响学生的消费观念,社会的浮躁心理、急功近利的错误思想刺激着部分大学生的神经。

(二)高校自身的原因应该承认,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取得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高校放松了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优良传统的教育。

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方面,学校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学生花的是自己的钱,于是对浪费等问题放任自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学生则认为勤俭节约是父母那一辈的事情,与他们无关。

同时,学校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不足,学生得不到很好的教育与引导,没有使学生了解正确的理财观念、理财方式和理财技巧技能等。

这种教育力度的不足和教育效果的苍白,使大学生们未能真正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扎根于思想中,付诸于行动上。

当前的大学生能够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他们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

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

(三)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行为。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溺爱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有些家长即使经济收入不高,甚至比较困难,也要想方设法甚至借债寄给自己的子女,满足子女的消费需要,以免子女在同学面前丢脸。

他们错误地认为,子女上大学都是远离家乡,家长不在身边,总怕他们在外生活不好,于是不管是否需要,常处于放任状态,加上对子女在校生活不十分了解。

因此家长对自己子女的日常开支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对其存在的奢侈浪费和超前消费等问题也不能及时发现并进行批评教导。

这些无疑给大学生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经济条件,使得大学生进行奢侈消费有了可能。

事实上学生不知道挣钱的辛苦,没有养成理财的经验,形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为他们的不良消费习惯打下了基础。

另外,许多家长自身没有一个健康的消费观念。

(四)大学生自身的原因1.消费心理扭曲在当代大学生中,一些人习惯于将自己拥有的某种优势作为炫耀的资本,希望用比较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为了争强好胜、赶上别人、超过别人,借以求得自尊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

在当代大学生推崇世俗化物质享受的过程中,相互攀比的现象便有了滋生的土壤。

在这种心理状态的支配下,当某种时尚在满足了一时的审美心理需要之后,必然会产生新的需要和冲动。

有部分学生由于自我认识能力差,受自尊心与虚荣心的驱使,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了自己的意见和主张,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随大流”,他们“购买”或消费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让自己与周围同学保持一致,而不是学习或生活需要,既造成了浪费,又容易产生心理畸形。

2.价值观出现偏差大学生消费理应放在满足基本的需求和提高自身知识上,而不应当追求奢侈上,然而大部分学生却把自身的消费用于吃、穿、喝、玩、乐上。

饮食消费讲求高档;衣服日用品消费讲求时尚品牌;娱乐消费讲求新潮;人情消费讲求西式。

有的同学甚至不顾家庭经济的承受能力,以“学习”的名义,向家庭要钱买MP3、手机和电脑,实际上是为了聊天,谈恋爱,打发空闲时间。

而在购买书籍、学习资料等发展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的消费少之又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