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问题【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节选】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坚持科学规划,严格管理。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
对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解决好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要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和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切实保护农民承包地、宅基地等合法权益。
城镇化要同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这是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按照建设区域性现代中心城市的目标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着力加强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形象,努力把城市建设和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南山路、北环路、西行线、兰秦快速通道、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等重点交通道路工程和深安、金雁、元通等黄河大桥建设,力争早日建成并投入使用。
继续抓好城区主次干道改造提升,积极配合省上搞好南绕城高速、铁路枢纽,以及中川机场改扩建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不断优化路网结构,提高交通通行能力。
进一步加强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抓好水电气暖等管网改造,加快文化、体育、科技等公共活动场馆和各类主题公园建设,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切实增强城市发展保障能力。
(二)加快老城改造提升步伐。
按照“两轮驱动”的要求,在加快推进新区开发建设的同时,必须着力抓好老城区改造提升,加快危旧房、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和坪台地开发建设,进一步改善市民居住环境和条件。
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在重点区域规划建设一批地标性建筑群和城市综合体,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
按照“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思路,进一步完善黄河风情线的建设规划,加快黄河风情线、黄河景观带、黄河文化长廊建设步伐,切实搞好华夏始祖园、陇上名人园、黄河明珠园以及兰州老街、体育中心等工程建设,着力打造一批能够展示和反映甘肃及兰州历史文化、自然特色、人文风情的城市景观。
进一步巩固扩大南北两山绿化成果,着力实施百万亩绿色生态建设工程,继续搞好美化、亮化、绿化和净化“四化”工程,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做好引水造景的文章,切实把黄河两岸和南北两山打造成兰州的城市名片,使兰州更具特色,更加靓丽。
(三)强化城市规划和管理。
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进一步搞好四版城市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修编,做到控详规划全覆盖,在规划的指导下搞好城市建设。
按照“规划在市、管理在区”的思路,继续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和执法关口前移,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管理办法,切实消除职能交叉、管理真空等问题,形成更加科学、更加规范的长效管理机制。
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管理设施,整合城市管理资源,积极推行数字化管理,努力提高城市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加大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力度,继续实施“畅交通”的各项举措,着力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进一步抓好城市环境卫生和大气污染治理,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
城市病因车辆骤增导致的“车多路堵”等城市病日益困扰着城市居民和管理部门,不但北京作为“首堵”已经广为人知,而且瘫痪性的堵车已经出现在武汉、长沙等二线城市,经常性的堵车也开始在三线城市甚至县城、乡镇显现。
这对中小城市管理提出了新挑战。
大城市病呈现出的蔓延苗头远不止此。
城镇化的加速度前进,固然见证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但由此带来的城市人口迅速膨胀、房价居高不下以及垃圾围城、空气质量恶化等环境问题也开始凸现,并由大城市逐渐向中小城市蔓延。
事件分析:1、农村大量人口流向城市,导致人口无序膨胀,已经给大城市的承载力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
而受农村“空心化”后人口迁移的直接影响,一些毗邻乡镇的中小城市也开始面临着与大城市类似的人口压力。
2、虽然国家屡次强力调控,但大城市房价一路攀升的势头并未得到根本遏制,动辄每平方米数万元的房价早已司空见惯,成为大城市居民心头挥之不去的痛。
而作为三、四线的中小城市,房价也一路走高,已经悄然在重蹈大城市的覆辙。
在江西省的一些边远县城内,每平方米两三千元的房价已很平常,这与当地居民的收入相比,亦属天价。
3、垃圾围城、空气质量恶化等环境问题同样不再是大城市的“专利”。
在一些地级市和县城周边,城市人口膨胀所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已经在城市周围形成蔚为壮观的“垃圾山”甚至“垃圾带”,有的原本依山傍水的小县城,也因各种垃圾的随意倾倒,清澈河流变得面目全非。
而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加上一些地方对污染企业的管理缺位,由此带来的城市空气污染问题也愈演愈烈。
4、堵车、污染等大城市病的全面蔓延,令城市管理者措手不及,也给城市的规划者和决策者提出了严峻挑战。
5、中小城市在保持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同时,必须从规划阶段就着手提高城镇化质量,尤其应注重分散城市功能区。
其中,在城市用地空间布局上,应强调功能的混合,避免重走一些大城市“单中心摊大饼式发展”的老路,尽量减少因就业功能、公共事业配套缺乏所导致的“潮汐式交通拥堵”现象。
6、中小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还可以探索在周边建立新城乃至逐渐发展城镇群的方式,充分缓解环境承载压力,又可通过城市功能的扩大,将居住、交通、环保等问题一并化解,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治堵方案7、严格控制中心城建设总量增量,加快重点新城建设,可以有效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
落实公交场站、公共停车场等交通基础设施用地。
8、建立开发项目与配套代建道路、公交场站、人行过街设施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移交接管、同步投入使用制度。
对已由开发项目业主代征代建的道路、公交场站和人行过街设施等进行清理移交。
将大型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纳入审批环节,与环境影响评价具有同等作用。
按差别化原则修订实施建筑物停车位配建标准。
9、对金融街、商务中心区(CBD)等地区、交通枢纽以及重大交通节点、堵点,开展区域性综合交通系统优化。
完成中心城配套交通标志、交通标线、交通隔离护栏增设任务;建设信号灯,并全部配建违法监测设备。
10、大力保障公交专用道路权,新建公交信号优先系统,提高公交车辆运行效率,在公交车辆上配备自动监测设备,严厉打击非法占用公交专用道行为。
但允许机场大巴、校车、班车通行专用道。
11、加大违法占路停车处罚力度。
严格停车经营企业资质和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建立准入、退出机制。
推广使用停车电子收费系统。
建设具备停车诱导、违法监测、智能收费等多种功能的停车智能管理系统。
制定中心城内停车场资源共享办法,支持和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停车设施对外开放,错时停车。
“看海”“到武大去看海”,6月18日的一场特大暴雨使得这句话流传开来,水漫三镇,交通瘫痪,人们纷纷对渍水造成的武汉之困严厉抨击。
一时间,武汉成了只顾地上建设光鲜亮丽,地下管网建设严重滞后的反面典型,“一年一遇”的排水系统标准更是众矢之的。
然而纵观全国各地的城市基础建设,专门针对武汉似乎有失偏颇。
广州,排水系统达到2年一遇标准的仅有9%;上海,其雨水排水系统也是基本达到“一年一遇”,少数重点地区的排水标准为“3至5年一遇”;北京专家说,北京“只有天安门广场和奥林匹克公共区达到5年一遇的标准”。
他们在遭遇特大暴雨的囧状亦触目惊心。
相对于这些国内一流大城市,武汉当日的降水量远超各地是客观事实,地下管网不堪重负在所难免。
武汉是座老城,以前在设计排水管网时,受当时的经济条件和观念等限制,管网和箱涵的口径很小。
近年来随着武汉城区不断扩大,城市下水管网早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雨一大就排不畅。
但是这是历史遗留问题,牵涉到诸多方面,那种短时间内全面提高全市排水水平的提法,试图将历年欠账一日偿还,既不现实又很武断,缺乏理性,还可能欲速而不达。
事件分析:1、坚持量力而行原则。
当前城市配套建设必须结合市情,符合各地实际,既要学习外地的成功经验,又要考虑当地历史文化、经济、财力等差异。
2、坚持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
建议各地必须综合配套改革,统一规划实施城市配套建设,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健全和完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建立科学、民主、公开的城市规划决策机制。
3、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
分单位包地段,各户包门前,整体划一,责权利相结合,各地不妨采取“多方投资,共同受益”,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以此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加快城市配套建设步伐。
填海造地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建设用地日趋紧张,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各地纷纷“向大海要地”,围填海工程日益增多。
由于填海造地约束少、成本低、土地用途自由度大,一直被认为是一项最经济、最快捷、最自由的“三最”工程。
因此,在地方在围填海造地的大干快上中出现许多乱象。
对此,亟待采取措施予以治理。
事件分析:1、中国作为人多地少、土地资源严重不足的发展中大国,通过围填海造地,可以有效缓解城镇用地紧张和招商引资发展用地不足的矛盾,特别是新围填的土地处于当前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但围填海造地作为一种改变和干扰海域自然属性的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行为,不能太随意,必须合理规划、有序开发。
3、过度开发会带来生态和环境问题,包括:导致局部海域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河口等重要的生态系统退化,使生物多样性降低,各类动物和鸟类的栖息、摄食和繁育场所缩小,改变原有海岸景观,影响鱼类的洄游规律,致使鱼类生存的关键生境遭到破坏,降低海水自净能力,海岸侵蚀加剧或海岸不稳定,港口和航道的淤积。
4、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依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下发了《关于加强围填海规划计划管理的通知》,国家海洋局从具体项目到区域规划,从微观到宏观,在各个层面采取了一系列管理对策与措施。
我们有理由有期待,经过整治,沿海省市区围填海造地活动,将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