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眩晕
前庭神经核
前庭传入神经
改善内耳微循环
降低前庭传入神经放电率
增强中枢前庭代偿 增加椎基底动脉供血
urikainen,ler,A.L.Nuttall.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1998 ,255:119-123 Botta L,Mira E,Valli S,et al.Acta Otolaryngol(stockh) 1998;118:519-523 Tighilet B,Leonard J,Lacour M.Journal of Vestibular Research. 1995, 5(1): 53-66
前庭神经及投射通路
颞上回前庭投射区
内侧纵束 (调节眼球和颈肌反射性活动) 小脑绒球及小结 前庭神经核群 前庭神经节的双极细胞 前庭脊髓束 前庭红核小脑脊髓束
调节身体平衡 植物神经症状
三个半规管壶腹嵴和椭圆囊、球囊囊斑 (前庭神经末梢感受器)
前庭网状脊髓束 前庭迷走神经束
迷路供血
来自迷路动 脉,又称内 听动脉 多来自椎基 底动脉之小 脑前下动脉, 也可来自小 脑后下动脉 或椎动脉
在所有的抗眩晕药物中,
• 敏使朗是唯一能够全方位干预“眩晕责任灶”的药物。
• 敏使朗拥有最为丰富、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
• 敏使朗临床应用超过35年,用药人口超过1.3亿,安 全性无可比拟。
所以,敏使朗是眩晕/头晕对症治疗的 首选用药
兰溪市中Hale Waihona Puke 院 章连新一、定义
眩晕( Vertigo )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而是多 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主观症状, 是机体对于空间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 是一种运动幻觉(错觉),病人感外境(外物) 或自身在旋转、移动、摇晃、翻滚、浮沉等, 常伴有眼球震颤、平衡失调(站立不稳、指物偏 向、倾倒)、 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及脉 搏、血压的改变,而成为一症候群。
多发性硬化
敏使朗—眩晕/头晕对症治疗 的首选用药
国内外关于眩晕/头晕病因的观点
头晕/眩晕是VBI的常见表现,但头晕/眩晕的常见病 因却并不是VBI1。 眩晕约占所有头晕的半数,其中前庭周围性者明显多 于前庭中枢性者,是后者的4~5倍2。 前庭中枢性眩晕的病因则多样但均少见,包括血管性、 外伤、肿瘤、脱髓鞘、神经退行性疾病等2。
三、眩晕的分类:根据解剖部位或病变
器官分类
DeWeese分类法:
周围性眩晕 Ⅰ、前庭系统性眩晕 (系统性眩晕) Ⅱ、非前庭系统性眩晕 中枢性眩晕
前庭中枢性眩晕:
指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经核,核上纤 维、内侧纵束、大脑皮质前庭代表区、小 脑等中枢连络径路病变引起的眩晕。 多见于脑干病损(缺血、肿瘤、炎症、空 洞、MS)、小脑病变(出血、梗塞、肿瘤、 脓肿、损伤)、大脑病变(颞叶肿瘤或血 管性病变、颞叶癫痫),颅内高压症、颅 颈结合部畸形等。
小结
绒球
前庭核
小脑眩晕以绒球小结处病变(如占位 、血管性病变、炎症等)为多见。眩 晕特点一般与前庭核性损害相同, 且合并明显的小脑症状和体征(如 肌张力低下、腱反射降低和共济失 调等)。
小脑结核
T1混杂信号
T2混杂信号
T1增强出现较特征的环状强化
左侧小脑半球占位(病理为寄生虫 卵肉芽肿)
T1略低信号
小脑出血
小脑半球出血量如在10ml以下,则预后较 好, 出血量在10ml以上者有可能外科治疗,尤 其是位于小脑蚓部者。
2、脑干出血或梗死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脑干梗死或出血 脑桥梗死
脑干出血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病变部位
双侧
中脑
小脑
枕叶
颞叶内侧
眼球运动障碍及瞳 孔异常、觉醒和行 为障碍,可伴有记 忆力丧失、对侧偏 盲和皮质盲。
分清头昏、头晕、眩晕
症 状 头昏 头晕 眩晕 头脑昏沉,不清晰感 头重脚轻,不稳定感 旋转、翻滚、浮沉感
平衡障碍 定向障碍 × ×
√
√
×
√
要避免一开始就误查、误诊和误治!
头昏、头晕和眩晕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如高血压 患者(反复头昏)——小脑出血急性期(突发眩 晕)——小脑出血恢复期(头晕)。
二、解剖结构
小脑前下动脉
内听动脉
基底动脉
前庭支
耳蜗支
脑桥出血(亚急性期)
右侧脑桥部出血灶
后循环TIA
最常见表现是眩晕、平衡障碍、眼球 运动异常、复视、交叉性肢体瘫痪、交 叉性感觉障碍、吞咽困难、构音障碍。 还可表现下列几种特殊综合征: 跌倒发作(脑干网状结构缺血) 短暂性全面遗忘症(颞叶、海马) 双眼视力障碍发作(枕叶)
1. 2.
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9月第45卷第9期,《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 中华内科杂志2009年5月第48卷第5期,《头晕的诊断流程建议》
眩晕的病机复杂,常涉及前庭的多个器官。
3.前庭神经核
2.前庭神经
1.外周前庭感受器
脊髓传导束
引发颈部和四肢反射性动作
敏使朗作用全面,药理契合眩晕病机
外周前庭器官
前庭中枢性眩晕常见病因
小脑出血或梗死
四 、 前 庭 中 枢 性 眩 晕
血管性
脑干梗死或出血 后循环缺血
其他 小脑病变 脑干肿瘤 脑干脑炎 多发性硬化 颅颈结合部畸形 前庭阵发症 癫痫
非血管性
(一)脑血管疾病性眩晕
小脑出血或梗死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脑桥梗死 中脑梗死 脑干出血
脑干梗死或出血
丘脑
Wallenberg综合症
• 剧烈眩晕,伴恶心、呕吐(前庭神 经核) • 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吞咽困难, 病侧软腭麻痹、咽部感觉和咽壁反射 减弱或消失(疑核、舌咽、迷走神经 受损) • 病灶侧肢体小脑性共济失调(绳状 体受损) • Horner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 • 病灶侧面部和对侧枕颈部以下痛觉 减退或消失(三叉神经脊髓束和网状 结构内的脊髓丘脑束受损)
2006年《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症的Meta分析》3
AAN证据等级:Ⅰ级。在所有的抗眩晕药物中,只有倍他司汀拥有这么好的证据 确认了倍他司汀治疗PPV、VBI/PCI等所导致眩晕的疗效。 推荐使用32-36mg/天的剂量、3-8周的疗程以取得最佳效果。
1. 2. 3.
/guidance/ James, A.L. et. Betahistine for Meniere's disease or syndrome (Cochrane Review). The Cochrane Library. Issue 1. John Wiley & Sons Ltd. C. Della Pepa, et al. Betahistine in the treatment of vertiginous syndromes: a meta-analysis Acta Otorhinolaryngol Ital 26, 208-215, 2006
T1增强:病灶边缘轻度强化
脑干胶质瘤
T1脑桥部低信号占位
T2脑桥部高信号占位
橄榄-桥脑-小脑萎缩
神经变性疾病,因脑干、小脑萎缩而伴有眩晕、头晕 。MRI矢状位显示明显的脑干、小脑萎缩。
4大脑病变
以颞上回前庭投射区损害为主。 除眩晕外尚有前庭功能过敏和大脑皮质受损 的相应症状和体征,但无听力障碍。眩晕发 作可作为癫痫的一种表现形式(先兆、眩晕 性癫痫)。 多见于脑部感染、血管性、中毒、外伤等疾 病。
左侧颞叶病变(脑炎?)
T2
T2
T1
颞叶胶质瘤
T1
T2
T1增强
T1增强
其他能引起眩晕的中枢性疾病: 前庭阵发症
表现典型的阵发性前庭和/或耳蜗 症状,可能由第Ⅷ 脑神经神经血 管交叉压迫引起。
前庭阵发症
前庭阵发症的诊断依据以下四个特点: (1)反复发作短时旋转性眩晕,持续数秒-数分钟; (2)发作常依赖于特定的头位,改变头位可改变发 作的时间; (3)听觉过敏或耳鸣持续存在或发作时出现; (4)神经生理检查可发现听觉或前庭的缺陷。
将敏使朗作为抗眩晕首选用药的循证医学证据
2007年英国NHS《梅尼埃病处理指南》1
倍他司汀是被作为首选推荐用于预防梅尼埃病发作
处方倍他司汀的初始剂量是16mg,可视病人情况减量至8mg(国内分别为12mg、6mg)
使用倍他司汀的疗程要足够,例如6-12个月,以控制眩晕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
使用倍他司汀的人群对该药表现出了很高的接受度
1 小脑桥脑角病变
小脑桥脑角脑膜瘤
小脑桥脑角表皮样囊肿
1 小脑桥脑角病变
T1
T2
T1增强
听神经鞘发生的肿瘤,绝大多数发生在前庭部分,多 数单侧发病。表现为:单侧耳鸣或耳聋,逐渐发生眩 晕,以后出现同侧三叉、面神经及小脑受累体征。
脑干脑炎
脑干炎(左侧脑桥)
T1低信号
T2高信号
Flair 高信号
周围性眩晕
病变部位 眩晕特点 发作与体位关系 眼球震颤 平衡障碍 自主神经症状 耳鸣及听力下降 脑损害表现
前庭感受器和 前庭神经颅外段
中枢性眩晕
前庭神经核、皮层的前 庭代表区
突发,持续时间短(数十分、 持续时间长(数周、数月、 数小时、数天) 数年)较周围性眩晕轻 头位或体位改变时加重,闭 目不减轻 水平性或旋转性,无垂直性, 向健侧注视时眼震加重 站立不稳,左右摇摆 伴恶心、呕吐、出汗等 有 无 与改变头位或体位无关, 闭目减轻 眼震粗大和持续 站立不稳,向一侧倾斜 不明显 无 有
T1矢状位
T1矢状位
T2高信号
T2冠状位
Flair高信号
髓母细胞瘤(小脑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