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战斗力
一、战斗力的定义与重要作用
所谓军队的战斗力,就是作战部队的人通过使用武器,在一定的组织指挥下,采用一定的战略战术,所能强加于敌、作用于敌的一种力量。
战斗力是反映一支武装力量的综合性指标,是军队生命力的基础,是战斗队履行职能使命的先决条件,是军队兴衰成败的决定力量。
我军创建以来,从小变大、由弱变强、从胜利走向胜利,有许多因素,但关键一条就是战斗力强。
高度重视战斗力标准是我党一贯的建军思想。
80多年来,我军驱逐日本侵略者、美帝国主义,打败国民党
反动派,成功实施自卫反击战,98抗洪、汶川抗震救灾等,每一场战役胜利都
不是偶然侥幸,都是人民军队能打仗打胜仗的具体体现。
历史雄辩地证明,只要把战斗力标准摆上首位,我军这支具有光荣传统的英雄军队,必将战必胜、攻必克、无坚不摧。
二、战斗力生成以及发展
战斗力生成是军队作战能力从无到有、从低级状态到高级状态的跃迁和质变过程。
战斗力生成模式,是指军队获取和提高战斗力的基本途径、方式和方法。
纵观人类军事发展史,战斗力生成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战斗力的获取,即在现有人员、武器装备和体制编制下,通过理论研究、军事训练、战斗实践以及思想教育、战斗精神培育等,使人与武器有机结合起来而生成战斗力。
二是战斗力的发展,即战斗力生成的主导要素发生改变而引起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
火力要素的出现,形成了机械化战争时期的战斗力生成模式,即通过火力聚集和释放能量达成作战功效;信息时代,信息成为战斗力新的增长点,信息要素替代火力要素成为战斗力的主导要素,通过信息的“粘合”,将各要素有机地聚合,形成统一整体,使整个作战系统战斗力聚集和释放达到最大化。
军队的战斗力是一个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而这些因素又是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的,不能有缺项,也不能有弱项。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战斗力生成要素也随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关注数量规模到关注战斗力要素的性质和质量;从关注人机关系到关注作战系统之间的关系;从关注作战单元的结构到关注作战体系结构的优化;从关注传统军事力量建设到关注新型作战力量发展;从关注军队自身发展到关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三、战斗力生成的基本要素
1,主体性要素,即人、武器装备以及人与武器装备的结合程度。
这是构成战斗力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战斗力中最重要的因素。
武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的物质手段,是强化战斗力的物质基础,武器装备的优势对战争胜负起着重要作用。
现代战争中,武器装备在战争胜负中占的权重大大增加了。
一旦武器装备形成代差,获胜将非常困难,即使取得胜利,付出的代价也将大的惊人。
恩格斯曾说过:“赢得战斗胜利的是人而不是枪。
”无论作战样式如何变化,武器装备如何发展,人永远是部队战斗力标准的首要因素。
现代战争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但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仍然是人。
近几场局部战争实践表明,随着武器装备信息化程度和作战效能的大幅度提高,战争中武器装备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实现人与武器装备的最佳融合正成为夺取信息化战争胜利的关键。
武器装备无论多么先进精良,都是由人研发、操作的作战工具,其性能发挥如何,还是由人来决定。
人与装备一体化程度越高,装备性能就发挥得越充分,官兵潜能就挖掘得越充足。
2,指导性要素,即军队的战略战术。
战略战术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战略战术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事关国家和民族的荣辱兴衰。
它是国家根本性的军事政策,是军事活动的主要依据,是运用军事力量支持和配合国家进行政治、经济、外交斗争的重要保障。
3,结构性要素,指部队的编制体制。
部队编制结构比例既包括人员与装备的结
合形式,也包括各军种比例、各兵种比例,以及作战和保障人员之间的比例。
一是编制结构比例能否适应未来作战。
合理的力量结构比例应能够反映未来作战趋势,如随着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维修保障人员的比例可能会增大等。
二是新型作战力量是否具有一定规模。
随着作战方式的变化,网络战、电子战、心理战等规模可能会增大,新型作战力量的涌现程度关系到部队新质战斗力的质量。
4,保障性要素,指军队的后勤保障与科学管理。
“甲坚兵利,车固马良,畜积给足,士卒殷轸,此军之大资也。
”后勤保障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打胜仗的重要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讲,打仗就是打保障。
自有战争以来,后勤保障的成败一直关系着战争的发展和结局。
随着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军队现代化程度越高,对后勤的依赖性越大,后勤的地位和作用就越重要。
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军队现代化建设时曾指出,要向科学管理要战斗力,向科学管理要效益。
树立新型打赢观,从履行我军新使命的高度促进和推动战斗力的全面跃升;树立整体效益观,使军队一切工作和资源都在提高战斗力上充分发挥效益;树立正确政绩观,始终把提高战斗力作为创造政绩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四、作为学员对于战斗力提升的思考
1,平日加强军事训练
由于人是部队战斗力标准的首要因素,作为未来军队的接班人,良好的军事素质是军校学员进行学习和工作的坚实基础,而良好的军事素质正来源于严格的军事训练,所以应强化对院校学员们的军事训练,提高其人文素质,使学员们养成能吃苦、敢坚持的性格,强化团队意识和永不言败的斗志,使学员们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能够担当起强军重任的优秀军事人才。
2,科学研究方面
当前世界总体处于和平时期,短期内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局部冲突、战争不断,暴恐活动时有发生,时刻威胁着军事人员和平民的
生命安全,战创伤仍频频发生。
和平时期内加强战创伤的致伤机制、愈合机理、战场环境下伤员的急救与治疗方案、预防措施等研究,对于战时降低伤残率、死亡率有重大意义。
但是目前对各种武器,特别是新型武器的致伤机理的研究仍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左右,近年来突破不大。
近年来的几次局部战争表明,爆炸性武器已成为战场中主要的致伤性武器。
关于爆炸伤机制的研究还有许多不明确的地方:爆炸伤特发的骨折发生的环境、条件、发生率等;爆炸伤的准确机制仍不清楚;冲击波在组织中的具体传播、消散方式,以及机制仍不清楚;冲击波、碎片等对组织的致伤作用以及组织损伤后的转归研究比较欠缺。
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型武器不断出现,如激光、微波、次声等,且高新技术武器的致伤方式、途径、范围、强度以及救治难度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未来的战争中必然会得到大量的应用。
但是对于高新武器致伤的确切机制、愈合机制以及救治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明显不足,加强新型武器致伤机制的研究对于降低未来战争的伤死率有重大意义。
3,医疗方面
战场急救对于维持战争期间军队的战斗力方面同样不可小视,这点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显得十分明显。
早期研究表明伤员早期手术可减少30%的并发症,有利于维持伤员的战斗力,但是在战地环境,资源有限,情况紧急,战地医生的急救措施与平时地方医院有着很明显的区别,此时战地医生的首要原则就是要挽救伤员生命,对于后期功能的修复则处于次要地位。
目前各大军医院校的培养体系面对的几乎全是平民创伤和疾病,缺乏对战争条件下伤员急救的培训系统,美国军方在战地医生的培训方面就很值得我国学习,建立专门的模拟战地环境下医疗急救的基地来培训战地医生。
作为空军军医大学的一名学员,我们更应该警钟长鸣、未雨绸缪,在学好学精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思考战时遇到不同的伤员如何在脱离现代的各种先进医疗设备的情况下利用最简单的器材和药品来挽救伤员的性命,保持伤员的战斗力。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