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课件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课件
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千里”“一层”在诗中理解为更远、更高 之意,是虚数。这句诗说明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 哲理,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态度。
诗人通过攀登鹳雀楼,观看日落西山、黄河 远去的景象,想到了“登高望远”的哲理。同学 们,你们也开动一下脑筋, 想象一下文中诗人描述的画 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或 者用笔画出来。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登鹳雀楼》描绘了诗人登鹳雀楼所看到 的壮观景象。全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给人 以启迪,体现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的人 生哲理。
白日——依山尽
登 鹳
所见 黄河——入海流
景象壮观 站得高
雀
楼
欲穷——千里目
看得远
所感
奋发向上
更上——一层楼
● ● 亲爱的读者: ● 春去春又回,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
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登鹳雀楼》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的所 见所思,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 生哲理,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1.看拼音,写生字。
高(楼) (依)傍 (尽)头 (黄)河 云(层) 2.《登鹳雀楼》一诗的作者是_唐___代诗人王__之___涣_。 诗句“_欲__穷___千__里__目__,__更__上___一__层__楼__”揭示了只有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诗文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象? 写了诗人傍晚时登鹳雀
楼所看到的壮观景象。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白日:傍晚的太阳。 依:靠着。 尽:完。这里指太阳靠着群山渐渐西 沉,最后看不见了。 入海流:指黄河最终流入大海。
诗意: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了, 黄河水正奔腾澎湃地向着大海流去。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西南的黄河岸边,因经 常有一种叫鹳雀的水鸟来楼上休息而得名。
因为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上周围风景秀 丽,所以很多古代文人来这里游玩并写下了许多 诗篇,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探究读
根据朗读指导,朗读诗文,探究下列问题:
诗文主要描写了 什么景象?
朗读指导
《登鹳雀楼》的朗读基调应该 是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读时声 音要厚重有力,体会“只有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8 古诗二首
祖国风光 壮观迷人
楼依尽黄层 照炉烟挂川
楼
遥
欲
依
瀑尽
层 布炉
烟
穷
川
多音字
原文示例
(三更) ·欲穷千里目,更( )上一
更
(更加) 层楼。
三更
时分,气温更
加低了。
注意红色 字的读音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王之涣(688年—742年), 字季凌。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以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代表作 有《登鹳雀楼》《凉州欲:想要。 穷:尽。 千里目:指看到更远的地方。 更:再。
诗意:要想凭借自己的眼睛看到更远的景物, 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再读全诗,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
远景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近景
两行诗对仗工整,厚重有力, 既构成形式上的完美,也表达了充 沛的气势。
火红的夕阳伴随着绯红的晚霞正依山傍岭渐 渐消失,汹涌澎湃的黄河水,一路狂奔,直入大 海。夕阳就要消失得无影无踪,黄河水也逐渐消 失在天边,我突然就明白要想看的更远,就必须 登上更高一层楼;就如同人生,只有不断努力进 取,才会获得更高的成就!
前面老师已经对这首古诗进行了详细的讲 解,接下来请同学们开启你的智慧之门,探究 以下问题。
样美丽,感谢你的阅读。 ● 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20.8.138.13.202007:5607:56:14Aug-2007:56 ●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二〇二〇年八月十三日2020年8月13日星期四 ● 3、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07:568.13.202007:568.13.202007:5607:56:148.13.202007:568.13.2020 ●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8.13.20208.13.202007:5607:5607:56:1407:56:14 ● 5、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Thursday, August 13, 2020August 20Thursday, August 13, 20208/13/2020 ● 6、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7时56分7时56分13-Aug-208.13.2020 ● 7、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20.8.1320.8.1320.8.13。2020年8月13日星期四二〇二〇年八月十三日 ● 8、天生我材必有用。07:5607:56:148.13.2020Thursday, August 13,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