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与智慧+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1、殷商时期负责医疗管理的官职称为疾小臣2、将中医药学誉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3、中国医药学的学科的人文学特点是哲学向医学渗透4、甲骨文记载疾病的水平是直观部位记载5、医巫分家从哪个朝代开始周朝6、哪个朝代开始对医生有考核制度周朝7、负责周天子饮食的是食医8、负责万民科疾病的是疾医9、中国传统文化中惟一继续发挥作用的学科中医10、中医的处方相当于兵法布阵,清代医家徐大椿称之为用药如用兵第二章1、民族文化形成的“轴心期”时代是春秋战国2、《周易》三圣是指伏羲、周文王、孔子3、《周易》用卦表达不同的人生阶段,确定应该采取的对应态度,中医看病不用卦模型4、管子“天出其精、地出其形,乃化为人”说明人体由来是大自然产物5、中医看病是用卦思维6、《周易》三画卦变六画卦缘由在于天、地、人各有阴阳7、《周易》简易是指大道至简8、《周易》变易是指适应规律的不断调整9、《周易》不易是指规律10、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养正气11、孔子强调大德大寿,德高壽长,称之为仁者寿12、老子“淡然无为、神气自满,将为不死之药”;强调“不死之药”是人体环境稳定13、中医看病卦思维表现在“辨证施治”第三章1、中国医药学奠基之作《黄帝经》2、中国医药学的医学目标生生不息3、生生不息是中华人类愿望,也是中华医药学科目的4、《素问》、《灵枢》各9卷共162篇,合称《黄帝经》5、标志中华医学实践理论体系、系统化、规化的著作是《黄帝经》6、中国医药学的医学模式天人合一7、中国医药学的研究对象以人为本8、中国医药学的研究模型阴阳五行9、中华医药学科确定生生不息的主体与研究对象是人类10、中华人类生生不息的方式是人类生存必须与(天)合拍11、医药学科确定了(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12、人与天主动合拍的桥梁是(天人合一),中医称之谓"四时阴阳五脏系统" 第四章1.(地理)条件决定文化特征2.医学模式是(健康观念、疾病观念、死亡观念)的哲学概括3.中国医学模式穿越时空而不朽的缘由(学科目标与人类愿望、学科模式与人类生存方式、学科模型与模式配套、学科对象是大自然生存主体)4.中国文化特征是(和谐)5.中国医学模式的两个阶段是:医巫共存、天人合一第五章1.道家认为解决人生问题的唯一途径是长生2.皇在生生不息文化理念上的积极意义是把养生理念推向史无前例的高度3.两汉一代对生生不息理念文化表达的铁证,今天何从而知汉代画像石4.道家认为“不死”是精神不死5.汉武在生生不息文化理念上的积极意义是把养生理念推向全民普及化6.两汉一代如何表达未世的生生愿望多生优生7.两汉一代如何表达在世的生生愿望养生8.两汉一代如何表达去世的生生愿望事死如事生9.两汉一代如何表达来世的生生愿望再生10.两汉一代对墓地的理解人生驿站、骨骸保存处、庇护后人处、等待升天处第六章1.中国医药学的研究对象是人2.关于中医药学的“藏象”理论说确的是通过脏腑外象类推脏腑在变化规律、“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在本质、受《易经》“以象推理”思维方式的影响3.下列关于五脏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A、就是(气的升降出入)B、正常与否(与“气量”充足与否相关)C、(“气”的路线畅通与否相关)D、(“气”在不同脏腑发挥不同的功用)4.肾脏与(膀胱)相表里5.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下列五脏为中心?6.人体脏与体表有脏在,生理与病理改变表现在外。
肾脏在外的表现会反应在: 耳7.人体脏与体表有脏在,生理与病理改变表现在外。
肝脏在外的表现会反应在: 眼8.五脏功能的动力是气9.五脏功能的生命力体现在神10.五脏功能的物质基础是精11.机体呼吸上天之“六气”,饮食“五味”合成(宗气)12.人体“水城”被称为“洲都之官”是指: 膀胱13.人体脏与体表有脏在,生理与病理改变表现在外。
脾脏在外的表现会反应在口14.人体脏与体表有脏在,生理与病理改变表现在外。
心脏在外的表现会反应在: 舌15.人体脏与体表有脏在,生理与病理改变表现在外。
肺脏在外的表现会反应在: 鼻16.人体抖动像似树木摇摆,与中医说的哪个脏腑有关肝17.小肠的功能描述准确的是分清别浊18.肝的功能中对其余四脏功能影响最大的是舒畅气机19. “水火既济”是指以下哪两个脏腑的交流心与肾20.中医认为生命离开母体主要靠“宗气”维持,“宗气”在(肺)合成。
21.中医认为生命离开母体主要靠“宗气”维持,“宗气”形成后必须下降到(肾)才能补充到元气。
22.人体元气是生命的动力,储藏在肾23.人体情绪中医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况,简称为“七情”。
每种情绪会引起人体“气”作用方向改变,导致气向上的是怒24.人体情绪中医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况,简称为“七情”。
每种情绪会引起人体“气”作用方向改变,导致气向下的是恐25.人体情绪中医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况,简称为“七情”。
每种情绪会引起人体“气”作用方向改变,导致气滞不畅的是思26.五脏中为生命节奏打拍子的脏腑是:肺27.五脏中为生命保持路线畅通的脏腑是:肝28.中医建立藏象模型的意义就是将人体与(天体)合拍29.下列属于阳的有(生命动力)30.五脏中“水火既济”是指:心与肾31.五脏中“左升右降”是指:肝与肺32.五脏中“升降枢纽”是指:脾与胃33.以人为本的物质基础是五脏34. 肺脏与(大肠)相表里35.脾脏与(胃)相表里36.心脏与(小肠)相表里37.中医理论体系中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生理上协调配合38.肝脏与(胆)相表里39.中医将人体胸腹腔脏器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焦包括心肺40.中医认为(脾)是“气血生化之源”与“后天之本”。
41.三因治宜是指:因地、因人、因时42.中国医学研究对象以人为本,其中关于“人”的理解应包括A、为有机生命体B、五脏中心C、经络联系人体上下、外表里、四肢百骸D、发生的疾病43.中国医学整体观念认为A、人体本身和谐B、人与大自然和谐C、人与人类社会和谐第七章1.夏王朝创造了阴阳合历称为夏小历2.下列关于“天人合一”的文化渊源描述正确的是A、是上古中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总结B、先诸子“推天道以明人事”C、西汉董仲舒承上启下“天人一也”D、宋代载“天人合一”3.“天人合一”的中医药学模式研究的容包括A、天地与人的关系——有利有弊B、人与天地的关系——趋利避害C、人与人的关系——和谐守中D、人体与疾病的关系——扶正祛邪4.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源自(农耕活动对天的依赖)5.七情因素直接改变人体藏气运行方向,并影响人类产生疾病,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怒伤肝B、喜伤心C、思伤脾D、忧伤肾正确答案:D6.中医把人体放在天地中研究的医药学模式被称为(天人合一)7.“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提出是由(西汉董仲舒)8. “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提出时间为(先)9.中医药学科模式是(天人合一)10.天人合一是(先圣对本身存在规律的发现和总结)11.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是(天人合一)12.“圣人作??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反映出中华民族早期人类圣人为王的标准是:关注民生13.人类积极适应大自然,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表现在A、向自然学习,与天地共阴阳、同节律B、依赖天地,从天地获取能量C、避免天之六气过激,地之五味偏嗜给人体造成的疾病D、人类需要积极主动合拍于大自然正确答案:ABCD第八章1.阴阳在天成像(抽象的天象),在地成形(具体的物形),人与天合拍,需要找到上的参照物。
称之为法天则地,人法地2.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3.下列事物的五行归属,哪一项是不对的?A、木—肝、春、东B、土—脾、夏、南C、金—肺、秋、西D、水—肾、冬、北正确答案:B4.五脏与五行对应,其中肾脏对应的是五行中(水)5.午时是指11:00—13:00,对应五脏六腑之中(心)6.下列表述中属阴的是(浅浮雕)7.天地自然图是指:太极图8.五行相生关系描述不正确的是:A、水生木B、木生水C、火生土D、土生金正确答案:B9.阴阳学说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10.五行之间的持强凌弱关系表达:相乘11.五行之间的反克关系表达为:相侮12.五行之间的相互滋生关系表达为:相生13.五行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表达为:相克14.肾藏精以滋养肝血,用五行学说解释就是:水生木15.“培土生金”用五行学说解释就是:健脾益肺16.肺气的肃降,能制约肝气的上升,肺与肝的这种关系属于五行学说中的:相克关系17.肾阴上升以制约心阳,用五行学说解释就是:水克火18.“怒”这种情志活动归属于五行中的:木19. “恐”这种情志活动归属于五行中的:水20.“思”这种情志活动会伤及五脏中的:脾21. “气血生化之源”是指:脾胃22. “后天之本” 是指:脾胃23. “先天之本” 是指:肾24.实现“天人合一”的桥梁是:(四时阴阳五行藏象系统)25.五脏与五行对应,其中脾脏对应的是五行中(土)26.五脏与五行对应,其中肝脏对应的是五行中(木)27.五脏与五行对应,其中肺脏对应的是五行中(金)28.五脏与五行对应,其中心脏对应的是五行中(火)29.五行是阴阳在以五方自然状态呈现,其中中央属于五行中(土)30.五行是阴阳在以五方自然状态呈现,其中属于五行中(木)31.五行是阴阳在以五方自然状态呈现,其中西方属于五行中(金)32.五行是阴阳在以五方自然状态呈现,其中北方属于五行中(水)33.五行是阴阳在以五方自然状态呈现,其中南方属于五行中(火)34.下列表述中属阳的是A、男C、青年D、风35.五行中木的特性是:A、色青D、条达舒畅36.五行中火的特性是:A、色红D、炎热向上37.五行中土的特性是:A、色黄D、承载蕴育38.五行中金的特性是:A、色白D、清肃收敛39.五行中水的特性是:A、色黑D、寒凉滋润40.下列表述中属阳的是A、灯光C、高浮雕D、数字“5”41.五行之间的正常关系表达包括:A、相生B、相克42.五行之间的异常关系表达包括:C、相乘D、相侮第九章1.在《庄子·养生主》中谈到“养生”,认为“缘督以为经”:A、保身B、全生C、养亲D、尽年2.养生文化在汉代形成与发展受到以下哪些方面的影响:A、社会生命靠养B、农作物生命靠养C、生命成仙靠养D、孝养文化3.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属于养生术数中:环境养生4. “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为长生不死之药”属于养生术数中:情绪养生5.情绪变化对脏腑功能影响直接作用6.情绪发作取决于:价值观念7.情绪对人体影响主要取决于:脏腑气机8.同身寸中“三寸”的表达方式是:四指并拢9. “养生”一词最早提出由(庄子)10.主养浩然之正气的是:孟子11.传统文化“道”思维建立的是:老子12.人体后正中线称为:督脉13.人体肚脐称为:神阙14.据《周礼·天官·冢宰》,周朝的医生等级最高的是(食医)15. “履霜坚冰至”的应用是指(治未病)16.在养生文化中,“一个关键”是指(肾藏精)17.“养生”的对象是(生命)18.英国学者约瑟明确指出:“在世界文化当中,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