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谈《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读本》
谈《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读本》
的编撰过程,感慨万千,这是管理者、策划者、撰写人员、漫画创作人员共同奋战、辛勤劳动的可喜成 果。在此谨将简单概述总结上述书籍的完成经过,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到更多领导和学者的帮助支持。 一、思路的产生 党和政府及各级管理部门历来十分重视中医的宣传工作,特别是社会上刮起“取消中医”之风后, 更加关注此方面的进一步管理。2008年1月24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第三次出席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
集体智慧的结晶——谈《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读本》 的诞生
作者: 作者单位: 梁永宣, 赵歆, 罗海鹰, 甄雪燕, 李哲 梁永宣,赵歆,甄雪燕(北京中医药大学), 罗海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李哲(中国中医科 学院)
本文链接:/Conference_7185704.aspx
100
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 于出版了.书前有北京市剐市长丁向阳的序文,向广大中小学生推荐了此书
一~秽递
‘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知{碍普及读奉’封面 四、总结及夸后晨望
霪誊 国 熏黧誊 一l
一冀誊 美篓誓
4正气与邪气的较量l故事正文与插图
上书出版之时,正值迎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开展了“新中国成立60周 年全国中医药科普图书著作奖、出版奖”的评琏活动.评出“著作奖”特别奖12名,一等奖20名、二 4等奖30名、三等奖50名,“出版奖”编辑奖20名、策划奖15名、设计奖5名。本书荣获“著作奖” 特别奖.2009年9月20日,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了“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医药科普图书著作 奖、出版奖颁奖大会暨2009年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消息传来。令人振奋!这些荣誉是对所有参与人 员的极大鼓励,大家不仅积累了面向中小学生进行中医知识科普化的宣传经验.同时也增强了夸后继续 深入开展活动的信心。写作者们充满了自豪和幸福,因为每个人的努力都得到了认可。 我们深知,中医科普知识的宣传工作任重而道远,目前只是迈出了尝试性的第一步。原书内容方面
最终还请学生们去药店观察治疗感冒时中医的不同用药,从而理解“证”的不同。这种由浅入深的写作 手法非常适用于中小学生。 这样写作的思路,首先使小读者愿意进入中医的世界去邀游,于是,无论是气、阴阳、五行、整体 观、五脏、辨证论治等基础理论,还是经络、病因、发病、治则、临证各科等理论高深的内容,都通过 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引发开来,使阅读者充分了解了中医博大精深的深刻含义。在此基础上,写作组又发
挥了常年从事医学史教学的特长,以人物为主线,穿插重要事件,展示了中医发展的悠久历程:神农、
黄帝、伊尹、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久远的人物在作者笔下一个个显活起来;悬壶济世、丸 散膏丹、医书校正、人痘接种,枯涩的历史如微型电视剧般上演;笑口常开百病不来、胃不和则卧不安、 枪不擦不亮身不练不壮,伴随着人们娴熟的语言,贴近生活的中医药常识也很自然地被读者领会接受。 由此,三部分51条中医知识便自然和谐地形成了“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知识”的核心要点。 文字完成后的修改任务亦非常艰巨,当时受到了北京出版社中医编辑组的大力支持,他们的团队亦 付出了超出常人的努力。写作组除了遵循编辑们提出的修改意见外,有一定出版经验的写作组成员又进 行了三部分的整体统稿工作。每个人都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日夜加班加点,并放弃了周末及节假日。 虽然文字数目不到十万,但她凝聚了大家的辛勤汗水,是彼此真诚合作的结晶。
工作小组建立后,最重要的任务是确定写作内容。中医药知识内容涉及面广,内容深奥,如何才能
达到浅显易懂的目的呢?专家组提出好很好的建议,内容需要从中医理论、中医临床、名人传记、生活 中的中医应用等多方面谈起。于是写作组参考了既往体篇”、“生活篇”为主线,其中天地篇以自然现象为依据,逐 步介绍中医的思维及理念,包括气、阴阳、五行、天一合人、整体观等基本概念。“身体篇”以人体是
三、插图画龙点睛
一本有趣味面向中小学生的读物,插图构思和设计是十分关键的。由北京出版社组织的花火动漫画 工作室,在上书的出版过程中亦立有汗马功劳。他们设计出一男一女二位可爱的小学生形象,贯穿于书 籍前后,使读者可跟随他们的倩影一直保持对原书的阅读兴趣。同时漫画创作者还分别针对原书板块设 计出三组不同内容的组画,通过粗览该画便能了解所要描绘的大致内容。而且在手法上还应用夸张手段 和现代思维相结合,加深了对中医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如在讲述人体的正气、邪气时,描绘出二个
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
一个国家为主线引导出从中医角度看人体的思路,含有五脏、经络、中医四诊等知识。生活篇则以衣食
住行为主线,围绕学生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讲述中医知识,如儿童为纯阳之体、水果的寒热温凉、 食物与药物、起居睡眠等。全文设计为问答式,希望以小学生向家长或老师提问的方式统领内容。 二周后,部分文稿完成,写作组与文字编辑进行了沟通,大家争论得非常激烈,主要焦点在于表现 文字内容应该更符合中医的知识结构,而表现手法当使用更生动活泼的形式。这就意味着写作组二个星 期以来的所付出的努力将如流水,大家都感到十分可惜。但使命感在鼓舞着每一位动笔者,于是毅然决 定将前期内容搁置一边,重建思路。在反复推敲后最改为目前成书模式,即仍然分为三部分:博大精深 的中医、历史悠久的中医、贴近生活的中医。同时写作组的骨干力量之一、曾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获得青 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的赵歆博士,创造出三段式写作手法,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即采用读一读、
有特充实加强,表述应做到更加严谨,今后我们计划根据不同年龄段分别撰写面向低年级的卡通科普,
及高年级的文化科普系列.同时还将深^学校课堂第一线,击听取读者的意见,虬对原书进行进一步修 改。同时也可考虑设立面向在枝学生宣传中医的阿站或者专业博客,采用多种手段和途径将年轻一代更 好地理解中医的思维方法及其优秀成果。我们相信,有领导的关怀,有前辈的指导,有各方面的支持. 我们所尝试的中医科普之路一定会取得更圆满的成果。 琅谢; 谨向对本书于咀辛勤指导的各位专家致以谢忱,他们是温长路、廖育群、芦咏莉、李经纬、张其成、 张瑞贤、毛嘉陵、王振瑞八位教授:探谢为写作组提供课题经费支持,并自始至终大力协调的北京市中 医管理局副局长屠志涛教授;由衷感谢策划及编辑书籍付出巨大努力的北京出版社事清霞总犏、张浩主 任,同时盛谢每一尚的文化心理氛围。
集体智慧的结晶
——谈<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读本》的诞生
梁永宣1
赵歆1
罗海鹰2甄雪燕1李哲’ 3中国中医科学院
1北京中医药大学
2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9年5月23日,北京地坛公园举办的第二届北京中医药文化宣传周上,作为中医科普推荐书籍
的一种,构思新颖的中医科普读物《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读本》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回忆起此书
台了“关于促进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在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国际交流的具体任务中,提出 “中医药知识要在中小学进教材、进课堂,提高对中医药文化的普遍认同”。这些有利措施立刻得到了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科教处的贯彻落实,屠志涛处长(现升任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吸取了北京出版 社副总编李青霞的建议,开始筹备为中小学生写作中医读本的建设工作。 研究工作首先聘请了北京市各中医相关机构的中医科普、医学史学者组成专家编辑委员会,同时为 了切入适用于小学生阅读的文字主题,还特地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专家芦永莉教授予以指导。 同时决定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从事一线教育的年轻学者为核心,承担文字创作;北京出版社中医编辑室进 行文字加工处理,并组织由花火动漫画工作室构思插图,中间环节由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科教处统一布署 协调。 二、大纲确定及写作
手持大刀的人物在相互搏斗的形象,使读者能容易理解正邪相争之理。在叙述晋代中医的兔唇修补术时,
又形象地画出二个人物:术前为兔面人身,术后为正常人,并在旁注现代小男生的惊叹:“晋代就能做
整形手术了,中医外科真神奇!”如此则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生灵活现,非常有利于记忆。当然,漫
画的成功展示,也和专家委员会的指导息息相关,他们曾就其表现手法进行了逐一说明,并将其中与中 医知识不符合之处进行了纠正。经过三个月的奋战,图文并茂的《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读本》终
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其中强调: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切实巩固和扩大中医药的社会基础。
坚持把中医药文化建设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积极开发利用 中医药文化资源,创作一批宣传中医药的文化产品,打造中医药文化精品,继续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
国行’活动,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科普宣传长效机制,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药,感受中医药,使用中医药, 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氛围。”以此讲话为依据,2009年1月1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出
《大众医学》中医科普传播60年
许营
上海世纪出版有限公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200235
自1929年,南京敢府卫生部发布“废止中医案”(后被国民代表大会撤锖)后.中医始终处于危 机状态。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虽然提出了“团结中西医”的原则.但实际上并 未根好贯彻,一系列的行政措施其至被后^认为旨在4消灭中医”,医务界歧视中医的现象非常严重。
学一学、想一想的格式以提高学生兴趣。读一读是先举出一个故事,从中引导出学一学中所涉及的某一
理论,最终通过想一想让学生去思考这一理论并付诸于行动中。如较难理解的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就是 以两个孩子两服药的事例为起点,从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二张不同方剂的应用,自然引导读者去找寻原
思维方法的出处——东汉名医张仲景,进而了解这位名医的二部著名书籍《伤寒论》与《金匮要略》,
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
医药文化》在业界学者和专家的大力支持下,逐渐走过起步的艰难阶段,摸索着自身的发展之路。在良
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中,我们不改初衷,为各界学者专家打造一个自由交流的学术平台,策划多元文化专 题,通过吸引社会各界读者,传播中医药与传统文化特定的审美情趣,激发广大读者对传统文化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