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猪价你看懂了吗?如果你是养猪人,你一定会有许多话想对今年的猪价说,该涨时不涨,该跌时照跌。
或许, 2014年对养猪业来说,就是个坑。
但是,熬过去了,就是康庄大道吗?你得先弄明白,猪价,这都是为什么?!影响猪价波动的长期因素1猪周期谈起猪价走势,必谈 " 猪周期 " 。
有论者认为,从长期看,如果以相邻的猪价最高峰时间间隔为一个猪周期, 大约是 42个月左右一周期。
自 2000年以来, 我国共经历了三次猪周期, 而目前正处于第四个周期当中。
第一个周期是 2001年 5月到2004年 9月,第二个周期是 2004年 9月到 2008年 3月,第三个周期是 2008年 3月到2011年 9月,我们当前所处的第四个周期是从 2011年 9月开始的,如果按照一个完整的周期来运行的话,第四个周期应至 2014年结束。
通常来说, 猪周期的运行路线图为:猪肉价格大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量剧增——肉价下跌——养殖户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量减少——肉价再次上涨……这是一个循环的周期性过程。
一个完整的猪周期包括了猪肉价格上升和下跌两个周期。
2原料价从短期看,养猪不可能因为成本高而提高当期销售价格。
在 2013年,作为原料主产区的东北地区, 猪价一直高于华南地区, 可见猪价并不会因为简单的成本变动, 而直接调整价格。
活物养殖的一大特点是,养殖户本身并没有囤货资质,市场议价能力弱。
(新牧君:据新牧猪价指数平台监测, 2014年,北方,尤其是东北猪价是长期低于南方的。
但是从长期看,养猪的物质成本里,占比最大的是玉米,一般占到 60%-80%左右,当玉米等原料价格变动时,生猪价格也会受到 " 牵连 ". 但玉米对生猪生产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会对猪价产生持续性影响, 对于一个周期来说, 仍属于重大影响。
养殖户不是因为成本变化而调整价格,而是依据成本调整生产预期。
芝华商业数据市场分析师袁松介绍说, 玉米、豆粕上涨 (下降——养殖成本上升 (下降——养殖利润下降 (上升——生猪存栏下降 (上升——生猪供给下降(上升——猪价波动。
袁松认为,玉米、豆粕价格引起猪价变化的传导时间为 14-18个月。
原料价格的短期波动将会产生中长期影响, 2013年下半年豆粕价格上涨超过900元 /吨, 一头生猪养殖成本增加 50元以上,养殖户在扩栏补苗方面都将持谨慎态度,从而影响后续价格。
3存栏量据中国畜牧业协会数据, 2002年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 41776万头; 2012年底,全国生猪存栏 47492万头,同比 2011年增长 1.55%,达到近 10年来最高水平。
2014年前 11个月农业部发布的生猪存栏信息显示, 全国生猪存栏、能繁母猪存栏量均连续 11个月同比减少。
从存栏的涨势来看, 规模养殖企业整体上还没有因为价格持续走低而调整发展目标, 生产情况相对稳定。
当猪粮比低于 6:1时,生猪存栏量发生较大幅度的回落,而当猪粮比大于 6:1时,生猪存栏量则大幅回升。
由于 2009年底,猪肉价格急剧下跌,养猪户面临较大亏损,于是大量宰杀生猪推向市场, 导致生猪存栏量出现大幅下降。
由于对猪肉价格预期的悲观, 养猪户逐步淘汰能繁母猪, 能繁母猪量的变化要滞后于生猪存栏量的变化3-4月左右, 相应猪价也在能繁母猪大幅调整 4个月后出现大幅波动。
4消费特点据畜牧业司副司长王宗礼介绍, 历史上每次猪价大幅上涨, 大多处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
2006-2008年、 2009-2011年我国 GDP 平均增速分别为 12.2%和9.6%,而 2012年增速为 7.8%, 2013年后,宏观经济增长减速,猪肉消费需求将有所下降。
如上,长期看, 我国猪肉消费已经进入了结构性增速放缓阶段。
我国居民以消费热鲜肉为主,据《 2012年福建省居民肉品安全知识和消费习惯调研报告》显示, 94.9%的居民最经常购买热鲜肉,仅有 14.9%的受访民众知道冷鲜肉,尚未形成消费冷鲜肉的习惯。
未来猪价供求短期波动仍然存在。
我国猪肉人均消费量保持增长,据资料, 1985年我国人均猪肉年消费量为16.6kg ,进入 90年代, 猪肉消费一直保持在人均 20kg 左右, 1998 年达到人均 20.4kg , 2000年和 2001 年略有下降, 2002~2005 年恢复到人均 32kg 左右的状态。
到 2012年达到 5464.28万吨, 全年每人消费猪肉 40.36千克,十年来,我国猪肉消费整体呈稳定增长态势。
据资料, 2003年香港居民共消费猪肉 30万吨,那么人均消费猪肉 45kg. 应该说香港居民人均消费 45kg 猪肉时,基本到了无任何弹性的地步了。
这个数据就是判断国内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的一个基本参考。
随着收入的提高, 40.36kg 的猪肉人均消费量已经达到很高水平, 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群会对猪肉消费作出不同反应, 高收入人群对猪肉消费量的增加程度最弱, 接受多吃清淡、少吃荤腥建议的人越来越多, 猪肉替代品的价格波动将会影响到猪肉的消费, 进而影响到生猪价格。
中等收入家庭次之, 而低收入家庭对猪肉消费量的增加程度最大。
5城镇化根据 USDA (美国农业部公告统计数据, 2000-2011年间, 中国猪肉消费保持年均 1.95%的增长态势。
2011年全国猪肉供应量是 5000万吨左右, 2012年预计能够达到 5200万吨, 国内生猪消费量一直是一个稳定的增长状态, 最主要的因素是农村人均消费增加, 农村消费提升和城镇化进程正成为猪肉需求增长的持续推动力。
据资料, 1996年 -2005年,每年新增的城镇人口数量超过 2000万。
2006年 -2009年, 每年新增的城镇人口数量大约为 1500万。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2012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 135404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为 71182万人, 占总人口比重为 52.6%, 首次超过农业人口数量, 比上年末提高 1.3%.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曾说,农民进入城镇转变为市民后, 不仅本身成为农副产品的消费者, 而且,其消费方式也将发生质的变化。
全国城镇人口比重提高 1个百分点,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相应上升 1.4个百分点。
6补贴在养殖企业中,收红包的公司比比皆是。
数据显示,在 2013年 9月末,罗牛山、益生股份、华英农业、新五丰、圣农发展、民和股份六家养殖企业当年都分别收到超过 2000万元的政府补助。
其中,罗牛山和益生股份补助金额甚至达到 3869万元和 3704万元。
国家每年都会对养殖业投入补贴,最常见如能繁母猪补贴。
2007年每头能繁母猪补贴 50元; 2008年, 补贴标准增加到 100元, 共补贴资金 20.02亿元, 到 2012年, 标准仍为 100元 /头,发放补贴资金 28.92亿元。
2013年,年出栏量 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也将可以作为育肥猪保险的承保对象。
" 因为养殖产品关系到民生问题,当行业面临亏损时,政府出手补贴也在情理之中。
" 一位不愿具名的养殖业人士认为, " 但这样一来,拿到补贴款的企业有恃无恐,压缩产能, 行业洗牌的进度会减慢。
"影响猪价波动的短期因素1季节消费需求变化将是生猪价格走势的主导因素之一。
农历春节一般在 1月底或 2月初, 因此月生猪屠宰量最高峰基本出现在每年的 1月份或者 12月份, 12月份平均生猪屠宰量较月均屠宰量高出 20.5%,最高可接近 40%,次年 1月份平均生猪屠宰量较月均屠宰量高出 15.2%;月生猪屠宰量最低谷出现在每年春节之后 2月份,低于月均屠宰量最高值 22.4%; 生猪消费另一个低谷出现在 7-8月份,屠宰量比月均屠宰量下降 3-5%.同步变化的规律是年底价格一般比夏季淡季高出 10%以上。
由于猪的生物学特性,供应量不会几何式增加,只会小幅增加,保持平稳。
需求却能短期大幅增加 20-30%,中国生猪需求的节日、季节性非常明显,历史上很少出现春节前猪价低于成本线的, 即使有些时候春节前猪价会下跌。
因为春节前的猪肉需求比平时要高出至少 30%以上,而供应很难在一个时间点上高出 30%以上。
以 " 春运 " 为界,节前 15天,节后 25天,共 40天从非常多的人口从经济较发达地区回到欠发达家乡, 造成人口的大量流动。
短时间内, 相应地区的消费总量会发生巨大波动。
大量流动人口的存在, 应该说是与当前的户籍制度、城镇化发展以及与其他相关政策密切相关。
2天气天气变化尤其是极端天气能在短时间内对局部猪价产生快速影响。
在整个2013年 7-9月份是极端天气高发季。
2013年 7月,暴雨洪涝灾害造成四川省 15个市州的 75个县不同程度受灾,为了尽快回复生产,灾区养户补栏补助 200元 /头,反映在广东阳江地区猪苗销售旺盛。
8月份华东大部分地区连续发布高温蓝色预警,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 37~39℃。
天气炎热肉猪长速放缓(持续到 9月初,而且炎热天气导致养殖、长途调运风险增加。
受 " 尤特 " 和强烈西南季风接连影响, 8月 14日到 18日,广东近 9成乡镇出现暴雨,造成 12万牲畜死亡,生猪调运也严重受影响。
除极端天气外, 正常的季节气温变化也会刺激猪价变化。
传统室外腊肉制作的温度要求 15℃以下。
目前北方集中在 10月底或 11月初, 南方根据天气开始制作, 一般时间在中秋节后北风到来。
冬春季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持续的雨雪天气, 推动北方生猪市场价格持续走高。
3疾病据资料, 在 2001-2007年间, 疫情是影响生猪价格的重要因素, 造成严重影响的有 3次。
2003年的非典疫情导致猪肉需求量急剧下降,同时生猪购销市场的封闭也造成市场分割,猪肉流通受阻。
2005 年四川省发生的猪链球菌病使养殖户认识到生猪市场存在更多不确定风险,开始大量缩减生产、淘汰母猪。
2006年夏季,在我国南方一些省市相继暴发高热病,这种疫病不仅进一步减少了母猪、生猪的存栏量, 增加了饲养成本,除生猪直接死亡损失外,还导致患病母猪流产或死胎,严重削减了养殖户尤其是散养户的资金实力,导致全国范围内的存栏量减少。
2010年冬季到 2011年春季,一些省区发生仔猪流行性腹泻,个别养殖场小猪死亡率高达 50%.疾病导致供应减少,大大推动猪肉价格上涨。
冯永辉分析说, 2011年、 2012年 2月份仔猪价格上涨的共同原因是春节期间仔猪腹泻流行,仔猪供应量大减。
疫情一方面会直接导致生猪产量的降低, 另一方面会使生产者在恐惧心理的支配下减少生产量, 所导致的生猪产量减少却会影响到未来的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