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重振大国地位的俄罗斯第一节从苏联到俄罗斯一、苏联建立的世界意义(略)P1871922年正式成立(俄、乌、白、外高加索),后来发展到15国。
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面积2240万平方千米,为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口2.901亿(1990)。
1.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极大鼓舞了亚非拉深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压迫的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50年代初出现13个社会主义国家)3.苏联的建立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制止战争的重要力量。
(二战中反法西斯的主力军;战后高举民主、和平大旗)4.成为制约美国称霸全球的重要力量和竞争对手,保持了战后世界的整体和平与稳定。
(应对冷战;客观上实现了世界和平)二、苏联解体及其影响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使苏联面临全面危机(1)改革的背景——“苏联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
——20世纪70、80年代之交苏联陷入内外交困境地。
国内:A.经济衰退:80年代低于3%,连续三个五年计划未完成。
B.政治腐化:权力集中,特权官僚腐败,党威信扫地。
C.意识形态:教条主义与西方思想共存。
在外部,70年代苏联所奉行的全球进攻战略开始遭到西方集团的全面反击,军备竞赛处境艰难。
(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新思维”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指出要在苏共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改进和完善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重点是探索经济改革和加快经济发展的途径,如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善经济结构,推进生产的集约化,社会化。
但是,由于苏联多年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在人们心中的影响根深蒂固,也由于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推进改革,改革基本上流于形式,未获成功。
于是,戈尔巴乔夫认为经济改革的阻力来自于“专横的官僚主义体制”,为了推动经济改革就必须首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1987年戈尔巴乔夫出版著作《改革与新思维》,决定从政治上全面改革传统社会主义,它提出把“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苏共奋斗目标。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主要内容:——宣扬社会主义异化论(异化论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是扭曲的,仍然存在着社会与人的异化,经济上人与生产资料和所创造的财富异化,政治上人与政权异化,原因是由于政治垄断、经济垄断和思想垄断造成的,)——倡导社会主义多元化(多元论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多元化、多样化的社会,主张社会经济多元化,实行非国有化和私有化,不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取消苏共对国家政权的领导;意识形态多元化,允许各种意识形态自由竟争,取消马列主义的主导地位。
)——提出全面民主化纲领(认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实质,鼓吹抽象的民主,反对用阶级斗争观点观察和行使社会主义的民主,崇尚西方议会民主政体。
为了实现社会全面民主化,要排除任何阶级、政党和社会集团的专政。
)——鼓吹人道主义观;(人道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民主和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是人道主义价值观的实现。
哈耶克认为社会主义通向奴役之路)——主张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认为在核时代人类生存是第一位的,一定要排除两大体系对抗,实现国际关系的人性化、人道主义化。
)(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导致全面危机经济上,社会生产全面停滞,危机更加严重。
国民收入出现了负增长,通货膨胀不可遏制,居民生活水平连年下降,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失控状态。
政治上,苏共丧失了原有的领导地位后内部产生分裂,使国家政权处于半瘫痪状态;各种政治组织大量涌现,社会和政局动荡不安。
社会上,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民族分离主义倾向不断发展。
2.苏联解体(1)“8·19事件”1991年以传统派失败而告终,导致苏联加速解体。
1991年,戈尔巴乔夫和9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发表声明,主张签署新的主权国家联盟条约(新奥加廖沃条约),草案拟8月20日签署。
草案把国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放弃了社会主义,这在苏联引起极大震动,成为苏联“八〃一九事件”的导火线。
8月19日,为赶在新联盟条约签定之前,并趁戈尔巴乔夫总统在克里米亚休假之机,以苏联第一副总统亚纳耶夫为首的8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企图推翻戈尔巴乔夫。
亚纳耶夫宣布自己为该委员会主席,代行总统职务。
委员会成员包括苏联总理帕夫洛夫、国防部长亚佐夫、安全委员会成员克留奇科夫和内务部长普戈等高官。
他们发表了“告苏联人民书”,书中说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改革政策已经走入了死胡同。
他们呼吁苏联公民支持该委员会。
苏联国防部命令部队实施紧急状态,莫斯科卫戍司令宣布首都宵禁。
事件发生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当天在莫斯科宣称“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及其发布的一切命令都是非法的,俄罗斯共和国领导人、列宁格勒苏维埃领导人和莫斯科市市长先后发表声明支持叶利钦。
俄罗斯一些地方宣布罢工。
两种政治势力之间形成了严重对峙的局面。
8月21日下午,事态出现重大变化。
国防部宣布撤回奉令实施紧急状态的部队,莫斯科卫戍司令宣布首都的宵禁将解除,部分“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成员飞往克里米亚会见戈尔巴乔夫。
当晚,戈尔巴乔夫发表声明说他已完全控制国家局势,内政部长普戈自杀,其他“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成员被拘捕。
(2)苏联共产党解散“8·19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下令剥夺苏共财产,让各党组织独立决定以后的活动。
苏共报刊被停止,中央大楼被查封,共产党被禁止活动,有些领导人遭到逮捕,苏共不复存在了,苏联处于分崩离析的边缘。
(3)各加盟共和国独立1991年8月,苏联第二大共和国乌克兰宣布独立,到12月,除俄罗斯外,14个共和国都宣布独立。
12月21日,新独立的11国发表《阿拉木图宣言》,宣布苏联解体,自愿组成“独联体”。
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告苏联人民书》,宣布中止以总统身份进行的活动。
3.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苏联解体是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表面上看是改革失败和西方和平演变的结果,但是从深层次看主要还是长期积累的历史问题等综合因素所致。
(1)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是直接原因。
最初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后因经济改革受阻,匆忙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并提出了错误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2)苏联长期积累的历史问题是根本原因(深层原因)。
——政治体制方面高度集权的政体,导致苏共及其政权内部缺乏有效民主监督和制约机制。
国家政权集中在苏共,苏共的权力集中在中央政治局,政治局的权力实际上又集中在总书记手里。
党的领袖犯错误,就有可能导致亡党亡国。
——经济体制方面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使得苏联的经济不能适应激烈的国际经济与科技竞争,不能满足人民的期望和要求。
由于经济建设没有给人民带来更多的实惠,人民逐渐对苏共和社会主义失去了信心。
——民族政策方面错误的民族政策和大俄罗斯主义行为,埋下了民族分裂的祸根。
苏联有130多个民族,俄罗斯族占人口53%。
大俄罗斯主义与民族不平等——独立思潮倾向;苏联成立时的联盟条约和宪法都明文规定,各加盟共和国享有主权国家地位,可以自由退出联盟,这为后来的民族分裂主义者闹独立提供了法律依据。
——对外行为方面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破坏了社会主义的形象和声誉,也耗尽了国力。
战后与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争夺,推行霸权主义的对外政策,不仅加强了对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甚至直接出兵去占领主权国家;为了争霸,不断地扩军备战,增加了巨额军费开支,军费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维持在20%-35%之间。
——苏共建设方面苏共日益严重脱离群众,变成一个官僚阶级的党,丧失了民心。
(长期执政使部分干部党员享有各种特权、干部终身制、腐败现象……)(3)西方长期推行的和平演变政策是重要外因和平演变战略是西方国家始终坚持的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战略,利用它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外交等方面的影响力,通过和平手段瓦解社会主义制度。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进一步加强了意识形态的渗透和进攻。
总之,无视时代进步和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无视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苏联亡党亡国的最深刻的原因。
可见,“三个代表”与“先进性”教育的重要性。
4.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P190)(1)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让百姓感受社会主义优越性。
(3)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
(宪法框架下的渐进式改革)(4)加强民主法制和党的建设。
5苏联解体的深远影响(略)(1)国际共运处于低潮,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
(2)导致世界基本政治格局的重大转变和世界力量对比的严重失衡。
(3)使得国际局势趋于复杂多变。
三、俄罗斯的建立——1991年12月25 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更改为“俄罗斯联邦”。
——俄罗斯作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中疆域最辽阔、资源最丰富、经济实力最雄厚、军事实力最强大的俄罗斯联邦,成为苏联遗产的合法继承者。
——独立后的俄罗斯开始了艰难而曲折的重振大国地位的漫漫之路。
第二节俄罗斯的经济政治与军事一、“休克疗法”与俄罗斯经济转轨1.转轨的“洋药方”:休克疗法(1)“休克疗法”涵义原本是医学上的一种治疗方法。
后来经济学家用来指采取一步到位的激进方式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它又称为“大爆炸”的改革理论,或“一揽子过渡”的政策主张。
(2)“休克疗法”的主要措施基本方向是: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
——实行紧缩政策,控制通货膨胀,稳定宏观经济。
第一,紧缩财政。
一方面削减财政支出,另一方面增加财政收入。
第二,紧缩信贷,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实行了紧缩银根的政策。
——实行经济自由化,转换整个经济运行机制。
所谓经济自由化,就是最大限度地取消经济管制,给经济主体以充分的经营自由。
主要包括价格自由化、企业经营自由化和对外经济活动自由化、外汇自由化。
一—迅速实现私有化,完成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转轨。
1992—1994,“证券私有化”,俄政府向全俄每人无偿发送一张面值10000卢布的私有化证券(总值1.5万亿,相当国有资产的35%),证券可购国有资产和股票,也可转让出售。
1994—2000,现金私有化,从无偿转让到按一定价格出售。
(3)对“休克疗法”的评价一一它在消除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和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
(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所有制、完成了从生产者市场向消费者市场的转变、形成了自由的商品市场、确立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方向) ——代价沉重,一度使俄罗斯经济陷入深重灾难之中。
(社会生产猛降;赤字严重、通胀失控、信贷体系崩溃;进出口下降,外汇储备趋于枯竭;居民生活水平下降;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教训深刻: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经济进一步恶化,结果欲速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