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众 文 艺35摘要:流行音乐自登上历史舞台就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可以说,流行音乐无处不在。
本文从音乐社会学的角度对流行音乐的社会地位、社会功能进行研究分析,详细地阐述流行音乐的社会价值以及自身所具有的魅力。
关键词: 流行音乐;社会作用;审美;人格塑造前言流行音乐通常是指人们喜闻乐见,且能自己参与表演的一种音乐形式,是一种不需要经过严格训练的音乐。
在一些专业的权威理论著作如《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对流行音乐(通俗音乐)是这样解释的,“通俗音乐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
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亦称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多取材于人民群众日常的生活和感情,歌词较为口语化,音域适当,令人感到自然、亲切,形式短小、通俗,易记易唱,有广泛的参与性,具有平民化和大众化的特征,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音乐需求。
一、流行音乐的社会地位流行音乐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在当今乐坛,流行音乐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各层次的人群热衷于流行音乐,这是由流行音乐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我们发现,流行音乐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流行音乐“借助现代文化工业日臻完善的传播手段和复制技术手段”迅速改变着我国社会音乐文化的格局。
流行音乐是以满足社会需要而产生与存在的,所以人民群众需要什么样的音乐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作品来让人民群众欣赏和传唱。
从出现到现在,流行音乐自身在不停地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自己。
流行音乐作为音乐学科的一个分支,它与其他的音乐体裁一样,都是音乐艺术的一种形式。
欣赏交响乐或古典乐等一些严肃音乐,需要我们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与深厚的音乐知识,才能够真正地听懂大师们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内容。
但是,聆听流行音乐却没有如此高的要求,因为流行音乐的旋律简单,且朗朗上口,很容易被人记住。
正是流行音乐在社会中这种平民化和大众化,会让听众听起来觉得音乐离自己很近,似乎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诉说着自己的心声,是自己心中的独白,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感情去解读自己喜欢的歌曲。
无论是否经历过专门的音乐训练都能够演唱和欣赏流行音乐,这完全是由于流行音乐通俗易懂、易学易唱、旋律清新优美、风格多样的人民群众性的特征,同时也注定了流行音乐成为一种潮流与时尚、成为一种众星捧月的艺术形式。
由于流行音乐合乎时代发展的规律和迎合人民群众口味的特点,促使了流行音乐自身不断地变化与发展,不断地创新和完善,从而在整个音乐领域牢牢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而且成为时尚的宠儿。
在流行音乐自身的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它所展现的引导力度和影响范围也同样是不容忽视的。
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即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又能动地反映与影响社会生活。
二、流行音乐的社会作用流行音乐的社会作用较为突出的表现为其教化功能,所谓流行音乐的教化功能是指流行音乐对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操、道德品质、人格魅力等精神素质方面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
从音乐美学角度来看,流行音乐的独特性源自审美特征的独特性。
它固有的平民性、新潮性和宣泄功能等美学特征,拉近了演唱者和听众之间的距离、产生互动,且能引发共鸣。
这种互动、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感染人,具有较强的教化功能。
(一)陶冶情操,在轻松享受音乐的同时提高人们的音乐审美水平流行音乐以平民化的音乐语言,平白直叙的表达方式,生动活泼的韵律以及不拘一格的演唱形式,可以使欣赏者在轻松愉快欣赏、享受音乐的同时,增强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音乐影响人的思想行为不同于填鸭式等硬性方式,它是一种软力量。
在音乐史上有记载的例子,如孔子听《韶》后,“月不知肉味”,并不是某人命令他失去味觉,不准食肉,而是音乐特有力量的体现,也可以说是潜移默化。
虽然这是各种音乐形式起作用方式的共同性,但是流行音乐潜移默化的更为明显。
例如现在比较流行的“班得瑞”的乐曲,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器乐作品的欣赏和审美能力。
一些励志歌曲如《男儿当自强》、《真心英雄》、《铿锵玫瑰》等等,每当人们听到这些歌曲,就会被其中的豪情万丈所打动,充满活力和激情。
特别是在心情沉郁、低落的时候,听到这些歌曲就会为之一振,充满激情。
(二)流行音乐为人们提供心理解压方式并能健全个体的人格音乐欣赏是欣赏者通过聆听音乐,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愉悦的一种活动。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欣赏者在听觉感应的基础上,通过个体的心理感应达到一种共鸣和情感的升华,从而使消极的情绪情感得以疏导,心境得以变得平和。
欣赏音乐的过程是一个美的享受过程,也是一个心灵净化、精神升华的一个过程,欣赏者的个人情操和品格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且在这个不断接受美的过程中,完成个体的人格塑造。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之下,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问题,面对各种各样压力,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没有完全建立的前提下,他们对具有文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歌曲、民族歌曲、戏曲等产生抗拒。
而流行音乐是一种时尚的娱乐方式,容易模仿与参与,使青少年获得感情的共鸣,为青少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使青少年能够表达和调节自己积极和消极的情绪。
流行音乐满足了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心理需求,为青少年放松心情,缓解学习压力提供了宣泄方式。
百家争鸣的流行音乐作品构成了丰盛的音乐文化宝库,它既满足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需求,又使人们在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升华。
如歌曲《我的中国心》、《红旗飘飘》使人们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让世界充满爱》唱出了人们对世界和平的向往;《常回家看看》充满了温情,每当唱出这首歌时都会想到自己的父母,充满了暖意。
这就是音乐的心里内化作用,通过对健康的流行音乐欣赏、演唱,使人们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人生观、世界观等等方面得到升华。
(三)流行音乐在传播中塑造着现代人的综合素质当今社会中流行音乐的传播、演唱随处可见,可以说,只要是有人烟的地方就会有流行音乐的存在,只要有音乐播放的地方就会有流行音乐的传播,这就体现出流行音乐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特征较强的参与性。
流行音乐的音域适当,旋律易记易唱,结构简单,聆听每一首歌曲的时候所产生的共鸣都极具有个体性,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诠释歌曲的涵义,从而能够获得创造的满足感。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渴望有着较高的综合素质,他们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弥补自己综合素质上的不足,但很多人对于音乐修养上的缺陷却不知从何入手。
因此,弥补音乐修养的缺陷成为了人们重要的追求,特别是大学生们。
而流行音乐的出现,比如说卡拉OK的演唱可以弥补演唱技巧方面的问题,吉他、贝司、电钢琴、萨克斯、电吉他等现代乐器,成为当代大学生们学习乐器的首选,也成为他们提高自身音乐修养的重要手段。
而现今较为流行的网络音乐,也为大学生们的音乐实践提供了平台。
对网络音乐的参与创作,不仅仅提高了他们在音乐方面的知识,也相对提高了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将影响和塑造着当代人的综合素质。
三、小结流行音乐的存在和发展不仅仅是因为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同样是因为它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流行音乐满足了社会大众的音乐需求,反过来社会又造就了流行音乐的繁荣。
流行音乐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纾解社会压力、提高人民群众审美水平和提高全民素质的作用,是社会发展中的一支重要的文化力量。
在当今中国现代化加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日益深化,各种社会矛盾论流行音乐的社会功能王娜 (河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8级在读研究生 453007)理论研究大 众 文 艺大36摘要:呼吸与对呼吸深浅的认识及声音“支点”的掌握直接关系到演唱技术的优劣,正确的呼吸是通过科学系统的方法并在实际表演当中逐步掌握的,对声音的支点是掌握有助于个部位平衡是演唱技术中的的关键关键词:歌唱;呼吸 ;支点;气息众所周知,呼吸是歌唱技巧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声乐界各种流派音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且众论不一,各有所长,我认为在解决呼吸问题的同时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后如何正确的建立声音的“支点”。
通过十几年的学习和舞台实践,我想就这二个问题的略谈几点个人体会。
一、关于歌唱的呼吸呼吸是歌唱的基础,甚至有人认为“歌唱的艺术是呼吸的艺术”这是现在声乐艺术界对呼吸在歌唱中重要性的认识,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这说明古代的歌唱家们就已对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并给予足够的重视。
理论上讲,人的歌唱器官由发音器官、共鸣器官、呼吸器官三个部分组成。
在学习和舞台实践的过程中,我的体会是呼吸器官的活动较明显和可以触知的,可通过人的意识加以控制的,这可能也人们对这个问题认识较多的原因之一。
呼吸是歌声的激动器,如同小提琴演奏时弓子一样弓子运用的好,才能得到好的演奏效果,那么呼吸方法正确才能为好的演唱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呼吸方法的正确与否歌唱来讲是多么的至关重要。
正确的呼吸方法是通过正确的训练方法,循序渐进逐步掌握的,正确的理解,反复的体会和消化、经常的实践才能达到所谓“得心应手”的境地,任何操之过急和企望短时间即达目的做法都是徒劳的,欲速则不达,尤其是对初学者或声音训练不够系统的演员来讲,应是有害的,从歌唱生理学的角度讲,呼吸是由吸气肌肉群和呼气肌肉群两部分的协调运动来完成的,两者既对立又统一的协调动作才使得呼吸达到需要,而这需要就取决于训练的内容,取决于演唱的歌曲内容,歌曲内容不一样呼吸的要求也就不一样,歌曲的歌词、旋律舒缓、优美、呼吸也就随之舒缓期相对也松驰、平稳。
如我曾演唱《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打起手鼓唱起歌》这类曲目,由于歌曲内容抒情、优美、气息也就舒缓、平稳,而演唱者如意大利歌剧《游吟诗人》中阿苏切娜,名曲,如歌剧《愤怒的火焰》和毛泽东诗词谱写《忆娇娥》娄山关》这类曲目时,由于歌曲的力度强,是气息相对力度很大爆发力强,呼和吸的肌肉君相对就很紧张甚至夸张。
从这一点讲,就是说呼吸是以歌曲的内容为要求,不同的曲目要求有不同的呼吸。
另外一点体会是呼吸的“深浅”问题,通常在学习声乐或演唱过程中,一致的说法是呼吸要深,而且越深截止好,这似乎成了定论,但我认为,所谓深应该是相对的,正如声乐艺术所有的要求是相对的一样没有绝对的“深”。
气息尽可能吸的深,但深入到什么程度,什么状态则众品不一。
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我的体会是,人的腔体就是有限的,器官对于气息的容量也是有限的,气息的深应该是相对的,应该把训练和演唱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通过训练,使吸气、呼气两大肌肉群充分加以锻炼,使其张、合有序、有力、自如。
从而使气息在吸时如闻花,如遇渴喝水那样“将水喝到肺底”将气息吸至横隔膜一线并能有效控制的部位。
而在呼气时两肋则如小鹰展翅,胸腹相对紧张有力的控制,让气息如一缕喷涌的泉水拥托着声音,在演唱时,呼吸是根据乐句的长短和内容的要求来定的,而一味只强调气息的深,有可能使整个肌体僵呆,声音失去弹性和光泽出现“脱节”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