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课时共同富裕的目标

第一课时共同富裕的目标

第三节走向全面小康第一课时共同富裕的目标【三维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建设全面小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艰苦奋斗的意识和精神。

2.能力目标: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与我国小康生活目标实现的关系,理解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的道理。

3.知识目标:知道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

贫富差别现实与共同富裕目标之间的矛盾。

【重点难点】1.重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

2.难点:贫富差别现实与共同富裕目标之间的矛盾。

【教学方法】话题教学、讨论交流、讲解。

【学情分析】1.针对的问题:共同富裕的目标与当前贫富悬殊的现实这对矛盾,使得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差距会变得越来越大,距离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会越来越远。

因此,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2.学生的需要:本课时所提及的内容有一定的理论性、政策性,如在讲授过程中强化政策性内容,学生兴趣不浓,也不易让学生充分理解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应尽量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

教材第49页“查一查”这一活动,学生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学生也有一定的认识,应好好地利用。

【教学过程】I.导入新课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反映东西部人民总体生活水平的图片或材料和先富带动后富的材料。

●活动:展示与讨论师:回顾并呈现小康现状特点:总体上实现了小康。

生:分两组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或材料。

师:我国不是已实现小康目标了吗,为什么还有如此大的差距?让学生带着疑问,由此来探讨引入以下话题。

Ⅱ.新课学习板书:第三节走向全面小康一、共同富裕的目标1.共同富裕的地位●活动:讨论交流师:平时我们常常会听到老师和同学这样来评价一个同学,“xxx同学总体上是好的”。

对“总体”该怎样理解?生:主要的。

生:整体的。

生:大的方面……师:我们现在实现了总体上的小康,对这一“总体”我们又该怎样理解?(由此说明总体小康的特点)生:不全面的。

生:发展不平衡的……师归纳:党的十六大指出:“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板书:(1)总体小康的特点: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这里就对总体上达到小康社会作了三个限定,即。

“低水平”、“不全面”和“不平衡”。

既然如此,引导学生回顾社会主义的本质,导入下一个话题。

●活动:讨论板书:(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之一师展示材料:1987年4月26日,邓小平同志在接见外宾时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比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

”师:总体小康是不是我们的追求呢?学生讨论并回答。

师归纳:小康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20世纪末全国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也就是初步达到小康水平。

这种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

所谓低水平,就是现在仅仅是进入小康社会的门槛;不全面,因为现在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

根据国家统计局研究的成果,2000年末,全国初步达到小康水平的人口是75%左右,现在全国还有3000万人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城镇还有近2000万人生活在最低社会保障水平线以下,农村还有几千万人口是低水平的、不巩固的温饱。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没有解决温饱的要尽快地解决温饱,并且要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达到小康;温饱不巩固要巩固温饱,温饱解决了要向小康前进,变成一种全面的小康。

十六大所提出来的就是要建立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让全国十几亿人口过上小康生活。

小康生活状态是什么?用经济学的指标讲有两个含义,第一个称之为人均收入,第二个称之为恩格尔系数。

从人均收入来看,1980年,我们的起点基本上是属于世界上的低收入国家。

到了2000年以后,中国已经开始进入世界称之为“下中等”收入国家。

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的食品性支出,就是“吃”占整个消费支出比重的系数,一般来讲高于60%就认为是绝对贫困。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吃占60%到50%之间是勉强度日,我们叫温饱;占50%到40%就认为是小康;40%一到20%,就认为是富裕。

由此可见,我们的目标是共同富裕,总体上的小康并不是我们的追求。

师: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呢?导人下一个话题。

板书:2共同富裕的实现板书:(1)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活动:展示交流师:请学生呈现先富带动后富的事例。

结合教材第49页“华西村”、“查一查”来拓宽对实现共同富裕途径的理解。

师:通过展示的材料,我国是同时共同富裕吗?生:使部分人先富起来。

师:先富裕的一部分必须要通过什么途径?生: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

师归纳: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是:必须把按劳分配作为分配的主要方式,同时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坚持效率优先,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优先发展生产力.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兼顾公平,即:再分配注重公平,国家通过分配政策和税收政策,加强对收入差距的调节。

合理调节少数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板书:(2)实现共同富裕的误区:不是同步、同时富裕●活动:巩固交流师:学生阅读教材第49页李单同学的材料并思考下列三个问题:1.要不要解决西北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缩小这种“天壤之别”?2.为什么要解决?3.如何解决?学生讨论并回答。

师:(略)。

Ⅲ.课堂小结1.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让人民共同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这是我们的追求与梦想,全国人民正在为此作不懈的奋斗。

2.活动安排:通过阅读杂志或上网查找,搜集表明我国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资料,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板书设计】第三节走向全面小康一、共同富裕的目标1.共同富裕的地位(1)总体小康的特点: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之一2.共同富裕的实现(1)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2)实现共同富裕的误区:不是同步、同时富裕【创新作业】1.关于小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康就是有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就可以了,其他可以不作要求B.小康主要指经济指标C.小康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D.小康就是“大同”社会答案:C2.2005年10,目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这一决策( )。

①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②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③表明我国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④表明我国还未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A3.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下列选项中能直接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2005年10日我国举办20国财长会议B.2005年10月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在江苏南京举行C.我国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战略D.国务院严肃处理几起煤矿特大安全事故答案:C4.我国政府宣布2006年将在全国免征农业税,从而彻底改变了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

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农民群众同步富裕B.有利于我国消灭贫富差距C.有利于人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D.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立即实现答案:C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面小康,人民生活日益富裕B.改革开放富起来,改革开放使我国人民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C.共同富裕在我国不可能实现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人民的共同目标,因此它会是一帆风顺的答案:B【教学素材】当前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主要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积累下来了一系列不和谐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贫富差距逐步扩大。

主要表现为:一是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贫富差距逐年扩大。

据统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1984年为1.7l:1,1989年为2.28:1,1997年为2.47:l,2003年达到了3.23:1。

据有关资料显示,如果仅考虑货币收入,剔除农民收入中的实物部分,目前城9收入差距将扩大为4倍多,如果考虑到城市社会福利方面因素的差异,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到6倍左右,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

二是区域发展不协调,地区贫富差距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对东部及沿海地区实行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给东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而中西部地区只能作为支持东部地区发展的原材料基地,不仅牺牲了自己的环境和消耗有限的资源,还“无偿”地向东部地区提供其发展所需的原材料,使东部地区在不到20年的时间就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同时也使东西部地区的差距逐步拉大。

据统计,2003年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上海,达到14867.49元,浙江为13179.53元,广东为12380.43元,而最低的为宁夏6530.48元,贵州6569.23元,甘肃6657.24元。

东中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也日益扩大。

东中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72元、135元、119元,增长到2003年的4160元、2407元、1921元,绝对差距分别从37元、53元扩大到1753元和2239元,贵州农民人均纯收入1564元多2596元。

东西部地区差距拉大。

三是企业改革不规范,行业贫富差距和企业内部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由于改革的滞后.一些掌握着资源垄断权的行业和市场竞争相对较小的行业,如金融、电力、电信、通讯、铁路、供水供电等其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比其他行业高出很多,造成不同行业问职工贫富差距扩大。

据统计最高与最低行业货币工资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

2002年与1978年和1985年相比较,高低行业相对差由1978年的1.7倍扩大到1985年的2.46倍,绝对差由1978年458元增到629元和2002年12737元,绝对差比1978年扩大了27.8倍,比1985年扩大了20.2倍。

这种收入差距,形成行业之间的分配不公平。

又如,在2003、2004年期间.企业改革中出现的管理层收购(MBO)问题,由于政策制度不规范,管理层一夜之间便成了“暴发户”的事例屡见不鲜,有人把MBO比喻成“国有资产的第三次瓜分”,不仅导致了大量国有资产流失,而且在国有企业管理层与大多数职工之间形成了财富分配的不公平。

不规范的MBO,使大部分的财富聚集到了少数人的手里,大多数的普通劳动者从此下岗或失业而被剥夺了未来获取财富的机会,进一步拉大收入分配的差距,成为新的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