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复旦大学陈果老师

复旦大学陈果老师

复旦大学陈果老师陈果:女,生于上海。

中共党员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Regent College访问学者;复旦大学教师,陈果曾师从哈佛大学神学博士James D,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Evelyn。

现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

女,1981年2月出生于上海,哲学博士。

2005年2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基督教哲学专业攻读博士。

2008年6月至今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工作。

1999年9月-2002年6月,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2002年9月-2005年1月,复旦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专业攻读硕士,2005年2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基督教哲学专业攻读博士。

2006年7月-2007年1月,在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Regent College做访问学者,2005年7月-9月在香港浸会大学“中国大陆基督教哲学青年学者暑期密集班”做学者。

工作经历:2008年6月至今,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谈孤独与朋友1.什么是孤独?孤独是从人群中偷来的享受,她高傲、优美,完全是精神的自由。

孤独,是要我们有独处的时间,做到“如我所是”,完全不需要装扮、做作,不需要戴着帽子抽根烟来装深沉。

2.什么是寂寞?寂寞是一种病,是一种精神的饥饿。

既然是病,就需要治疗。

寂寞的人如何找到治疗的方法?方法就是人群,寂寞的人总是需要他人的陪伴。

3.人群的治疗分为两种。

一种是利益需要建造人脉,这仅仅是互为功利(确实有用,不过不会有真正的朋友);还有一种是寂寞者的相互取暖,这是廉价的交往。

4.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5.孤独不求外物,反求诸己。

(也就是淡定,我理解为一种无上菩提的境界)。

6.寂寞是无可慰藉的牢笼。

因为寂寞的人无所适从,焦躁不安。

他们的思想从而贫瘠而荒芜,产生自我厌弃感。

7.他比烟花更寂寞。

烟花绽放于无形,消失于乌有,当中是有短暂的释放,伴随而来的是无边的寂寞。

8.孤独不是故作姿态,孤独是一种心境。

沉默未必是孤独,孤独没有任何形式,那是孤独者精神上的自我流浪。

装出来的叫浮躁,那是一种虚荣心,是为了招揽目光。

9.真正的朋友是二人世界。

我们很安静,但是不冷清。

多一个人就难免会有不能共同讨论的话题,这就是一种分心,从一种不设防变成了一种社交。

三个人的世界太拥挤。

10.很多东西放到时间里去就能看清。

要么越走越远,要么越走越近。

11.如果你把朋友当做了男女朋友的备用,那你就侮辱了友情和爱情。

12. 跟朋友在一起也是一种孤独。

但是这种孤独更美好,会比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还自如。

因为真正的朋友全然不设防。

13.朋友是奢侈品,奢侈的东西都是不实用的东西(黄金、美女)。

这种东西拥有了就该满足,因为真正的朋友,除了友情,什么也不能给你。

14.朋友不是附庸,不会只有赞同、妥协。

朋友在现实中需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5.有些所谓的倾诉、出气筒,都是语言暴力。

不该以“这是对朋友的信任”为借口。

这是对友情的滥用。

朋友不该承担这种宣泄。

Soul mate,灵魂上的一体,他\她不用承担我的琐事。

16.朋友应是无用的。

(此处的“用”指利用)。

和他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感到自由自在。

执手相看无语,却心事了然。

17.真正的朋友之间不是常联系也没有关系,隔上两三年,电话那头的人好像从来没有离开过。

需要经常联系才能维护的所谓“友情”是不牢靠的,因为一旦不联系,他们会断。

(我理解为:从来也不会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18.两个戴着面具的人就不用做朋友了。

19.人和人之间要保持距离,距离产生美。

靠的太近,我们就会看见对方越多的缺点。

两块石头投入水里,太近太近,水波就越会互相干扰。

20.人对最亲近的人最残忍,因为太接近,往往看不到对方点点滴滴的优点。

(某天你生病了,父母把你的药煎好放到你的床边。

当有一天他们对你说:到桌边来吃药!你是不是会觉得他们变“坏”了呢?)21.当我看不见所有人的时候,我对他们产生了一种精神的凝望,这种凝望叫做思念。

(有时候物理距离的增大,人的距离却变得如此之近)。

22.周围的人太多,于是我们对人群淡漠。

我们很多人喜欢旅行,是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希望找个没有人的地方去自我放逐一下。

我们为什么要避开别人?因为孤独者即有趣者。

孤独是我自寻的消遣方式。

23.我不装QQ和MSN,因为我需要我自己的时间,很多东西没有必要和别人分享,我也不想有意无意地陷入某些对话中去。

24.人是有“贱”性的谈爱情爱情没有理性,爱情的发生就是个奇迹。

能够长相厮守,父母都排外了。

语言太有局限性,再描述爱情时,会显得苍白无力。

单纯。

书籍《爱的艺术》《新华字典》《圣经》《马克思恩科斯全集》。

没有人对于爱情是洒脱的和自如的。

当我们面对爱情的时候,我们是真诚的。

如何确立恋爱观,健康,健全的爱情观,如何保持一份热情的同时保持一份理智。

初恋确定了自己的恋爱观,因此很重要。

世界上有真爱,但是不属于我,世界上没有真爱,只是玩玩罢了,这种恋爱观都是错误的。

一、容易混淆的是爱与被爱:问题1:我怎样真正去爱他(她)?他(她)需要什么感情,我能不能提供?我能不能在与他(她)接触的过程中能够使自身的感情丰富?如何使它很爱我,如何使它更爱我,如何使大家都爱我。

爱不是一种服务,而是默默的支持和坚定的关怀。

为了得到爱,大家都使得自己符合大众口味。

男性的选择的社会标准:取得成就。

女士的社会标准:美丽。

错误观点:如果喜欢我的人越多,我就越美丽。

当一个东西需要我们证实的时候,这个东西本身就值得怀疑。

马克思:只有爱才能播种出爱,只有信任才能播种出信任,只有寄予才能播种出寄予。

寄予要比接受更让人快乐。

二、爱的对象和爱的能力相混淆:爱情是种感觉,同时爱情是种能力。

我时刻准备着爱,但是缺乏爱的对象。

爱情包括热度和持久度。

爱情是种能力。

太物质的社会让人缺得很恐惧。

爱情是浪漫的,如何去经营,维护、修复一份爱情。

这完全是爱的能力。

时间是一个非常奇妙的东西,会两个人走近,也会让两个人走远。

如何学习爱,如何在爱中学习爱?爱无能。

花花公子:他们缺少爱,爱无能,没有爱。

猎奇心态,他们觉得很刺激,但是找不到依赖。

他们耐不住寂寞,享受不到独处。

防止走近他心灵的人看穿他心灵的空虚,因此扯断这根线。

三、激情和爱情的混淆:激情是爱情的一部分。

激情帮你点燃爱情的火炬。

爱情更关注这个火炬能燃烧多久。

发现-关注-吸引-偶遇-交流-害羞-注意对方-嫉妒-表白-进一步熟悉-两情相悦-(那个环节是一个质变的环节)木已成舟-下一个起点。

偌大的复旦,遇到他,复旦确是如此之小如何将激情维护成温情?昙花一现的爱情不算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爱情。

爱情怎么可能是感觉呢?电影,整个环节。

确立关系-相同热吻-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其实爱情在激情散尽之后,一定会回归平淡。

帮助别人成长的同时,也使自己成长。

四、关于性和爱的混淆:作为一个成熟的、有知识的、受过教育的、年长的女性的观点,完整的爱情并不是柏拉图式的,也不是罗素的唯性论。

真正的爱情:精神的默契,肉体的融合。

也不是独立存在,互为体系的。

一切会很自然,过程会非常纯真,没有负罪感。

没有纯粹的与爱无关的性行为??有的,两个条件之间的一种:人类的生理本能,但不是胡作非为的接口,三个原则:千万不要犯法,千万不要伤害别人(对别人情感最大的伤害是欺骗),千万不要伤害自己(12月1日是艾滋病日)。

一、爱与情的混淆1、多情多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年青的标准,而年青不一定是好事,因为年青不等于童真。

年青包含“率真”,但年青还有一种写法“年轻”。

而年轻,就如字本身,给人感觉带有一种幼稚与愚蠢,一种不知天高地厚地轻狂。

很多时候,我们希望别人把我们的幼稚当做率真。

率真与幼稚是捆绑在一起的,能够整合好的人,到中年、老年的时候,会从愚蠢到明智,回归清澈质朴的本心,率真而不幼稚。

(比喻:九华山的泉水)纯真不仅属于年青人,反倒是温静平和的美好是年青人所没有的。

这个社会过高地估计了年轻的美好属性,以为年老=不美好,于是有了“装嫩”错把幼稚当做率真,错把愚蠢当质朴,使得社会有一种病态的扭曲,以至于“失真”每个年龄都是美好的。

一个能让各个年龄各司其职,各得其所的社会才是和谐美好的。

2、情,是爱的谎言。

爱,与“一”相关的情,是all or nothing的关系。

而情,往往是“多”的,只不过是“like”与情相关的词:情愫、情窦……模糊的,感触层面的。

而感觉来得快去得快,数量多必然导致质量的低,停留在肤浅层面。

但有些人的确是天生的多情种,以至于谈起每段恋情的时候都可以热泪盈眶,但那不是爱。

这些人,与所谓的PLAYBOY 和playgirl仍然有区别。

所谓的playboy 和playgirl 玩的是技巧,是技巧就一定会有“欺骗”。

他们play的对象往往是自己不care的,如果是自己care的,估计也玩不起来,到时候谁玩谁还不一定。

他们不是多情,而恰恰是无情,无心。

为什么要玩?一方面是打发寂寞与空虚,另一方面是要证明自己的魅力,也说明其内心是嫉妒缺少自信的,需要别人的痴情去证明自信。

3、自信是无需他信来证实的。

尼采:自成优秀者(自信),而愿有目共睹(他信)。

没有前者只有后者,那是虚荣,而有前者,却不因没有后者而遗憾的,是自信。

虚荣,是虚浮的荣耀,纸糊的皇冠。

美丽≠魅力。

魅力,是能够吸引自己心仪的人,喜欢的人,懂自己的人。

(不喜欢的人,吸引他干嘛呢?)4、情最难久,多情者必至寡情。

难久的不是爱,只不过是冲动。

我们以为的多情是:我爱甲又爱乙。

其实应该是:我既不爱甲,也不爱乙。

天生的多情种,每一段都倾心投入,必然扎根不深,没有确定性,便没有稳固性。

为什么多情?——不自知。

因为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更不知道自己喜欢怎样的人。

多情的四处游走,不是处处有家,而是无处安家。

看不清自己,便不知道将自己的情安放何处,所以才会一直搬家,以至于一个都不爱。

而“爱”不会让人想要搬家,爱,让人有一种同在感,让人强大。

二、性与爱的混淆(身体与灵魂之爱)精神的合二为一是不可见的。

而精神的合二为一借助了外在可见的载体而合二为一,那便是神圣而庄严的性。

没有灵魂倾入的性,是宣泄,与卖淫嫖娼无异。

性的美好在于它用最私密的语言实现爱,表达爱。

它的终极意义不是肉体的合二为一,而是因为欣赏对方,渴望与其合二为一。

A片让人亢奋,但没有感动。

(陈果说原来以为A是代表Animal,因为觉得和兽性联系起来还是很恰当的,后来才知道是Adult)真正美好的性能让人泪眼朦胧,因为是爱驱动下的自我奉献,完完全全的自我托付,一种覆水难收的感叹。

一张没有灵气的美貌与一张绘制精美的假面具无异。

唯有灵魂之爱的融合,才可能达到神圣的肉体融合。

三、爱与被爱(一)1、现在的社会,总是有很多人,频繁地使用“我爱你”,如此地频繁,以至于说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