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百家争鸣 ppt课件

百家争鸣 ppt课件


A.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形成 B.贵族中的士阶层地位上升
A
C.诸侯争霸对人才的需求
D.社会大裂变对文化的破坏
代表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一)儒家学派 (二)道家学派 (三)法家学派 (四)墨家学派
10
儒家学派 1、代表
春秋孔子-儒家创始人 战国孟子-继承和发展 战国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
先秦儒学是关于道德修养与政治理想的学说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主要内容:古今中外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 结构:本书共分为八个专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的政治愿望。
(4)思想文化:私学的兴起。
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 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 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 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5) 科技上,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丰富了人的精 神世界和物质世界。
④伦理观上:主张“人性本善”
C
3、荀子:
(1)生平:战国
你是如何理解 这两句话的?
(2)主张:
★ “天行有常” ★ “制天命而用之”
★ 王道、仁义
★ 重“礼”、法
★ 性恶论、“化性起伪”
荀“君子者认舟为也自,然庶界人的者发水展也是。有水其则规载律舟的,,水不亦以覆人舟的。意” 君志舟为民转水(移民;本但思想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
11
代表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儒家学派: 1、孔子:
春秋时期鲁国人,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是我国 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尊为 “至圣”。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论语·颜渊》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颜渊》
1.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材料3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
请结合教材概括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
知识梳理
课外延伸
请说说孔子在国内外产生了什么影响?
3、这一思想是如何发展变化的?(第3、4课)
【课程标准】知道儒、道、法、墨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 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意义。
一、“百家争鸣”的局面:
概念解析:
“百家”,形容学术流派的纷杂。《史记》 中按照诸子学说的主要倾向,将其划分为:阴阳、 儒、墨、名、法、道德六家。
“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 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 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 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 速发展 B.周王室衰微,新的统治阶级尚未建立绝对的权威 C.各诸侯为实现富国强兵,重用知识渊博的文士 D.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使文化下移,逐渐形成“士” 阶层
A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 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 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 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 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 “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 层形成。上述材料认为,百家争鸣出现文化觉 醒的基本条件是( )
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这是唯物主义的思想倾向。
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对自然认 识、利用和改造能力的增强。
这段名言反映了孔子志向专一,执著探索,不断完 善自己的一生。对我们今天立志成才,实现人生的自 我价值有着深刻的启迪。
知识点拔
材料1 材料2
子曰:“仁者爱人。”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 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孔子的思想飘洋过海,影响深远。
孔子在汉城
孔子在柏林
B
2、孟子: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的著名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 奠基人,被尊为“亚圣”,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孟子》为经典著作。
2、孟子:
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 别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形势。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经济:铁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耕的出现、推广,井田制瓦解, 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 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 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 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 治阶级还未有绝对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 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社会阶层:“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因而特别礼贤下士;
学习方法:
要掌握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 1、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是经济和政治
的反映 。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 济以重大影响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是什么?是如何形 成、发展的?(第1课)
2、这一思想是如何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 流思想的?(第2课)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 ①把孔子“德治”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 ★ ②发挥民本思想,“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养浩然之气”:舍生取义、重义轻利。
孟子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大丈夫应该 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