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电子政务的安全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电子政务的安全问题及解决对策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信息技术应用与管理专业论文标题我国电子政务的安全问题及解决对策——浅析电子政务的现状作者姓名李桂林考号111810290271 工作单位杭州智米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职务运营总监通信地址杭州市江干区九堡东方电子商务园邮编310000 指导教师张新兰职称副教授完成时间2012 年 4 月21 日信息技术应用与管理专业主考学校办公室制目录摘要 (1)一、对我国电子政务不安全现象做描述 (2)二、我国电子政务不安全的原因分析 (2)2.1我国电子政务面临信息安全问题 (2)2.2公务员队伍素质问题 (3)2.3我国电子政务立法存在的问题 (4)2.4思想观念问题 (4)三、我国电子政务安全对策及解决办法 (5)3.1加强超前技术防范 (5)3.2加快网络法制建设和增强执法力度 (5)3.3依法正确划分保密信息和确定密级 (6)3.4设“专官”负责网络系统的安全工作 (6)四、发达国家经验借鉴 (7)4.1美国的电子政务 (7)4.2加拿大的电子政务 (8)4.3英国的电子政务 (9)4.4法国的电子政务 (9)4.5日本的电子政务 (10)五、总结 (11)六、参考文献 (12)我国电子政务的安全问题及解决对策[摘要]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使用计算机早已是件很普通的事情了,但是真正把电子计算机时使用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却是没有实现的重要问题。

而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很多人只是简单的把计算机当成打字机来使用,如果说当前的计算机等于高级打字机的话那么就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而这种浪费同时也是很多人都在进行着的,怎么才能将有限的资源实现最大化的应用呢?这是人们在不断探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网络的产生给了我们资源开发的另外一个出路,就拿无纸化办公来说吧!用计算机网络和数字签名和其他相关联技术融合在一起就可以减少纸张的应用,从而减少对于树木的砍伐,给予世界更多的蓝天。

针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还借鉴了其他一些电子政务建设比较完善的国家经验。

[关键词] 电子政务建设安全对策一、我国电子政务不安全现象电子政务,政务是根本,应用是方面,实效是关键,战略是前提,安全是最大的保障。

它的安全不仅来自于外部,也来自与内部。

包括网上黑客入侵和犯罪、网上病毒泛滥和蔓延、信息间谍的潜入和窃密、网络系统的脆弱和瘫痪、信息产品的失控;还有各种技术人员,机构出于各自的目的也可能对电子政务进行系统进行攻击。

与传统政务不同,电子政务对信息技术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电子政务系统自身存在的漏洞和缺陷会对政务机关业务的开展和连续进行造成安全隐患,这些都应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有必要采取措施,应对这些挑战。

二、我国电子政务不安全的原因分析2.1、我国电子政务面临信息安全问题有调查表明,我国大部分的政务网站目前还没有设置防火墙。

国家有关部门通过模拟攻击,对650个政务上网单位的信息安全工作进行了检查,发现其中80%的网站没有安全措施,有的甚至被黑客攻击之后也不向有关部门报告。

我们不清楚这些网站后面有多少政府部门内部办公系统和存储秘密信息的数据库相连,所以无法准确判断多少政务信息面临被泄露、修改、删除的危险,在黑客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这种现状对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是个极大的威胁。

总的来说,我国电子政务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信息网络安全存在隐患。

网络非常脆弱,各种安全隐患普遍存在。

掌握了一定的技术的人可以轻易获取网络服务器上的用户帐号信息和口令文件,并可进入系统修改、删除重要数据文件。

一旦这些系统被非法侵入和破坏,将不能正常工作,甚至全部瘫痪。

二.是网络犯罪活动日益增多.近年来,金融机构内部利用计算机犯罪案件大幅度上升;在互联网上泄露国家秘密的案件屡有发生;另外,境内黑客攻击破坏网络的问题十分严重.他们通常采用非法侵入重要信息系统,修改或破坏系统功能或数据等手段,造成数据丢失或系统瘫有痪,给国家造成重大政治影响和经济损失.三.是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组织管理不完善,安全管理任务没有办法落实到人,没有明确责权;⑵管理规范未建立,制度不完善;⑶技术管理不到位,大多数只考虑防火墙、防病毒等基本技术安全措施,并没有提高到管理程度; ⑷日常管理存在很多漏洞,计算机的日常使用,信息保存、流转、归档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洞. 2.2、公务员队伍素质问题马克思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江泽民总书记要求党和政府要代表先进生产力,归结到一点:党和国家领导、管理、服务机构中的人个体(自身)必须成为最活跃的先进生产力要素,这个机构才有领导力量和行政效益可言,只有人个体成为先进生产力要素,其组织才能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电子政务是党和国家首脑机构及其职能部门通过计算机网络来进行的政务活动,其目的是转变职能,增强服务功能和政务活动的透明度,方便行政对象,提高行政效率。

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是电子政务最重要的基础设施,电子政务实施的好坏,必然是通过人对计算机网络的使用而产生的,因此要求国家公务必须具备很强的计算机网络实用操作技术、网络法治意识和依法行政能力。

按照以上要求,目前我国公务员队伍素质整体上还不能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

从学习环境方面来看,国家和各级政府行政学院未能发挥出应对时代发展所需的知识更新培训功能,尚未建立起有规模、上档次、务实有效的政务技术培训制度。

已有的培训多数流于形式,所有公务员都拿到了初级计算机操作合格证,但大多数公务员仍然不会实际应用。

从公务员自身来讲,很多人手工行政观念和习惯顽固,没有与时俱进的紧迫感和主动意识。

有的公务员宁愿化很多时间吃喝玩乐,也不肯把自己的操作技术从打字水平向前推进一步。

还有不少公务员直到如今仍不会键盘的基本操作,对电子政务的硬件和软件知识无知到可怕的程度。

人自身不能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一员,即使拥有先进的生产资料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和创造效益。

有的部门和单位购买了数万元甚至十数万元的信息科技产品,但使用效率极低,使用水准极差。

如笔者调查的北京市坏不少单位,在三、四年前办公自动化一阵风刮起的时候,挤出十分有限的经费,购买了许多高档微机,但都一直被当作打字机用到淘汰,资源浪费是何等惊人。

资源被浪费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员工不是先进生产力;只要人不是先进生产力,那么再先进的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也将作废。

政府公务员科学文化、工作业务和能力素质的提高,这本身也是入世对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挑战。

政府行为中的公正、高效和规范等价值取向,必需公务员具备很强的法律、文化、业务知识和能力素质才能全面实现。

面对市场经济和入世条件下电子政务的迅猛发展,我们每个公务员都应反身自问,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和学习生活中是否掌握了现代政务所需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是否充当了先进的管理生产力要素。

国家人事部明文规定,国家公务员在“十五”期间要学习掌握一定的现代科技知识、世贸组织法律知识、计算机网络操作技术、公务英语(有关部门)、普通话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等。

一方面国家公务员应自觉自主的开展学习,另一方面,有关人事培训管理部门和政府行政学院应针对上述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系统培训计划,着力强化公务员个人素质,使其成为先进管理生产力的重要元素,有效地发挥政府组织的整体效能。

2.3、我国电子政务立法存在的问题一.是立法模式存在的问题:在国外,电子政务立法有统一立法与单行法相结合模式和分散模式。

美国属于前者。

2002年12月美国通过《电子政府法》,并与其他单行法配套,如《政府纸张消除法》等。

而我国则属于后者。

有关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分散在计算机法、信息法、互联网法等单行法中。

分散立法的缺陷是其法律环境适用复杂,尤其我国特定的社会环境使分散立法的缺陷更加突出,因为在我国大多是部门立法,法律阶位低,缺少统一的原则和标准,冲突现象严重,导致电子政务的特征不明显,实施效果差。

二.是电子政务标准立法亟待完善问题:虽然我国已制定了《电子政务标准》,但它只是一个标准框架,可操作性和检验性较差,全国各省市电子政务建设还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

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各级政府信息化的起步时间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另一方面我国缺乏对电子政务建设标准的立法,在实践中采用不同的技术标准和传输协议。

这就不容易互联互通,信息不能有效共享,形成“信息孤岛”现象,导致部门间协作性和安全可靠性较差,也不利于政府改进管理方式和提高行政效率。

三.是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存在的问题 :从美国立法过程看,在其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先后制定了《阳光下的政府法》、《信息自由法》、《政府信息公开法》等,着力打造“阳光下的政府”。

而我国至今仍没有出台政府信息公开法,并且早在1988年就通过以“凡不宣布公开的事项皆推定为保密”为原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这远远不能适应电子政务条件下政务公开的要求。

在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社会对政府信息的需求与政府信息的供给存在着巨大差距,政府掌握了80%以上的信息,有很多信息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际利益权衡上都应公开但未能公开[3]。

政府信息公开没有成为一种制度,造成政府信息获取困难,侵犯了公民的知情权,浪费了信息资源,容易滋生腐败。

四.是公民隐私权保护立法存在的问题 :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收集、储存和利用信息时,容易侵犯公民个人利益。

政务公开要求政府职能部门将各自收集、储存及分析的信息公之于众,以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这将导致大量个人信息被公开,容易侵犯公民隐私权。

这是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公民隐私权保护的特有问题,而我国现行法律对什么是个人隐私、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尚无明确的规定。

因此,如何加强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成为电子政务立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五.是立法滞后制约电子政务发展问题 :电子政务立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其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许多亟待法律规范的事项并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许多现有法律规范中的具体规定不适应电子政务发展需要,有的与电子政务发展相抵触,如对关乎电子政务根本性质定位的电子政府的法律地位问题,我国法律并没做出明确规定;对电子政务建设资金的来源、预算、使用以及监督等问题,也基本上没有法律的统一规定;涉及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政府信息公开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都需要修订和完善;有关网络安全、政府信息认证、加密以及公众知情权等方面的网络法律法规几乎是空白。

六.是信息安全立法问题 :电子政务直接涉及到各级政府的核心政务,关乎党政部门乃至整个国家的利益,因此,保障政务信息安全成为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些电子政务发达的国家陆续制定专门的关于电子政务安全的法律法规,如英国《官方信息保护法》等。

我国虽已出台了一些与网络信息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但是电子政务在信息技术催化下快速发展,对信息内容安全性不断提出更高标准,而保障电子政务安全的专门法规迄今尚未制定,导致现有的法律法规难以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