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33No.6Jun.2012第33卷第6期2012年6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胡适是20世纪的一位文化巨匠,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胡适诗歌翻译研究正逐渐成为一门显学。
胡适在上海寻求新教育时期(1906—1909年)是其诗歌翻译的第一阶段,胡适在该阶段采用文言翻译诗歌,主题集中在宣扬革命、反封建等。
胡适在美国留学时期(1909—1917年)为其诗歌翻译第二阶段,该阶段译诗偏重哲学思辨,语言为文言。
留学归国之后,胡适诗歌翻译进入了第三阶段,胡适采用白话翻译诗歌,译诗主题更富有人文关怀。
生态翻译学的发展为研究胡适诗歌翻译提供了新的平台。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译者的适应和译者的选择。
译者适应的过程是翻译生态环境选择译者的过程。
译者必须能够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接受其选择和制约,才能够不被其淘汰,并融入其中,成为翻译生态环境的一个典型要件。
译者选择指的是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
在这一阶段,译者可以体现并代表翻译生态环境,以翻译生态环境典型要件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与操控。
适应通过“优化选择”的手段来达到“求存、生效”的目的,选择的法则是“适者生存”、“汰弱留强”。
翻译的原则是“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在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上力求多维度地适应继而依此做出适应性的选择转换”。
翻译方法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胡庚申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有真正地做到‘多维’地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和至少‘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选择转换,才有可能产生恰当的译文。
”胡适的诗歌翻译是胡适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和胡适代表翻译生态环境选择译文的过程。
笔者拟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阐释胡适的诗歌翻译,研究胡适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层面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的过程。
一、胡适诗歌翻译在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申指出“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
语言变体是“由具备相同社会特征的人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普遍使用的某种语言表现形式”,受到复杂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制约。
胡适在诗歌翻译第一、第二阶段采用文言翻译诗歌,在第三阶段采用白话翻译诗歌。
笔者从语言变体层面阐释胡适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选择不同语言变体进行诗歌翻译的过程。
例1:“O haste thee,haste!”the lady cries,“Though tempests round us gather;I ’ll meet the raging of the skies,But not an angry father.”(节选自Lord Ullin ’s Daughter )胡适译文:妇言风虽恶,趣行勿瞻顾。
侬宁犯波涛,不愿逢父怒。
例1为胡适在上海寻求新教育时期,运用文言语言变体翻译的诗歌。
当时,诗界革命作为翻译生态环境的典型要件,制约胡适在语言维选择文言语言变体进行翻译。
1899年,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胡适诗歌翻译研究李磊(郑州轻工业学院外语系,河南郑州450002)摘要:生态翻译学为研究胡适诗歌翻译提供了新的视阈。
胡适翻译诗歌的过程就是胡适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原则下,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代表翻译生态环境选择译文,进行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三维转换”的过程。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胡适诗歌翻译;“三维转换”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6-0178-03178--中提出诗界革命,指出“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
梁启超说“(中国)诗之境界,被千年来鹦鹉名士占尽矣……故今日不作诗则已,若作诗,为诗界之哥伦布、玛赛郎(麦哲伦)然后可”。
梁启超认为诗界革命要占三长,“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
”1902年,梁启超发表《饮冰室诗话》,指出“然革命者,当革其精神,非其形式。
”诗界革命倡导“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旧风格”包含文言语言变体等中国古典诗歌所特有的表现形式。
胡适在诗歌翻译第一阶段适应以诗界革命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在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中,选择文言语言变体进行诗歌翻译。
例2:He hadna been awa’a week but only twa,When my father brak his arm,and the cow was stown awa’;My mother she fell sick,--and my Jamie at the sea-And auld Robin Gray came a-courtin’me.(节选自Auld Rabin Gray)胡适译文:他去了没半月,便跌坏了我的爹爹,病倒了我的妈妈,剩下一头牛,又被人偷去了。
我的吉姆他只是不回家!那时老洛伯便来缠着我,要我嫁他。
(胡译)例2节选自胡适从美国留学归来之后,于1918年发表的中国现代第一首白话译诗———《老洛伯》。
该诗的翻译表明胡适适应以国语运动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选择白话语言变体进行诗歌翻译。
国语运动举起了“言文一致”和“国语统一”的旗帜。
“言文一致”是指用人民的新鲜、平易的语言———白话取代文言作为书面语。
“国语统一”旨在逐步确立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全国统一的国语。
1913年,读音统一会召开,致力于“审定国音、核定音素和采用字母”。
1916年,国语研究会成立,旨在“研究本国语言,选定标准,以备教育界之采用”。
1917年,国语研究会召开了第一次大会。
国语运动确立了“音本位”的原则。
声音是白话区别于文言的一个重要特征,吕叔湘指出“白话是现代人可以用听觉去了解的……文言是现代人必须用视觉去了解的”。
吴晓峰指出国语运动文字改革的历史是推进汉字由表意向表音转变的历史。
他进而指出“以‘声音’为核心的国语运动,在面对‘有声’的白话和‘无声’的文言的选择时……将白话语体推到了文学的中心。
”国语运动确立了白话作为书面语的地位。
国语运动促使胡适思考中国语言、文学问题。
胡适认为中国文学史是文字形式(工具)新陈代谢的历史,古文早已死亡,一个时代的情感和思想应该用这一时代活的语言工具来表现,惟一可能的语言工具应该是民众使用的活生生的口语———白话文。
1916年,胡适决定不再用文言写诗,开始尝试以白话写诗。
1917年初,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不避俗字俗语。
1917年底,当时远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寄明信片申请加入国语研究会,并于1918年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胡适明确提出了“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他认为只有用白话,用国语,做国语的文学,中国才会有活文学。
以国语运动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操控着胡适在诗歌翻译的第三阶段选择白话语言变体进行翻译。
二、胡适诗歌翻译在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申认为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
译者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应该关注语言所属的文化系统,关注原语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
译者不是单纯地隶属于原语文化或目的语文化,译者的身份应该是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调停者,译者的任务就是把原语文化输入目的语文化,并为目的语文化所接受。
意象是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它是创作主体赋予客观物象特殊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寄托着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思,融入了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特定的意象在不同的文化中被赋予不同的特殊含义。
笔者从意象的层面阐释胡适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在文化维进行适应性转换的过程。
例3:Ein Fichtenbaum steht einsamIm Norden auf kahler H觟h’Ihn schl覿fert;mit wei覻er DeckeUmhüllen ihn Eis und SchneeEr tr覿umt von einer Palme,Die fern im Morgenland.Einsam und schweigend trauertAuf brennender Felsenwand.胡适译文:高松岑寂羌无欢,独立塞北之寒山。
冰雪蔽体光漫漫,相思无梦来无端。
梦见东国之芭蕉,火云千里石欲焦。
悄悄无言影寂寥,欲往从之道路遥。
原诗是海涅所做的一首爱情诗。
fichtenbaum (云杉)和einer Palme(棕榈树)分别象征男、女主人公。
fichtenbaum和einer Palme被Eis und179--Schnee(冰雪)和brennender Felsenwand(火岩)阻隔而不能相见。
在目标语文化中,云杉和棕榈树不能激发目标语读者的想象,不能引起目标语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在翻译生态环境的规约下,胡适在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中,将原诗的意象转换成目的语读者熟悉的文化意象,把云杉和棕榈树转换为高松和芭蕉。
在目标语文化中,高松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象征着坚贞、高洁、富有生命力;芭蕉则是孤独、寂寞的象征,充满了离情别绪。
意象的转换适应了文化系统规约,便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有助于目的语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原诗的内涵。
正是读者的积极参与和认可才赋予了译文意义和价值,鲜活了译文的历史生命,使其能够不被自然淘汰。
三、胡适诗歌翻译在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除语言维和文化维外,译者还必须把适应性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关注译文是否体现了原文的交际意图。
任何交际过程都涉及交际意图,原文是作者和原语读者的交际媒介,作者通过原文向原语读者传递话语意义,体现交际意图,实现交际目的。
Nida指出翻译应该实现功能对等,即让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中关注原文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到了功能对等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原文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到了体现,目的语读者是否能够在译文中体会到作者向原语读者传递的交际意图。
例4:My room was white with the sunAnd love cried out in me,“I am strong,I will break your heartUnless you set me free.”(节选自Over the Roofs)胡适译文:一屋子都是太阳光,这时候爱情有点醉了,他说,“我是关不住的,我要把你的心打碎了!”原诗是Sara Teasdale的一首爱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