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外侧皮神经炎股外侧皮神经炎又称感觉异常性股痛,和股外侧皮神经嵌压综合征不是同一个病。
该病的特点是大腿前外侧的皮肤疼痛及感觉异常,也被称为Roth综合征。
什么原因可以导致股外侧皮神经炎?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股外侧皮神经的走行和分布,只要是股外侧皮神经的任何一段受到损伤均可引起本病,如脊椎增生性骨关节病、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病变可压迫刺激该神经引起本病。
此外全身性疾病如痛风、糖尿病、肥胖、风湿热、梅毒、乙醇中毒甚至流感都可导致股外侧皮神经发生炎症而致本病的发生。
有些多发性硬化、神经根炎等神经系统病变及腹部盆腔的炎症、肿瘤、结石等也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由此可见,股外侧皮神经炎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诊断治疗时应仔细找寻原发病因。
如何诊断股外侧皮神经炎?股外侧皮神经炎的诊断并不困难,主要是根据症状诊断。
该病以中年男性为多见,发病过程缓慢渐进,病人自觉大腿前外侧皮肤呈针刺样疼痛,同时伴有异常感觉,如蚁走感、烧灼感、寒凉感、麻木感等。
开始发病时疼痛呈间断性,逐渐变为持续性,有时疼痛可十分剧烈。
衣服摩擦、动作用力、站立或行走时间过长都可使感觉异常加重。
查体时大腿前外侧皮肤的感觉、痛觉和温度觉减退甚至消失,有的伴有皮肤萎缩,但肌肉无萎缩,腱反射正常存在,也无运动障碍。
如何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股外侧皮神经炎的治疗首先在于探明原发病并积极治疗原发病,解除对该神经的刺激。
此外可对症治疗给予维生素B1、B2、B12或皮质激素以营养神经,消除炎症。
疼痛剧烈的也可给予镇痛剂或局部封闭。
对病情严重难以缓解且病因不明者可施行手术切断神经或实行神经松解术。
中医怎样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中医疗法对股外侧皮神经炎有较好的疗效。
如针刺治疗、梅花针疗法、拔罐疗法,结合使用有较好的效果。
治疗取穴以病变局部为主,结合发病原因也可选用腰夹脊穴、气海穴等。
针刺宜浅刺、补法为主。
针刺后或梅花针叩刺后以拔罐吸出少量血,干净棉球擦拭干净即可,对缓解症状有效。
也可使用中药熏洗疗法。
将中药以大盆煮开后,以热气熏蒸患部,水温稍低后以毛巾沾药水湿敷患部,或将中药放入缝好的布袋内,放入盆中煮沸,薰蒸后,待温度合适可将药袋敷于患部,亦有良效。
中药熏洗方可用散风活络、养血荣筋之药,如鸡血藤30g ,秦艽30g,独活30g,白芍30g,川乌30g,草乌30g,红花10g,青木香10g,牛膝20g等。
- 股外侧皮神经炎-【概述】股外侧皮神经炎是一种较常见的周围神经性疾病。
其临床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大腿外侧皮肤有蚁走感、麻木或疼痛,站立或步行过久可加重;局部皮肤感觉减退或过敏,但无肌萎缩或运动障碍。
针灸治疗本病的现代报道,五、六十年代不多见,至七十年代始有多病例观察的文章,发现用穴位注射之法有较好的效果[1]。
近十余年来,临床资料迅速增加,穴位刺激方法包括电针,皮肤针叩刺、艾灸、拔罐及芒针等,其疗效大致相似。
有学者曾将电针和芒针作了对比,结果显示后者效果更佳。
但就目前临床情况而言,应用最多的为刺络拔罐法。
【治疗】拔罐(一)取穴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病灶区(下同)。
(二)治法:穴区常规消毒后,在病变范围内用皮肤针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均匀弹刺,至局部微微出血,叩毕,可在病灶区拔1~数火罐;亦可在其上先涂一层液体石蜡拔一中或小号火罐,在患区上下左右来回推动,直至局部潮红,起罐。
一般留罐10~15分钟,走罐3~5分钟。
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周。
(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225例,结果痊愈141例,显效66例,有效16例,无效2例,其总有效率为99.1%[2~4,7]。
艾灸(一)取穴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令患者患侧朝上侧卧,医者以艾卷在病变范围内作回旋灸,距皮肤约0.5~1寸,灸至皮肤稍现红晕时,用小鱼际由轻而重,有节奏地旋转揉动患处,待皮肤表层艾灸之热力消失后,再照上法反复灸揉动数遍,以局部皮肤明显发红,患者自觉热力已透达肌肉深层而且轻松舒适为度,开始可每日1次,随着症状改善可改为每隔2~3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106例,结果,痊愈61例,显效30例,有效11例,无效4例,其总有效率为96.2%[5]。
芒针(一)取穴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选用5寸芒针,采用从病变部位的上、下缘,每隔1寸以芒针向下或向上沿皮透刺至穿透对侧上下缘。
然后通以电针,电针频率100次/分,连续波,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宜,刺激15~20分钟。
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周。
(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40例,结果痊愈30例,显效20例,无效2例,其总有效率为95.0%[6]。
体针(一)取穴主穴:瞳子髎、足窍阴、承泣、厉兑。
(二)治法单侧患病针对侧,双侧患病针双侧。
上穴均取,以30号0.5~1寸毫针,剌至得气后,留针30分钟。
局部怕冷者可将艾条燃着后放入温灸合内温灸15~20分钟。
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共治30例,经一疗程治疗全部治愈[8]。
周某,女,32 岁。
因分娩后受凉,自感右大腿外侧麻木及针刺样疼痛,长久站立或行走后疼痛加重,得热则舒,遇寒加重。
曾服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
查:右侧股外侧部有8cm ×12cm 的麻木区,痛觉及温觉明显减退。
诊为“股外侧皮神经炎”。
取血海、环跳、风市、阿是穴。
局部围刺后加刺络拔罐,出血量3ml左右,隔日1次。
治疗4 次后,麻木感明显减轻,麻木范围缩小至6.5cm ×10cm, 10 次后基本痊愈(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石学敏针灸临证集验.第l版,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73)。
张某,女,23岁,1998年8月5日初诊。
患者2个月前,曾睡卧潮湿之地,因怕寒湿不适引发腰痛,故多以右侧卧位睡眠。
1个月后发现右大腿皮肤麻木感,又1周后出现蚁行感,且重着不适。
自行贴敷伤湿去痛膏10天,症未见减轻。
曾在某医院诊治,诊为右股外侧皮神经炎,应用维生素B1、B12等治疗,效果欠佳。
见右大腿皮色如常,扪之皮温正常,以针刺之,大腿外侧下2/3处皮肤痛感明显减退,温觉、触觉均减弱。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濡。
以刺络拔罐法治之,在患部均匀施罐5个,每罐出紫色黑血约2ml。
每隔2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5次后,患处感觉如常人,麻木、重着、蚁行感尽消。
3个月后随访至今无复发。
(文章出处:刺络拔罐验案三则)1995年1月至1998年9月,笔者应用中药外敷、按摩、梅花针叩打、拔罐等综合措施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患者38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38例患者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67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20年。
2 治疗方法患者取仰卧位。
医者站于患者患肢一侧,取红花油约15滴,涂于患处皮肤;推拿搓揉60次,约5分钟,至局部皮肤发红、发热为度;2%碘酒、75%酒精局部消毒。
用梅花针轻轻叩打,至皮下出现小血点;在梅花针叩打处(即阳明胃经的循行路线上)拔3~5个火罐,留罐5分钟,可拔出少许黑血。
每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3. 1疗效标准: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为痊愈;麻木显著减轻,触、痛、温度觉有感为好转;症状、体征未见改善为无效。
3. 2治疗结果:38例中,痊愈32例,好转6例,全部有效。
4 讨论中医认为,股外侧皮神经炎是由于气血不足,感受外邪,导致血行不畅所致。
《诸病源候论》记载:“血痹者,由体虚邪入于阴经故也。
血为阴,邪入于血而痹,故为血痹也”。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因此红花油外敷,活血化瘀;推按胃经补脾胃之本,应用梅花针开腠理之血脉,散瘀结,调气血;拔罐疗法拔出体内瘀血,清除风寒湿邪,活血脉,通经络。
综合治疗,收效显著中医疗法对股外侧皮神经炎有较好的疗效。
如针刺治疗、梅花针疗法、拔罐疗法,结合使用有较好的效果。
治疗取穴以病变局部为主,结合发病原因也可选用腰夹脊穴、气海穴等。
针刺宜浅刺、补法为主。
针刺后或梅花针叩刺后以拔罐吸出少量血,干净棉球擦拭干净即可,对缓解症状有效。
也可使用中药熏洗疗法。
将中药以大盆煮开后,以热气熏蒸患部,水温稍低后以毛巾沾药水湿敷患部,或将中药放入缝好的布袋内,放入盆中煮沸,薰蒸后,待温度合适可将药袋敷于患部,亦有良效。
中药熏洗方可用散风活络、养血荣筋之药,如鸡血藤30g,秦艽30g,独活30g,白芍30g,川乌30g,草乌30g,红花10g,青木香10g,牛膝20g等。
股外侧皮神经炎临床主要表现为大腿前外侧皮肤出现麻木、刺痛、板滞、蚁走感、发凉等感觉异常,行走或站立过久时加剧,检查该区域皮肤浅感觉减退或消失,其发生与外伤、受压、受寒等原因引起局部血液循环不良,神经缺血缺氧有关。
治疗方法:(1)取穴:髀关、伏兔、风市、中渎、阳陵泉、足三里、阿是穴,病变范围累及整个大腿前外侧面者加居穴。
操作方法: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30号1.5寸毫针直刺1寸,得气后留针30min,每隔5min捻转行针1次。
同时用艾条温和灸至皮肤轻度潮红,30min后取针。
每次选取2穴,局部皮肤消毒后用梅花针叩刺至皮肤散在点状出血,叩刺范围3cm×3cm,然后用闪火法拔罐10min,上述穴位交替使用。
1次/d,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