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池行业概览
1. 一次电池
常见的一次电池有锌锰(干)电池、碱锰电池和锂一次电池/高能锂一次电池(锂亚电池、锂锰电池、锂铁电池等)等。
国内的一次电池市场已发展得较为成熟,已有的一些龙头企业包括南孚、双鹿、广州虎头、香港松柏、香港高力等。
据Frost & Sullivan预测,中国锌锰电池的产量将呈下降趋势;碱锰电池的产量增速较慢;而锂一次电池产量的增速将最为强劲。
2. 二次电池
二次电池又称充电电池或蓄电池,是指在电池放电后可通过充电的方式使活性物质激活而继续使用的电池,主要分为铅酸蓄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锂聚合物电池和燃料电池等。
表1 二次电池主要种类的基本情况
二、锂离子电池概况
1. 行业发展概况
2013年,我国锂离子电池的产业规模达到672亿元。
而据赛迪经智预测,2015 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规模将增长到1251.5亿元,CAGR (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达到30%以上。
从整体上看,国内锂离子电池市场的发展正处于行业的高速增长期。
2. 锂离子电池应用领域
锂离子电池三大应用市场为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电动交通工具市场和储能市场。
2013年,三大市场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量分别是647.54万kWh、295万kWh和170万kWh。
未来锂离子电池的需求量或将由消费电子和电动汽车“双轮驱动”。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必将会成为锂离子电池市场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市场前景广阔。
2.1 消费电子市场
从锂离子电池的市场需求情况看,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在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应用包括手机、笔记本电脑、移动电源等。
2013年锂离子电池在消费电子市场中的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中国锂离子电池在消费电子中占比(2013年)总体而言,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移动电源等需求的高速增长拉动下,消费类电子用锂离子电池在未来几年仍会有稳定的发展。
2.2 电动交通工具市场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处于起步阶段。
预计未来2年内新能源汽车累计推广规模将超过30万辆。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必将会成为锂离子电池市场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
3. 锂离子电池组成
锂离子电池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有机电解液。
各组成部分所占的电池成本如下表所示:
锂离子电池成本占比
正极材料40%~50%
负极材料10%~15%
有机电解液17%
隔膜20%~30%
3.1 正极材料
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中成本最高的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
电池的容量、充放电倍率、安全等性能。
目前,主流正极材料主要包括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及三元材料。
近年来,我国大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迅速发展,产品质量和成本优势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但与此同时,国内正极材料厂商较多,出现了产能严重过剩的现象。
预计未来几年,随着供应链深度整合持续,正极材料行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或带来深度洗牌。
3.2 负极材料
负极材料作为锂电池的四大原材料之一,占锂电池材料成本的10%~15%左右,对锂电池性能及安全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种类繁多,目前市场化运用的负极材料绝大多数仍以碳系负极为主。
据高工产研(GBII)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为2.76万吨(石墨类负极材料占比90%),其中天然石墨、人造石墨和改性石墨分别占比59%、30%和8%。
当然,除石墨材料外,目前各国都在积极研发新型负极材料,如钛酸锂、无定型碳、硅碳复合材料、锡基合金、金属合金、石墨烯等。
3.3 电解液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就是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穿梭过程,而电解液就是锂离子流动的介质,它对于锂电池的运行和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电解液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溶剂、溶质和添加剂,其中构成锂电池电解液的核心是其中的溶质。
目前市场上最广泛采用的溶质是六氟磷酸锂(LiPF6)。
近年来,国内六氟磷酸锂产能迅速增加,产能利用率较低,价格
处于下降通道,企业盈利能力受到较大抑制。
但是,随着新能源汽车等市场快速增长,预计未来几年六氟磷酸锂需求的CAGR将在35%左右。
3.4 隔膜
在锂离子电池结构中,隔膜是关键的内层组件之一,其性质决定了锂电池的界面结构、内阻等,直接影响电池的容量、循环以及安全性能等特性。
隔膜是锂电材料中技术壁垒最高的材料,约占锂电池成本的20%-30%。
隔膜价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制作隔膜的关键技术被日本和美国所垄断。
中国隔膜大约75%左右需要依靠进口。
三、锂离子电池投资机会及建议
1. 投资机会——新型硅负极材料
在整个市场层面,与正极材料的多元化发展不同,石墨类材料凭借较高的工业成熟度和低廉的成本,几乎独霸了整个负极材料市场。
而一些新型负极材料,如钛酸锂、硬碳、硅碳复合材料及石墨烯等的产业化仍需时日。
在产品性能层面,相比石墨材料循环性偏差、克容量低等劣势,新型硅负极材料具有容量高(3700mAh/g,约为石墨类材料的10倍)、脱/嵌锂电位低、放电平台长而稳定、安全性好以及环境友好等优势。
在技术层面,苏州大学能源学院郑洪河教授团队已克服硅负极材料的主要应用瓶颈,掌握了应用硅负极材料的核心技术(建议不要讲,技术是否真的可以用于产业化现在还无法做出判断)。
2.产业化考察
⏹技术考察:拜访了苏州郑教授,深圳的教授。
均认为硅未来作
为负极材料的前景非常可观。
但生产中采用的硅是否是纳米硅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察,而纳米硅的价格基本在15万元/吨以上。
⏹深圳考察:以生产软包装电池为主,作坊形式,成本控制较好,
产销情况良好,年盈利将近1000万,采用的负极材料为石墨。
⏹三墩赛恩斯考察:公司以生产“18650”电池为主,由于市场竞争
激烈无价格优势,每年亏损1000万左右,处于半停产状态。
车间生产流水线和生产工艺相对简单,采用的负极材料为石墨材料。
3. 投资建议
建议集团与苏州大学能源学院进行产学研合作,通过集团提供资金,学校提供技术的方式,实现对新型硅负极材料的研发及生产。
在产品的营销上,可与锂离子电池生产厂商进行合作,生产出具有价格低廉、性能优质的动力锂电池,以成为电动汽车生产厂商的直接供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