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简答题

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简答题

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简答题1、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对板书的基本要求。

答案要点:教学板书是教学的书面语言,也是一种最常用的教学手段。

板书的基本要求是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字迹工整,精炼醒目,端庄大方。

在板书时不要写了擦,擦了写。

一堂课上完时,最好把主要内容完整地保留在黑板上。

板书的结构要与讲授的内容大体一致,详略得当,有系统性。

2、信息技术教学实施中应注意哪几个问题?答案要点:第一、要创设一个良好的开端。

课堂教学的开端,主要是解决收拢思想、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问题。

第二、创设一个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有物理环境、信息环境和心理环境。

前两者是客观因素,带有相对的稳定性,教师一般无法改变,后者则是主观因素,教师可进行自我调节。

好的教学环境,即能使学生舒适、通畅、方便,又能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件轻松、愉快、惬意的事。

第三、创设一个真实的环境,要让学生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所学内容的真正意义,必须让学生进入所学知识的情景。

第四、要始终贯彻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活动”的作用,是鉴定教学效果的关键。

第五、要随时注意引导与调控课堂教学进程。

教学气氛过于活跃和过于沉闷都不利于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

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视具体情况而定,随时引导和调节教学气氛。

第六、要研究和提高教学艺术。

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可以增添课堂教学的魅力,增强教育感染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什么是讲授法?它分几种具体形式?讲授法的应用原则和注意事项是什么?答案要点: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景,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它有讲述、讲解、讲演等几种形式。

应用原则和注意事项是要的科学性、逻辑性,启发性,突出重点,简明生动,讲解适当,留有余地,与其它教学方法有机配合等。

4、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有哪些特点?答案要点:(1)实践性: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来源虽可以从理论上建构,但绝大多数还是来自实践经验,与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紧密联系,其作为工具的性质显而易见。

(2)耦合性:教学方法决定了学的方式和教的方式在行动上取得一致的效果。

(3)多样性: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可组成丰富的“方法库”。

(4)发展性: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教师为提高教学实效,历来重视教学方法的探讨,积累了相当丰富而宝贵的实践经验,有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5、建构主义教学原则是什么?答案要点:(1)把知识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2)支持学习者发展对问题或任务的自主权(3)设计真实的活动(4)设计任务和学习环境(5)给予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自主权设计教学目标的意义主要表现为答案:(1)教学目标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媒体以及调探教学环境的基本依据。

(2)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

(3)教学目标是学习者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重要手段。

6、简述光学投影在信息技术教学上的运用答案:光学投影主要有幻灯机和幻灯片、投影仪和投影片、电影机和电影片。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常把占用时间较多的绘制流程图,板书程序工作,事先制作成幻灯片、投影仪、录像片、电影片,上课时直接在相应机器上放映,这样不仅节约时间,还可以通过它的色彩和真实感吸引学生,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集中注意,认真观察,使学生获得较深的影响。

7、什么是信息技术教育?答案: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培养教育对象利用计算机、各种通信设备等信息工具,收集、处理和利用各种信息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有很多,主要包括:对信息的认识、信息的作用、信息的存在方式、信息的获取方法、有用信息的过滤方法、信息的处理方法、信息的利用能力等。

8、支架式教学的环节是什么?(1)进入问题情境(2)搭建支架(3)独立探索(4)协作学习(注意小组中角色扮演)(5)学习效果评价9.简述程序教学的模式。

答案要点:程序教学的模式主要有直线式和分支式两类。

直线式程序,是把学习材料由浅入深的直线式编排,在呈现每个步骤时,学生回答正确再进行下一步,不能跳跃如何步子。

分支式程序是指学生在掌握一个单元后,进入新单元;若没有掌握,便引向一个分支、补充一些知识,然后回到先前的单元再学习一遍,这样便适应个别差异的需要。

10.教学结构的设计一般遵循哪些步骤?答案要点:(1)选取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一般包括明确的教学目标,阅读感知教材,教师讲授、解疑,学生讨论问题、演练、复习,系统小结等。

(2)具体设计课堂教学各环节的组织,即将各教学环节进行有机组合,安排各环节的先后顺序,使之前后一体化,成为一个适于教学的整体结构。

(3)对各教学环节的设计进行“集成”,使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组织有机协调,协同作用,做到重点突出,兼顾全面,以保证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11.简述教练法实施的基本过程。

答案要点:(1)提出任务和注意事项。

教师根据课程目标,提出本节课任务和实践活动的工作课题,是学生明确做什么。

并且指出学生操作实践的要领和注意事项,是学生明确怎么做,如何做。

(2)动手实践、教练指导。

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和问题进行指导与教练,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并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方法。

(3)归纳交流,总结提高。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交流,并且总结归纳,强化教学活动成果12.简述课题选择的主要方法。

什么是形答案要点:(1)逻辑法:利用现成的资料来确定选题范围,并由此来确定课题与主攻方向。

(2)灵感法:将自己平时在阅读材料、积累材料的过程中的偶有所思、偶有所感积累起来,作为一个好的选题方法。

1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什么?一、串好主线,留有悬念二、操作示范,实践并举三、游戏引路,激发兴趣四、任务驱动,体验成功五、探索求知,强调重点六、信息反馈,检查质量14.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哪8个方面的能力?答案要点: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的效益;信息协作;信息免疫。

15.随机进入式教学的环节是什么?(1)呈现基本情境(2)随机进入学习(3)思维发展训练(4)小组协作学习(注意小组中角色扮演)(5)学习效果评价16.信息技术课程常见课型有哪些?1.讲授式2. 研究性学习式3. 边讲边练式和先讲后练式4.基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任务驱动式17.教师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评价?答案要点:教师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过程中的教学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间的互评;师生互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18.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包括什么?答案要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增强信息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应用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以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参与社会竞争。

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而且要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教学过程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完成,即理论课、上机课和课外实践,这三种方式是教学的三个环节,应合理安排。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试论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基础→应用→提高”结构。

答案要点:随着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普及,特别是面向基本应用的教学占据主导地位以后,教材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这类教材一般都按“基础→应用→提高”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

这里所说的“基础”,指的是与开机、关机、图标、菜单、窗口、鼠标、键盘、文件系统等方面有关的一些使用计算机系统时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以及访问因特网、简单的图像处理等;“应用”指的是文字处理、表格处理、防治计算机病毒、声音与影像处理、网页与多媒体制作以及数据库等方面的知识与应用方法;“提高”指的是有关程序设计、计算机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信息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初步知识。

下图是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的结构框图,用它可以作为这种教材结构的代表。

“基础→应用→提高”结构,已经成为面向基本应用的中小学计算机选修教材的典型结构,在其他版本的新编信息技术教材中,大部分也都采用这种结构。

这种结构,比较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教师和学生使用。

一般说来,完成了“基础篇”的教学,学生就可以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操作,就可以上网,就可以用计算机完成一些简单、实用的处理任务;完成了“应用篇”的教学,学生就可以学会常用信息处理领域的有关知识与基本操作方法;完成了“提高篇”的教学,学生就可以较为系统地了解一些与他们的生活、学习相关的信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初步知识、思想、方法等内容。

使用这类教材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更加有益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答案要点:2.当前合作学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1)研讨的问题缺乏思辨性,学生没有选择的自由,缺乏吸引力,失去探究的价值。

(2)分组单一。

不管讨论什么问题,都是同桌、前后桌分为一组。

不考虑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小组结构。

所以研讨效果不能保证。

(3)教师指导调控不够,导致探究过程不完整,探究过程自流化。

缺乏科学要求,老师当牧羊人,放弃了指导和参与。

学生缺乏研讨、探究的规范训练,放了羊。

(4)独立思考的时间被削弱。

(5)交流探讨时间得不到保障。

(6)学生参与不均衡,参与面小,讨论不起来,总是程度好的学生主宰发言。

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如下对策:(1)讨论前,让个人做好讨论准备,每个人都有话可说。

讨论中,组长要尽可能给有差异学生参与的机会,说自己的思考意见,给别人提建议,或点评或补充。

讨论后,鼓励说反思体验,或代表小组在全班作交流发言,让优生作补充发言。

这样能调动所有学生积极参与。

(2)探究的问题分出层次难易,让不同差异学生有所选择。

或干脆放手让其自由选择。

对感兴趣的问题肯定积极参与。

指导学生合理分工,选择感兴趣的问题;抓住时机,诱导思考方向,思维方法等。

(3)对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常识交待,明确要求和规范训练。

(4)指导学生在个动——谐动——个动进行探究活动。

在律动中,师生一般注重“谐动”——研讨探究互动。

要指导学生做好个动,即对个动与谐动交替互动过程的反思和体验,整合建构,这是收获程序,这个程序抓好了,反过来能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高质量参与个动与谐动,使合作探究形成规律性良性循环。

3、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怎样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答案要点:课堂教学要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首先,要顺次展开三个层次:(1)情境创设:情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在引发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习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