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7诗词五首饮酒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7诗词五首饮酒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7诗词五首饮酒教案语文版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2、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

3、体会诗意。

(二)能力训练点1、朗读诗歌做到以声传播,有感情朗读,读出诗中的意味。

2、了解诗歌的赏评。

(三)德育渗透点1、学习诗人的高雅志趣,高尚节操。

2、人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爱。

(四)美育渗透点1、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感受诗人的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知——析赏——评——行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1)、创作背景的介绍。

2)、诗人的整体评价。

3、疑点重点词句的理解。

4、解决方法1)、注重贯穿朗读训练,以朗读带动理解。

2)、结合陶渊明的诗歌介绍背景。

3)、以同类诗文拓展诗歌的赏评。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媒体设计录音机《古筝高山流水》、投影仪《陶诗、赏诗》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朗读诗歌。

2、设问、作答、引题。

3、背诵诗歌。

4、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七、教学步骤(一)导语中国的传统文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诗歌和散文更是两股清泉,我们应不断地汲取,让它们永久地留在血液里,终生受益。

初一上学期我们学过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一洗都市的喧嚣、尘世的铅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画圈。

展示了山村优美的风光,恬静的生活,老友间的情谊,透出诗人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静的田园生活的情趣。

大家还能知道哪些诗人也是田园诗人(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谢灵运《登池上楼》中写冬去春回的神助之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渊,杂英满芳甸。

”)请大家把课本打开P317,今天我们来共同研讨真正的隐士,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上品《饮酒》来领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净世界。

二、背景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

在其自传性散文中称“五柳先生”(宅边有五柳树,因此为号焉)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猛志逸四海”,有“大济于苍生”之志。

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一心处两端”四十一岁辞彭泽令隐居躬耕时期,史记当他在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来带相迎,以示敬意,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示归隐的决心,“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在次年写的《归园田居》中曾云其志向和对世俗的观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做官是“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归田园是“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而且包含道家的所谓纯真本性的意义,将被扭曲了的人性重新恢复到自然的面目)代表作: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诗并序》散文《桃花源记》成语世外桃源的出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花垂鬓,并怡然自乐。

”《五柳先生传》(过去进步知识分子企慕的人物),赋《归去来兮辞》其中优秀作品内容上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

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对后代作家影响很大,王维曾写“复值接与醉,狂歌五柳前。

”自比五柳,开田园一派。

三、知解题:本篇为《饮酒》组诗的第五首,此组词共二十首,为陶渊明酒后写的杂感诗。

在古代酒与人关系甚密,可解忧可增兴。

曹操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斗酒诗百篇。

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陶亦自云: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俗语:酒后吐真言,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的真言。

2、一读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意义,体会文意,3、逐步读——析——赏。

教师范读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点明而转折——矛盾人境无车马喧。

自问自答实——虚意味深长。

学生齐读(注意问句升调,答句的意味深长)归纳: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既远离了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板书心远——骨心静——境自静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说出亲切感人.中国禅宗六祖能一日诵经,风吹幡动,一曰:“旗动”二曰:“风动”慧能曰:“心动”亦点明此意。

学生齐读,体会诗意。

接着诗人顺势而下写出无限的意趣。

教师范读后六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初句点明:妙在“悠然”——无意看山。

“见”不是“望”“看”——景已入心。

触景生情,与自然化为一体,进入更高的境界。

体会人与自然的贴近,顾城《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这是诗人推崇的田园生活优雅闲适的绝妙写照,也是作者追求的飘逸之梦。

王维诗中亦云其悠闲“倚杖紫门外,临风听暮蝉”。

至于“菊”字,我们可从苏东坡《冬景》中可见“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傲霜枝”一个“傲”字尽现其意。

周敦颐《爱莲说》中曾云“晋陶渊明独爱菊”物芳可明志洁足见其节操高尚,淡泊名利。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归园田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可见此句有两意:1)、在己,鸟知回,我知回,已回。

2)、在人,鸟知回,你们为什么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投身宁静优美的自然怀抱中呢?这是一种真情的召唤。

在自然的感召下,诗人的心更宁静了,他悟得了真意:鸟日出而出,日归而返,完全委运自然,那么我要像飞鸟一样,纵身大自然之中,以尽百年,不也欣然自得吗。

正如《挽歌》中云“死去何足惜,托体同山阿”这接近于老庄的自然无为,返朴归真。

但诗人悟得有没有说出?——引出末句。

点明,真意——髓南宋词人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李白《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蓦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归纳,诗人悟得却不愿细析(有莫测高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

此句展现无比广阔无比自由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正是陶渊明毕生追求的世界,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不是很多人能懂得,足见其诗“旷达中含几多悲凉,飘逸中带几多沉重。

”)此时景情意合而为一,实乃诗之完美境界。

体味、讨论、齐读。

听《高山流水》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评:1、陶自评“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2、宋陈师道评“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

”3、金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

”启、行1、学其金刚怒目一面“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于戚,猛志固常在。

”2、洗其消极: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热爱自然,共享自然。

轻松一刻: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1、采()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人闲()花落,夜静春山空。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始盛开。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出墙来。

6、人面不知何处去,()依旧笑春风。

7、竹外()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沾衣欲湿()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

10、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来。

1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村。

12、()()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3、来日绮窗前,()著花未? 14、停车坐爱()晚,()红于二月花。

15、()尽已无擎雨盖,()残犹有傲霜枝。

板书饮酒陶渊明启、行:有追求、爱自然评:景、情、意、理合一闲适、自得--傲析、赏:而心静<==>境自静心远——骨田园<==>尘世悠然——飘逸之梦景即情↓真意——髓自然知:背景文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陶渊明生平及这首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了解学习鉴赏诗歌形象的常见方法。

2.过程与方法:以探究陶渊明成为士大夫精神堡垒的个中原因为线索,采取读——讲——赏——评——练的教学方法,探究学生自主学习、会学习的教学模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生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树立热爱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

二、[教学重点]探究陶渊明成为士大夫精神堡垒的思想意义。

三、[教学难点]理解“心远”的丰富内涵。

四、[教学媒体] 播放器、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熟悉陶渊明吧?学过他的诗文吧?谁来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你心中的陶渊明?讲生-------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东晋著名诗人。

田园诗的创始人。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其中《饮酒》诗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躲避迫害。

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

这里选的是第五首。

师:那么陶渊明在士大夫心中又是怎样的呢?可以说,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许多士大夫仕途失意,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看屏幕)由此可见,陶渊明已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精神上的一个归宿。

那么陶渊明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呢?今天我们通过《饮酒》这首诗来探究一下个中原因。

(二)自主·合作·探究读朗读——整体感知(划出节拍、重音、情味)男生读……女生读……齐读……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师:同学读懂这首诗没有?请小组出示疑问。

赏1、(预设问题)关于诗题。

是否与饮酒有关?一种有关:《饮酒》二十首序“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既醉之后,则题数句为娱,纸墨遂多,聊为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一种无关:借酒为题,躲避迫害。

《饮酒》二十首“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