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山东社会科学SHANDONG SOCIAL SCIENCES收稿日期:2011-05-25作者简介:纪荣起,东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干部。
论以人为本纪荣起(东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山东东营257091)[中图分类号]B0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1]专辑-0044-04要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全面、准确和深入理解以人为本。
这里,我着重就以人为本中的“人”与“本”、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以人为本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与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等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见解。
一、以人为本中的“人”与“本”在理论界,人们对“人”和“本”的理解是有歧义的,因而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就必然不同。
有人认为这里的“人”只指广大人民群众,有人认为指所有的人。
有人认为这里的“本”指的是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人认为指的是要把人看作主体和目的。
这需要对以人为本进行全面准确的理解。
先来分析以人为本中的“人”。
全面准确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必须弄清楚人的存在的基本形态。
一般来讲,人有三种基本形态:人作为类存在的人“类";人作为社会存在的不同群体;人作为个性存在的个人。
人首先是在和动物相区别的意义上,作为人这个“类”而存在的:任何人作为“人”类的一员,不论其社会地位、身份、职业、民族、国籍和肤色多么不同,但他们之间都具有同等的作为“人”的价值,都具有平等的权利,都应享有平等的尊严。
当今世界上大量存在的种族歧视、信仰歧视、民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等,实际上就是侵犯了类意义上的人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尊严。
当然,我们必须把人看作社会的人,人最现实的存在是他的社会存在,人在社会关系中从事各种劳动、承担各种社会角色与职能,受特定的社会关系制约和规定。
我们还必须进一步把人看作是有个性的个人,每个人都与他人不同,部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唯一性、不可重复性和不可取代性,这是每个人得以存在的根据。
人的上述三种存在只是逻辑层次上的划分,实际上它们之间是彼此相关、相辅相成的。
据此,以人为本中的“人”一般指的是:类存在意义上的所有的人;社会存在意义上的不同社会群体;具有个性的个人。
具体来说,这里的“人”是指:属性意义上的自然的人与社会的人;社会身份意义上的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存在形式意义上的群体与个人;时间意义上的今天的人与未来的人;空间意义上的国内的人与国外的人;法律意义上的犯法的人与没有犯法的人;性别意义上的男人与女人;社会分层意义上的精英与弱者。
然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虽然以人为本的“人"指上述意义上的人,但从党执政的政治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人讲的以人为本的“人”主要指广大人民群众,这样的“人”,是我们今天最应该强调和注重的。
再来分析以人为本中的“本”。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人总是按照人的尺度来评判历史进步的;社会历史是人的依赖走向物的依赖再走向自由个性的历史,这样的社会历史就是不断解放人的历史,也不断表现着对人的终极关怀。
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实质主要在于:一是把人当做主体,确立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达到自由生存、自主活动;二是把人作为发展的目的,使人在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价值,使每个人的潜能、能力的发展成为目的本身;三是致力于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和谐一致,使人类社会朝着有利于个人和个人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健康发展。
根据这一科学理论,以人为本中的“本”就需要放在各种关系中来理解,其主要含义是:(1)相对于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而言,它把人当做主体。
在今天我国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人的依赖和物的依赖现象。
所谓人的依赖,就是人对狭隘的“人情关系”和权力意志的依赖,人丧失其独立人格,成为依附性的人。
物的依赖,就是人对金钱、物质财富和交换关系的依赖,人成为物的奴隶,成为只为物而存在的人,见物不见人。
人的这两种存在方式阻碍人的健康发展,也对社会发展产生着消极影响。
(2)相对于人被边缘化而言,它把人看做一切事物的最终本质和尺度。
在今天我国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人被边缘化的倾向,许多人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缺乏人本理念和人的维度。
其实,人是一切活动的主体和承担者,又是一切事物的最终根据和本质。
(3)相对于人作为手段而言,它把人作为目的。
过去我们往往较多地关注人以外的世界,而对人本身的世界关注不够,人总是为人之外的某种东西而存在着,而不是为自己而存在。
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一步要求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关注人本身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
这意味着世界、社会和事物也应为人而存在。
”二、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根据上述对以人为本中的“人”与“本”的理解,所谓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简要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入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入、依靠入和为了入;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我们需要围绕这种基本含义,进一步从哲学上深入挖掘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
以人为本是一个关系概念。
人主要处在四层基本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
我们可以从这四个层面的关系中具体解读以人为本的完整内涵。
第一,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即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
对同时代的人来讲,当代中国发展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人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虽然由于客观条件及文化的差异,各地区的人在发展目标的追求上不尽相同,但一些基本要求还是共同的,如优美的生态环境、心情舒畅的工作、健康的身心、享有有效的人权民主平等、具有受教育的机会等。
只有在上述要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才算达到了较高的生活质量。
对代际之间来讲,应保持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主要包括:(1)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这要求我们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能力与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建立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生活方式。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要建立有效的能源和资源消费模式,要认识到我们观念上的误区及其根源,改进旧的传统观念和消费模式,特别是要创造一种将人类与自然界融合在一起的视野,确立一种新的生态环境观念,落实到行动上,就要通过绿色消费行动,使消费者有意识地选择对环境保护有益的商品,来引导企业提供这样的商品。
第二,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既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积极为劳动者提供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人是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
因此,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在物质财富极端匮乏的年代,注重物质财富的积累是必然的、合理的。
然而,当人们的生存问题基本解决而人发展问题凸显出来之后,如果“只见物不见人”,不去解决人的发展问题,就会付出沉重代价。
这就需要从以物为本的发展逐步走向以人为本的发展,为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包新能力的充分发挥提供物质基础。
在当代中国,提出以人为本是相对以物为本而言的,是对过去只追求经济增长这种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方式的超越。
人又是一切活动的手段。
因而,以人为本又要求我们的发展必须依靠人,要求人在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首先要创造成果,人要凭其能力为社会多做贡献。
为此,就必须为劳动者创造能力的发挥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反对不劳而获和坐享其成。
第三,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就是强调公正,不断实现人们之间的和谐发展,既要尊重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也要尊重精英群体的能力和贡献,为他们进一步创业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
以人为本蕴涵的社会公正原则,在当前特别要求尊重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
由此,它要求公正合理地解决社会上存在的贫困群体和精英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问题,更要尊重他们的人权,增强他们的发展能力,为他们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和条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大多数人在社会转型中丧失利益且得不到有效帮助,改革不仅难以继续下去,而且不利于社会和谐。
一个社会和谐不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贫困群体的生存状态,取决于精英群体对待贫困群体的态度。
所以,贫困群体更应受到关注。
以人为本,就是要让贫困群体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以人为本蕴涵的社会公正原则,也要求尊重社会精英群体的独创个性、创新能力和业绩贡献。
这里的精英群体,主要指靠能力、业绩而在经济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群体。
社会精英群体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所以,坚持以人为本,也应该尊重精英群体的创新能力和业绩贡献,应为他们进一步创业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使他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一个社会是否具有活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对待社会精英人才的创新能力与贡献。
第四,在人和组织的关系上,就是各级组织既要注重解放人和开发人,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与舞台、政策规则、管理与服务,又要努力做到使人们各得其所。
针对组织对人的过度控制,以人为本体现为对入的解放和开发。
如果仅把人看作成本,就容易把劳动者当做物,而不是当做人,就会漠视人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就容易降低劳动者的工资,不注重人力资本投资。
如果把人当做组织的主体与目的,那就意味着要注重对人的解放和开发,为每个人潜能和能力的发挥提供相对平等的机会与平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使人各尽其能。
这里着重强调尊重人的能力问题。
一般来讲,人们不仅要求能够过上健康长寿的生活,而且要求能够充分接受教育,能够具有足够的社会交往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空间,能够自我实现。
人的发展的这种特征,意味着要注重人的能力的充分发展和运用,并把人的能力作为基本价值。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联合国为首的国际组织开始关注人类发展,并强调把人的能力放在发展的核心位置。
这对我国来讲,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当人凭其能力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他就必然要求社会给予应有的回报。
这种回报是对人的能力和贡献的尊重和肯定,同样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由此,社会应尽力让每个人能各得其所,对每个人的能力和贡献给予应有的尊重。
三、以人为本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要正确理解以人为本,必须澄清一种模糊认识,即认为以人为本就是主张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主要是在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时提出的一个概念。
一般来讲,有相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绝对人类中心主义两种。
以人为本与相对人类中心主义具有共同点,那就是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都把人的生存价值作为终极关怀纳入其中,既强调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又要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