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对我国发展国际旅游业的思考[ 摘要] 我国国际旅游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增速很快。
国际旅游已成为我国扩大外汇储备,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提升国际形象的重要载体和渠道。
但我国国际旅游也存在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
为此,需要根据国际旅游的特点和我国国际旅游的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推动我国国际旅游健康、快速发展。
[ 关键词 ]旅游业国际旅游发展现状发展对策一、我国国际旅游发展的现状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不减,世界各国之间争夺客源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我国的国际旅游业自 70 年代末起步,迄今已取得突出进展,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若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旅游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还需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一)、国际旅游业在我国发展迅速并初具规模旅游业是一项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朝阳产业,享有“无烟工业”、“无形贸易”的美誉。
由于它具有投资少、收效快、利润大的特点,对经济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能够增加外汇收入、加速货币回笼。
由于其关联度高,其发展可以引起经济的连锁反应,带动商业和服务业的繁荣,广开就业渠道。
此外,旅游业还能够加强各地人民之间的友谊和文化交流、改善国际关系,促进各地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因而具有深远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二)、我国国际旅游发展的差距与问题尽管十几年来,我国的国际旅游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只需稍加分析和比较,不难看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1)明显的差距经济效益不高。
1978―1995 年,我国接待国际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均有大幅增长。
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旅游收入的增长速度总是远远快于旅游人数的增长速度。
例如,1980―1990 年, 国际旅游人数由2.8 亿人次增至4.15 亿人次,外汇收入由 953.5 亿美元增至 2300 亿美元 ,1990 年旅游人数和收入分别相当于1980 年的 1.48 倍和 2.41 倍, 10 年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 4.0 %和 9.2 %。
1993 年全世界国际旅游人数为5亿,相当于1990 年的1.2倍,而旅游外汇收入为3240 亿美元,相当于1990 年的1.41倍。
显然,我国的国际旅游业在接待人数迅速增长的同时,收益并未相应地增长,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十分突出。
2)在接待国际旅游人数方面,与旅游业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1995 年,我国接待的国际旅游人数为 588.67 万人次,占世界比重仅 1%左右,这与我国占世界 1/5 人口、960 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以及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古老神秘的东方文明古国的人文旅游资源相比相却甚远。
同时,与一些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见下表。
1993 年各主要国家接待国际旅游人数(单位:万人次)国别接待人数国别接等人数法国6100英国1940美国4600奥地利1825西班牙4100墨西哥1686意大利2570德国1520匈牙利2280瑞士1275注:法国、美国、西班牙为1994 年数字。
表中所列 10 个国家接待国际旅游人数均逾千万人次,是我国的数倍甚至于10数倍。
另外 , 希腊、荷兰、香港、新加坡、泰国等接待国际旅游人数均在 500 万人次以上,显然,在争夺国际客源市场的竞争中,我国还有很大差距,需要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三)、我国国际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1.资源开发与保护力度不够。
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史和 960 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国土,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均十分丰富,但目前仅开发一小部分,且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提供的旅游产品也较为单一。
另外,很多旅游区由于只开发不保护,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其直接后果就是旅游区对游客失去吸引力。
2.旅游产品单一,无法满足外国游客的多种需求。
面对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国际旅游市场,我国的旅游产品显得非常单调,令游客没有选择余地。
多年来,我国的旅游产品结构一直是以文化观光为主,产品类型显得过于单调,与国际旅游市场产品细分、多样、专项、灵活的特点有很大差距。
旅游产品细分化,形成越来越多的专门市场,如退休的老年人市场、无子女家庭市场、学生市场、未婚女青年市场等等。
国外的旅游开发商瞄准这一个个目标群体,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如专为新婚夫妇设计的“密月游”,专为老年人设计的高质量、慢节奏的“悠闲游”等。
而此类产品在我国基本上属空白。
国际旅游市场的专项旅游迅速发展,如修学、考察、度假、宗教、民风民俗、探险、骑马、滑雪、狩猎、钓鱼、观鸟、登山旅游等应运而生。
这类专项旅游,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黄山、泰山等地相继举办了登山节,也未能成为一项有广泛影响的项目。
3.经营者缺乏主动性,营销观念落后。
首先,信息工作严重滞后。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及时捕捉市场信息,了解市场动向日益重要。
我国旅游企业对市场研究投入甚少,市场研究的覆盖面窄、手段落后、研究方式也多以定性描述分析为主,缺乏深入细致的定量研究和动态研究,颁布的信息可操作性差。
而面向游客的信息服务更为缺乏。
4.价格模式死板,不利于吸引游客。
由于国际旅游市场是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需求对价格富有弹性,所以卖方纷纷削价竞争。
二、我国国际旅游发展的趋势世界旅游业从形成到发展,现在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21 世纪将是旅游业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旅游业将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旅游者将达到空前的规模,来自各个国家、各个阶层的旅游者将把他们的足迹印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尽管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以及旅游业的发展模式不同,但就整个国际旅游业来看,将出现下列发展趋势。
(一)、旅游业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旅游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产业,每年国际旅游业的交易额已超过3000 亿美元。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00 年底,国际旅游人次可望达到 6.6 亿,相当于世界总人口的10%左右。
旅游收入将增至5000 亿美元,旅游业将取代石油工业、汽车工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创汇产业。
1992 年世界旅游与观光理事会根据总收入、就业、增值、投资及纳税等几个方面的分析,证明旅游业作为世界上最大产业的态势正在形成。
因此,世界旅游与观光理事会指出:旅游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就业部门,共产生 1.27 亿个工作岗位,约占世界劳动力总数的 6.7 %;旅游业是创造高附加值的产业,其增值额已达到 14490 亿美元;旅游是各国财政中主要的纳税产业之一,全世界的旅游企业及从业人员的纳税总额高达 3030 亿美元。
旅游业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仅是产生的产值和提供就业岗位的贡献,它同时还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经济效益。
(二)、国际旅游区域的重心将向东转移欧洲和北美是现代国际旅游业的两大传统市场。
在80 年代以前,它们几乎垄断了国际旅游市场,接待人数和收入都占世界总数的90%左右。
80 年代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一批新兴市场的崛起,使国际旅游业在世界各个地区的市场份额出现了新的分配组合。
尤其是东亚、太平洋地区,近些年来,国际旅游增长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达到 7.5 %。
预计到 2010 年国际旅游者人数将达到 1,9 亿。
在迈向 21 世纪的发展中,欧洲和北美地区国际旅游市场上的份额将呈进一步缩小之势,旅游重心由传统市场向新兴市场转移的速度将会加快。
随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繁荣,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去邻国度假者必定会增加,区域性国际旅游将大大发展。
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重心也相应东移,使亚太地区成为未来国际旅游业的“热点”区域。
从中国的情况看,1996 年至 1998 年三年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平均每年以 11%的幅度增长。
1998 年旅游入境人数达 6347.84 万人,显示出非常强劲的增长势头。
(三)、国际旅游客源市场趋向分散化长期以来,国际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在地区结构上一直以西欧、北欧和北美为主。
这两个地区作为现代国际旅游的发源地,其出国旅游人数几乎占国际旅游总人数的四分之三左右。
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旅游客源国中,除亚洲的日本、大洋州的澳大利亚外,其余大都集中在上述两个地区,其中仅德国和美国两个国家,就占国际旅游消费总支出的三分之一以上。
国际旅游客源市场在地区分布上畸形集中的局面,同样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特别是当代世界经济正在迅速分化和重新改组,初步形成了北美、西欧、日本、独联体、东欧和第三世界等 6 大经济力量相抗衡的态势,直接影响各地区国际旅游客源的发生、发展、消长和转移,从而导致客源市场分布格局由目前的集中渐渐走向分散。
到 21 世纪初,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脱颖而出的新兴工业国,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可能逐渐取代传统的旅游客源国,而成为国际旅游的主体市场。
中国目前私人出境旅游人数较少,但增长速度较快。
1994 年至 1998 年五年间,私人出境旅游人数平均年增长 18.6 %。
出境旅游正在逐渐形成规模。
(四)、国际旅游方式趋向多样化从近年来国际旅游业发展的特点看,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众多旅游者越来越不满足多年一贯制的观光旅游,而希望能够在旅游中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积极的探索、参与和休息,人们将更加重视精神疲劳的消除,这样就要求旅游企业推出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
那些单纯游山玩水的消遣观光,将逐渐为多样化的旅游方式和项目所取代。
国际上传统的旅游方式分为四种,即娱乐型、观光型、疗养型和商务型,大多数旅游活动更多的是各种方式特征兼而有之。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方式是由其资源条件、地理位置、市场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不同的旅游方式也有不同的产品、价格、市场对策等,同时旅游者也有不同的消费要求和消费特点。
当今,国际旅游消费动向的重大变化是消费由“目的”变为“手段”,人们消费是为了实现自我爱好,为了自由娱乐,表现丰富的感情等。
传统的观光、娱乐等旅游方式已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旅游方式朝着个性化、多样化、文化化的方向发展,各种内容丰富、新颖独特的旅游方式和旅游项目将应运而生。
(五)、中远程旅游渐趋兴旺旅游距离的远近受限于时间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在本世纪上半叶,人们大都只能借助于火车和汽车进行旅游活动。
当时飞机速度既慢且票价昂贵,还很不安全。
因此,那个时代的人一般只能作短程旅游。
中、远程旅游,特别是横渡大洋的国际旅游的兴起,是二战后航空运输大发展的直接结果。
目前,飞机的飞行速度越来越快,续航技术日新月异,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距离在旅游限制因素中的作用日趋减弱,人们外出旅游将乘坐更快捷的飞机和高速火车。
据专家预测,到2010 年,新一代的超音速飞机,从伦敦飞到东京,航程9585 千米,只需3 小时;短途旅行可坐时速 550 千米的超导火车,速度比现在的高速火车快近一倍。
加之闲暇时间增多,今后将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中、远程旅游的行列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