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甘中药甘草炮制工艺研究

浅谈甘中药甘草炮制工艺研究

浅谈甘中药甘草炮制工艺研究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浅淡中药甘草的炮制工艺研究摘要:甘草为常用大宗药材,药食兼用品种,年需要量约6万吨左右,位列诸药前列。

近年来,家种甘草的生产和销售量趋增,市场较野生品畅销。

甘草国之药老,有“十方九草”之美誉,被大量用于临床配方,同时,甘草提取物被广泛地工业、化工等领域,并有大量的出口。

甘草数量巨大,行情人为性不强,随着家种品的市场占有量增加,关注力明显在增加。

关键词:甘草,炮炙,炼蜜,蜜炙1.引言中药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医疗实践的产物,其中中药有效成分不易散失,副作用小,中药方剂可因症、因病的不同随时加减,对于治疗慢性病及疑难杂症有明显的疗效等优点,使中药成为现在药疗主流。

而在临床应用中,药品的疗效是否显着,能否充分发挥它的临床效应,达到治疗目的,炮制这个环节就非常重要。

因为中药材的炮制加工是保证临床医疗根本,只有炮制到位才能使中药的“四气”、“五味”等得以在临床上很好的发挥。

甘草做为中医临床常用的大宗中药品种,我们就有必要研究它的炮制工艺了;甘草在临床应用中,炙甘草是其常用的炮制品。

甘草蜜炙后功能主治的侧重点由清热转为补脾,但目前对甘草蜜炙补脾的炮制机理尚不明确,相关的成分、功效研究比较薄弱,部分理论问题存在异议,工艺仍未规范化。

因此需要确定其工艺,对甘草炮制前后的变化进行研究,初步探讨其炮制原理。

本论文以甘草不同炮制品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化学成分比较、炮制工艺、药理等一系列研究,具体内容如下:各种甘草提取物大多对小鼠脾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炙甘草作用最显着,说明甘草蜜炙后确能提高其补脾功效;生甘草单纯加热、加入炼蜜或两个因素单纯加合并不能等同于炙甘草,只有将两个因素有机地结合才能体现炙甘草的补脾作用。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蜜炙法炮制甘草是有道理的。

研究结果表明,甘草蜜炙后功效重点转为补脾,与其饮片成分发生的质变和量变有关。

2.甘草概况2.1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ulalensis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inflata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glabraL的干燥根及根茎。

2.2产地甘草主产于内蒙古、宁夏、新疆、甘肃;2.3性状特征2.3.1甘草甘草根呈圆柱形,长25~100cm,直径0.6~3.5cm。

外皮松紧不一。

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显着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

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

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

气微,味甜而特殊。

胀果甘草,根及根茎木质粗壮,有的分枝,外皮粗糙,多灰棕色或灰褐色。

质坚硬,木质纤维多,粉性小。

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

光果甘草,根及根茎质地较坚实,有的分枝,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皮孔细而不明显。

2.3.2炙甘草形如甘草片,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泽,切面黄色至深黄色,形成层环明显,放射线状。

质稍黏,具焦香气,味甜。

2.4有效成分(glycyrrhizicacid),又称,一种三衍生物。

为的二葡萄糖醛苷(见苷),是甘草的甜味成份,存在于植物中,在乙酸中结成片状或棱柱状。

在220℃分解,溶于水。

甘草次酸分子式C 30H46O4。

有两种同质异晶体。

分别为300~304℃和287~293℃,比旋光[α]D+163°。

溶于乙醇。

2.5功效与作用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

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2.6性味与归经甘,平。

归心,肺,脾,胃经。

2.炮制方法炮制方法分四个过程:净制、洗润、切制和炮制。

3.1净制除去泥沙、虫蛀品、霉变品、须根等杂质;进行大小、粗细分档,使其均匀一致,便于进一步炮制。

3.2洗润取选好的甘草,放洗药池中来回冲洗,每50公斤冲洗时间为10~15分钟,洗完放润池中加水超过甘草3~5厘米,浸泡2~4小时。

闷润0.5~1小时。

3.3切制在切制前的软化处理过程中遵循“少泡多润,药透水尽”的原则,避免药物有效成分流失,影响药材质量;软化好以后,进行切制2~4mm厚片。

要求厚度基本一致。

3.4炮炙3.4.1蜜制炼蜜:将蜂蜜置锅内,加热至沸腾后,改用文火保持微沸,捞去浮在表面的泡沫和蜡质,然后用罗筛或纱布滤去杂质,丢掉。

对于浓稠的蜂蜜可酌量加开水稀释,过滤后继续炼制,一般以起鱼眼泡,手试粘性较生蜜略强,颜色稍微加深,炼蜜时温度在105℃为好,比重约1:30即可。

取净甘草片,将定量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甘草片中拌匀,闷润,至蜜汁被吸尽,置炒制器具内,温火加热,炒至黄色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

筛去碎屑。

每100kg净甘草片,用炼蜜25kg。

3.4.2炒制取净甘草片适量,置炒制器具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为宜,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3.4.3麸制先将麦麸炒热,加入甘草,炒20~30分钟,至甘草断面呈黄色,筛去麦麸,再用水洗去麦麸,12小时后,切片即可。

3.4.4水炙甘草是以生甘草沾水炒至干后,再沾水再炒,反复多次,直至甘草已熟为度。

4.炮制前后化学成分以及主治功能的变化4.1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1)对甘草粗末和饮片的水煎液做数种物理常数和甘草酸含量测定。

结果证明,甘草粗末比饮片煎出成分多,有显着差别。

粗末头煎比饮片头煎多煎出甘草酸0.357g,粗末二煎比饮片二煎多煎出甘草酸0.14g。

粗末与水的接触面大,利于药中成分煎出。

应用甘草粗末,可达到节约用药的目的。

建议将甘草研成0.15~0.2cm粗末状入煎。

(2)比较生甘草、清炒甘草与6种不同加蜜量的甘草炮制前后甘草酸的含量。

结果表明,甘草酸的含量没有显着变化,甘草酸的含量与加蜜量多少无关。

但从中医角度蜜炙可与甘草起协同作用,故加蜜量以甘草100kg,加蜜18~20kg为好。

蜜炙甘草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的作用。

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

(3)对比甘草加工过程中浸泡与浸润时间长短、饮片厚度对甘草酸含量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浸泡48小时的损耗率,水溶性浸出物为49.89%,甘草酸为48.40%;浸润48小时的损耗率,水溶性浸出物为7.22%,甘草酸为4.49%。

认为甘草只能润,不能泡,浸泡对药材的有效成分损失极大。

润药对某些质地坚硬的药材不能忽视,否则对有效成分和疗效都有严重影响。

饮片厚度是2~3mm时,甘草酸的浸出率为99.91%;饮片厚度是5~6mm时,甘草酸的浸出率为85.22%。

饮片厚度对有效成分的浸出有一定影响,应以2~3mm为好。

诱发大(4)比较生甘草与炙甘草对实验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结果表明,炙甘草在对抗BaCl2白鼠心律失常方面优于生甘草。

炙甘草和生甘草均对CaC1-Ach混合液诱发小白鼠心房纤额,表2现一定的预防作用。

炙甘草和生甘草均有加强异搏定诱发小鼠房室传导阻滞的作用,且随剂量增加而作用增强。

(5)对比蜜炙炒甘草和蜜炙烘甘草对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与胆固醇含量的影响,及其急性毒性。

研究结果表明,炒甘草与烘甘草相等剂量下,有相同的促皮质激素样作用和拮抗地塞米松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抑制作用。

烘甘草的急性毒性低于炒甘草的毒性。

现代化大生产,可用烘甘草代替手工炒甘草,有利于统一工艺标准。

(6)应用纸层析-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测定烘法与炒法对甘草酸含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两者的甘草酸含量变化没有显着性差异。

认为烘法可代替传统的炒法蜜炙甘草,在实际生产上是可行的。

4.2炮制前后功能主治的变化4.2.1甘草味甘,性平。

归心、脾、胃经。

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作用。

生品长与清热解毒、祛痰止咳。

用于咽喉肿痛、肺热咳嗽、臃肿疮毒、药物中毒、食物中毒等。

(1)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

前者,常与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

后者,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

(2)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等。

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配伍应用。

痈疽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共奏清热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饮。

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如桔梗汤。

若农药、食物中毒,常配绿豆或与防风水煎服。

(3)用于气喘咳嗽。

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

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治热毒而致肺痈咳唾腥臭脓痰的桔梗汤;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汤等。

另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热痰咳嗽亦常配伍应用。

(4)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肠肌挛急疼痛等,常与芍药同用,能显着增强治挛急疼痛的疗效,如芍药甘草汤。

(5)用于调和某些药物的烈性。

如调味承气汤用本品缓和大黄、芒硝的泻下作用及其对胃肠道的刺激。

另外,在许多处方中也常用本品调和诸药。

此外,现代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常与乌贼骨、瓦楞子等同用。

本品尚兼有利尿作用,故常以干草梢作治疗热淋尿痛的的辅助药。

4.2.2炙甘草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的作用。

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可解附子毒。

4.2.3水炙甘草水炙甘草,古书论述较少,临床对需较长时间服生甘草以解毒泻热,但体质较虚者,可选用水炙甘草,以免过于性凉。

对需温补脾胃而又有脘腹胀满,不宜用蜂蜜滋润腻滞者,可选用水炙甘草,使补而不腻。

古人对生、熟甘草不同炮制与功效的认识,不但是临床实践得出的宝贵经验,也符合现代药理实验。

因此,临证之中,要注意选用经不同炮制的甘草,才能对症下药。

5.展望炮制能够提高药效和用药安全。

是否炮制或是否认真炮制,是密切关素系到药品的质量问题。

实践证明中药炮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保证药品质量,提高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药炮制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临床效果。

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必须引起中药加工部门的足够重视。

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方面要严格地按照药典及各地炮制规范中的有关规定进行炮制;另一方面不断总结和推广炮制经验,使中药炮制不断得到改善和完善。

参考文献:[1]陈贵廷.本草纲目通释[M].北京:学苑出版社,上册:462-463.[2]吴又平.生、炙甘草不可相互代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5,15-45.[3]陈贵延.本草纲目通释[M].北京:学苑出版社,下册:639-642.[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二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80-81.致谢在论文完成之际,我首先向关心帮助和指导我的指导老师张小年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回顾两年多的学习经历,面对现在的收获,我感到无限欣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