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养殖新技术对虾精养健康养成技术要点我们通常说的对虾一般是指对虾属和新对虾属中的对虾,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
下将我国养殖的主要品种中国对虾(又名东方对虾)介绍如下:中国对虾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黄渤海,在东海、南海有时也能见到它的踪迹,但数量很少。
一、对虾的繁殖习性和生活史雌,雄对虾的成熟期是不同时的。
雄虾当年就可达性成熟,而雌虾需到翌年4、 5 月才能成熟。
雄虾成熟后,约在10月中旬至11 月初与雌虾交配。
交配时是在雌虾退壳后新的甲壳未变硬前由雄虾将精类送入雌虾的纳精囊内。
交配后的雌虾纳精囊由原先的平扁而透明变得饱满微凸而呈乳白色。
在交配后的第二年4-6 月,雌虾性腺成熟并产卵,中国对虾在自然海区的产卵水温为13-18℃。
人工饲养在控温的条件下可提前到 3 月份产卵。
对虾具有多次(分批)产卵的习性。
雌虾产卵时一边产卵,一边将纳精囊中的精子放出与卵结合。
中国对虾从产卵受精孵化到仔虾是要经过3个完全不同形状的阶段,9 次脱壳,即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幼体才到仔虾。
仔虾再经过14 一22 次脱壳才达到性成熟进行交配繁殖后代。
二、对虾育苗的环境因子对虾育苗在南方一般都是采在水泥池内进行,中国对虾育苗的适宜环境因子是:1、水温:产卵及受精卵孵化最适宜水温为18-20℃,无节幼体阶段为20-22℃,蚤状幼体为22-24℃,糠虾幼体为23-25℃,但当培育到仔虾期时,虾苗准备出池前2-3 天,要逐渐降到与养殖池水温相接近。
以免出池后与养殖池温差过大而死亡。
2、pH值一般均为7.8-8.6 之间。
3、盐度一般均为25 ‰左右。
4、溶解氧4毫米升以上。
三、对虾养成技术l 、清池除害。
池塘建成或老塘修复后,在拟定放养20 天前,要进行清塘、清塘包括清除淤泥,杂藻及动物性敌害生物。
清除敌害生物的方法是: 不积水的池塘,在对虾收获后将塘水排干,曝晒一冬,就能达到清除之目的。
但不能排干曝晒的池塘,需用药物清除。
常用的药物有茶籽饼,漂白粉、鱼藤精、生石灰等。
2、饵料生物培养。
清除后,就可以进水培育生物饵料,它是对虾放养的基础饵类、具有方法简单,营养价值高,省力又能降低生产成本等优点。
一口基础饵料培育好的虾塘,虾苗放养时可半月内不需报饵。
3、虾苗运输及注意事项。
虾苗运输是否得当,对其成活率的影响很大。
运输途中溶解氧和水质是主要因素。
目前大多数都是采用聚乙烯袋充氧运输。
这种方法轻便、安全、适应各种工具运送。
在体积为10升的聚乙烯袋中,装入新鲜海水约1/4 ,虾苗约 2 万尾,再充入氧气约3/4 ,然后把袋口扎紧,运输时间在10 小时以内不会有问题,如果将袋装放入纸盒内更为安全。
虾苗运输注意事项有:①装苗不能用育苗池中的育苗水,而应用新鲜海水,另外混浊或已被污染的海水不能用。
③运苗时间最好安排在清晨或傍晚,避免中午日烈炎热,运输水温最好能控制在与育苗池水温相近,尽量避免超过20℃。
4、放苗时应注意的事项。
放苗时要注意虾塘内的理化因子是否适宜虾苗生活,一般4月份放养时,水温要回升稳定在14℃以上为好,苗放时水深以不低于40厘米,盐度在20‰ -30‰,pH值在7-8.6 为宜。
5、养殖日常管理(1) 巡塘观察。
虾苗放养后就必需认真巡塘,仔细察看虾塘情况动态和环境因子的变化。
以防意外情况发生。
巡塘观察的内容主要有:闸门及过滤网是否严密完好,虾的活动、摄食,脱壳是否正常,环境因子的差异是否过大,池水是否有异样气味。
(2) 换水。
换水是改善虾塘水质条件的一项必需措施,它可以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调节盐度、pH值、水温,控制单胞藻繁殖过密,带走代谢污物,改善环境条件,增加饵料生物,刺激对虾脱壳等。
具体的操作一般是:前期(虾苗投放后半个月内) 以添水为主,每天添少量直至虾塘加满,此后每天适量换水,中后期日换水量可增至30%左右。
后期在正常的情况,日换水量最好控制在50%左右,以免换水量太大时对环境因子差异过大。
(3) 投饵;目前在浙南地区养殖对虾饵料以张网小鱼虾为主,也投部分配合饵料及蛤、螺类等。
据研究表明,对虾的摄食具以下特点、一是对虾中枢神经系统简单,很难形成条件反射,无法利用条件刺激来作为投饵信号。
二是对虾的视觉范围和活动范围都不大,它主要是靠嗅觉觅食。
三是对虾是用螯足捕获食物,腭足抱持着食物后才经小腭撕碎,大腭的嘴嚼进入胃。
所以饵料需有一定形状,不能太细,也不能太大,四是对虾的摄食随蜕壳周期呈规律变化。
刚蜕壳的对虾,因身体未变硬,不吃任何东西。
五是在水质条件好的情况,健康的对虾在水温7-32℃这一适温范围内,对虾的摄食量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增力。
因此,投饵时需要根据上述特点和对虾个体大小来确定投饵量和饵料颗粒的大小。
在正常的情况下,投饵料后一小时应有70%以上的对虾达到饱胃或半饱以上即可。
四、对虾配合饲料由于对虾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加上繁鱼期的休渔管理,在养殖过程中必需采用配合饲料来代替天然饵料,好的配合饵科优点是:能适合不同阶段对虾营养需要,特别是利用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饵料对水质、低质的污染;减轻病害;便于保存和投喂等。
所以在目前病害严重影响对虾养殖业时,专家呼吁要尽量采用配合饲料养殖对虾,能起到防治病害,控制病害的作用。
五、病害及病害防治养殖对虾的病害可分为生物性病害与非生物性病害两大类,生物性病害包括由杆状病毒、立克次什体、病原体等所致的病毒性病,由弧菌等所致的细菌性病,由镰刀菌所致的真菌性病,由聚缩虫等所致的原虫性病,由线虫,绦虫等所致的蠕虫性病等。
非生物性病害,包括营养不良所致的营养性病,由水质恶劣所致的环境因素病,由有害化学物质所致的中毒性病等。
对虾病害的发生,情况是相当复杂的、尽管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病因素的存在和侵袭,是对虾发病的直接原因,但也并非致病生物的存在就一定发病甚至死亡,这还取决于虾体健康状况和环境条件,因此保护好环境,增强对虾体质可起到预防作用。
目前,对虾养成期间疾病流行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给对虾养殖业造成毁灭性打击,至今仍末找到有效地防治方法。
为了有效地防治对虾病害的发生,农业部渔业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向全国养虾地区推广了对虾精养健康养成技术。
对虾精养健康养成技术主要有采取实施健康养殖管理;选用健康虾苗;进行有限量水交换;使用增氧机、水质保护剂、有益细菌;培育和控制养殖池单胞藻,改善和保持水环境要素的相对稳定等技术措施,隔绝病源的传入,为养殖对虾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以提高对虾抗病能力,达到防病的目的。
下面将其技术要点简介如下:一、养虾池要求1.最好建在高潮线1m 以上;2.海水盐度一般不高于35‰ ,最低不低于1‰ ,适宜范围10‰ -30‰ 。
pH值在7.8-8.6;3.养虾池面积5-10 亩,最好是建成圆形或方形池,以利池水的旋转流动。
池深2.5-3m,水深2m 以上。
4.按总养殖水体容量1/3 配备蓄水池;5.进、排水渠道独立设置,进、排水口尽量远离;6.按每千瓦负荷1-2 亩养殖池置水车式或叶轮式增氧机。
二、放苗前的准备工作1.清污整池。
将池底污泥、杂物全部清除。
然后翻耕曝晒,反复冲洗。
2.消毒除害。
使用生石灰、深白粉、茶子饼、茶皂素等,对养虾池、蓄水池及所有沟渠进行消毒,清除病原菌、病毒及其它有害生物。
3. 纳水及培养基础饵料。
清池后,即可纳水并培养基础饵料。
新池施发酵后的鸡粪,老池施用化肥,进行单细胞藻类、有益细菌及小型底栖生物的培养。
三、虾苗的选择购买虾苗要选择那些严格按照我国对虾育苗操作规范培育出来的、不带病毒的健康虾苗。
肉眼观察:虾苗群体发育整齐,肌肉饱满透明,附肢中色素正常,胃肠充满食物,游动活泼、逆游能力强,无外部寄生物及附着污物。
虾苗个体:中国对虾体长1cm以上、斑节对虾为P15-20的虾苗(15-20 天仔虾)。
四、养成池放苗要求水深10n 以上,水质肥沃。
水温中国对虾14℃以上,斑节对虾22℃以上。
盐度32‰以下。
pH值在7.8-8.6。
大风、暴雨天不宜放苗。
放苗密度:每亩放全长1cm中国对虾苗或P15-20的斑节对虾苗4-5 万尾;或体长2.5-3cm 的哲养虾苗3-3.5 万尾。
五、养殖管理(一)日常检测养虾工人应每日凌晨及傍晚巡池一次,仔细观察虾池环境变化、水色、对虾活动等情况,并做好记录。
注意发现有没有死虾。
对虾精养健康养成技术要点(二)水环境管理1.保持水位及换水。
养殖前期及中期一般不需换水,只需每日向池中添加3-5cm 水,直到水位达2m。
养殖中后期,日换水量控制在5-10cm ,并同时加入沸石粉,每亩用量20kg 。
2.使用增氧机。
增氧机的开机时间根据溶氧需要,一般要求保持水中溶氧量在5mg /L 以上。
3.调节好水质。
使用沸石粉、过氧化钙等水质保护剂和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调节好水质。
维持池中单细胞藻数量。
水色以绿藻、硅藻、金黄藻为优势的藻相形成的绿色、绿黄色或褐绿色。
透明度在30cm 左右。
4.适当使用消毒剂。
当对虾体长到5-6cm ,特别是水温较高的7、8 月份,每隔7-10 天施用一次漂白粉(0.5-1.0mg /L 用以抑制细菌、纤毛虫等病原微生物。
5.暴雨天气采取的措施。
暴雨天气,易造成海、淡水分层,水环境发生较大变化,造成缺氧、氨氮增高,总碱度下降等,引发对虾发病、死亡。
因此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暴雨前,做好表层排淡水准备,施用沸石粉及石灰石粉等;暴雨后,开动增氧机,预防水分层。
(三)饲料投喂1.使用优质饲料。
在整个养殖阶段,为保证对虾的营养需求,须使用优质配合饲料,同时培养和利用好池内天然繁殖的生物饵料,如单细胞藻类、小型底栖动物、菌藻胶团等。
也可适量使用不带病毒的活蓝蛤及盐池活卤虫等。
2. 投喂方法。
放苗第一个月日投喂4次,以后可增加到6 次,从早6 点至晚22 点。
饲料系数一般控制在1.5。
对虾烂眼病的防治(1) 病原为非01 群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non~1)1,菌体短杆状、弧形,单个存在。
生长适温为37℃,盐度在5~10时生长最好,pH值5一10都能生长。
可见该菌适于在低盐、高温、微碱性的水环境中生长繁殖。
(2) 症状① 病虾多伏于水草或池边水底,有时浮游于水面旋转翻滚。
② 患病初期,病虾眼球肿胀,逐渐由黑变褐,随即溃烂。
③ 病重时病虾整个眼球烂掉,仅剩眼柄。
细菌侵入血淋巴后,因患菌血症而死亡。
(3) 诊断肉眼观察虾体眼球溃疡的状况即可诊断。
(4) 流行情况发病季节为7~10 月,以8月最多。
感染率一般为3%-5%,最高可达90%,散发性死亡,死亡率不高;主要见于低盐区或不进行清淤消毒池底污浊的虾池。
亲虾越冬期因越冬条件不适或眼球受到损伤也会出现烂眼病。
(5) 防治同红腿病。
对虾养殖过程中的水质控制水质控制和水质管理是对虾养殖过程中极重要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