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家德育思想的特点及其现代意义

儒家德育思想的特点及其现代意义

重视对德育理论基础的探讨
重视德育的社会功能
人性论或人的本质问题是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问题, 儒家
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孔子通过对教育实践经验的
在 儒 家 看 来 , 政 治 上 的 成 功 与 失 败 , 社 会 上 的 安 定 与 动 乱 , 总结, 提出了“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4]的命题。他自称“我非生而
学者, 行之, 曰士也; 敦慕焉, 君子也; 知之, 圣人也。”[15]又说:“好 传统德育精神的批判和继承。儒家的身教示范主张对教育者无
法而行, 士也; 笃志而体, 君子也; 齐明而不竭, 圣人也”[16]。 大 意 疑也是有益的。培育有德之人, 需要有德之师。教师是教育活动
是 , 勤 于 学 习 , 按 照 礼 法 行 事 的 人 可 称 为 士 ; 敦 慕 圣 人 , 笃 志 好 的主导, 他们的道德修养如何影响着无数学生的精神面貌。“经
道德能力在每一个社会个体上表现为对道德情境的分析判 断能力, 对不良道德动机的克制力, 个人道德行为的选择力, 以 自我命令, 自我执行, 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为表现形式的道德自 律能力等等。儒家的德育观, 尽管还没有达到现代人对道德能力 认识的高度, 但其德育的育人目标重在形成道德主体的道德能 力的倾向还是相当明显的。孔子就已明确指出道德行为是一个 人自觉地选择的行为,“仁远乎哉? 我欲仁, 斯仁至矣”[27]。“为仁 由己, 而由人乎哉? ”[2“8] 人能弘道, 非道弘 人 ”, 明 确 肯 定 了 道 德 主 体 的“我 ”和“ 己 ”具 有 践 履 道 德 的 主 观 能 动 性 和 实 际 能 力 。 孟 子对道德主体的道德能力的认定更有理据。他说 :“挟太( 泰) 山 以超北海, 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 语人曰:
有其借鉴意义。有人认为, 搞市场经济靠的是法律, 不需要道德。 品 质 和 知 识 , 能 完 成 本 职 工 作 , 合 乎 礼 的 规 范 , 而“君 子 务 本 , 本
固然,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然而法律 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 其为仁之本”[10]。就是说君子不仅要从最基
当做维护统治阶级专政的工具, 政治工作的得力臂膀, 将德育与 究, 在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做深入的探讨研究, 深化关
治乱结合, 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它反映了对同为社会现象的 于人的本质、人的道德认知与习得、道德品质形成的阶段性及其
政治和道德二者间必然联系的某种科学性认识。政治和道德, 虽 规律性等等的理论, 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 提高道德教
将这种体现政治关系的君臣关系演化为父子关系, 要人们以事
儒家从思想品德可能达到的高度的视角出发, 把培养目标
父母之心事君, 从而让人们心悦诚服的接受政治统治。这种利用 区分为不同层次, 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士是先儒们道德教育的
政治和道德的内在联系以巩固政治统治的思想方法 , 在今天仍 最低目标, 要“行己有耻使之四方, 不辱君命”[9]。要求具有基本的
重视统治者和施教者的身教示范作用
‘我不能。’是不为也, 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 之类也, 王之不王, 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29]在他看来, 每一个人都具有实行
儒家学者特别强调统治者和教师的率先垂范作用。孔子在 道德的能力, 区别只在于为与不为。
们的法律意识, 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获得和巩固, 这是法律本身难 以做到的。法律只能约束人们的行为, 却难以限制人们的思想, 而人的行为是由思想支配的。要形成正确的思想, 只能通过教 育。现实也告诉我们, 忽视德育的这种社会作用, 就难以保证人 才的质量, 从而影响经济和社会的正常发展, 影响现代化进程。
- 84 -
·沧桑·2006·5
CANGSANG
学术探讨
现 和 弘 扬 仁 道 的 主 体 , 反 映 着 较 高 且 较 为 全 面 的 德 育 目 标 。 圣 部放松了对自身的道德约束。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 党员
人是先儒们的奋斗目标。何谓圣人? 孔子说:“圣人, 吾不得见之 和领导干部“要自重, 自省, 自警, 自励, 以身作则, 言行一致。要
矣 ”[13]。 孟 子 进 一 步 提 出 了“大 丈 夫 ”的 理 想 人 格 , 即“富 贵 不 能 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 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这
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14]。荀子对此问题上同样也说:“彼 反映了我党惩治腐败 , 扭转社会风气的决心, 同时也表明我党对
同为上层建筑都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 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 但 育的效果, 使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深入人心。
二者发挥各自作用的方式上却有区别。政治是强制性的, 以人们
的恐惧心理为基础; 而道德是平和的, 以人们自愿和自觉心理为
重视道德目标培养的层次性
前提。儒家正是运用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把政治道德化,
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了身教重于言教思想, 强调教师和上
儒家重视道德主体的道德能力培养思想, 尤其对于今天的
层统治者要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和人格力量, 去影响和教育他人。 青少年德育教育有很大借鉴意义。人既然具有道德能力, 那么人
他告诫统治者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17]。又 的 道 德 修 养 就 应 该 注 重 自 身 , 注 重 道 德 的 自 我 觉 醒 , 自 觉 修 养 。
在 孔 子 看 来 , 统 治 者 要 安 民 治 国 , 必 须 自 己 带 头 搞 好 道 德 修 养 , 主体性发挥。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却始终处于“你讲我听, 你压
只有这样, 才能给百姓以身教示范。他说:“上好礼, 则民莫敢不 我 服 ”的 被 动 地 位 , 教 师 的 教 变 成 了 包 打 天 下 的 独 角 戏 , 造 成 德
学术探讨
CANGSANG
儒家德育思想的特点及其现代意义
王鑫
摘 要 展望未来无疑是人类的普遍爱好, 把握现实也是这一爱好的逻辑必然, 而现实是传统积淀着的现实, 这样, 在传统— ——现实— ——未来的逻辑链条上, 为着切实地展望未来和牢固地把握现实, 就有必要深刻地反思传统。因此, 认真 地反思和批判地继承儒家德育思想, 对于当前加强道德教育, 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和借鉴意义。
重视形成道德主体的道德能力
实效性低。近年来社会阶层结构的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 因而对
公民德育目标的培养也应分层化。应针对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 制定不同的德育培养目标, 比如, 做一个合格公民, 这是基本目 标 ; 做 一 个 乐 于 助 人 、积 极 向 上 的 公 民 , 这 是 较 高 标 准 的 教 育 目 标; 做一个具有共产主义理想人格的公民, 则属于理想的目标, 这样做既符合了现实可能性, 又增强了德育操作上的实效性。同 样 , 在 学 校 德 育 工 作 中 , 对 先 进 学 生 , 如 党 员 、团 员 、少 先 队 员 和 要求入党、入团、入队的学生要高要求, 不仅要做到谦虚谨慎, 刻 苦学习, 团结互助, 开拓创新, 而且要有先人后己, 先公后私的奉 献精神,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对一般学生, 要求则低些, 遵守学生 日常行为规范, 有一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集体主义观念, 有较强 的爱国心即可。
“隆 礼 贵 义 者 其 国 治 , 简 礼 贱 义 者 其 国 乱 ”[3]。《礼 记·学 记 》中 说 尧 舜 ”[7]。 或 认 为 性 恶 , 然 只 要 发 挥“心 官 ”能 思 的 作 用 ,“专 心 一 “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化民成俗, 其必由学”讲的也是德育的这 致, 思索熟查, 加日悬久, 积善而不息”[8], 就可以成为道德上的完
学, 身体力行的人可称为君子; 学识渊博, 通明法度和事理的人 验告诉我们, 学生无时无刻不在留意教师的每一句话, 并把他讲
可以成为圣人。
的话和他的行为举止进行着对比, 在教师的名词后面学生时刻
儒家以道德修养水平为衡量尺度, 提出分层的目标培养并 想 着 一 个 活 生 生 的 榜 样 ”[26]。 这 就 是 说 教 师 应 提 高 自 身 道 德 修
主要调节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社会关系,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 任何 本的孝悌道德要求做起, 更要其行己也恭, 其事上也敬, 其养民
完备的法律都不可能包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道德却渗透 也惠, 其使民也义 ”的
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 起着法律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 人 广博知识[12]。从而“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 乐 ”, 可 见 , 君 子 是 体
关键词 儒家 德育理论
考察梳理历史上儒家德育思想的有关论述, 以为儒家德育 思 想 主 要 有 以 下 五 个 方 面 的 特 点 。一 、儒 家 学 者 对 政 治 和 道 德 的 关 系 进 行 了 探 索 , 十 分 重 视 德 育 的 社 会 功 能 作 用 ; 二 、对 人 性 问 题进行了严肃的理论探索, 相应的德育思想和方法主张建立于 此理论基础之上; 三、在对道德目标的探索中重视道德目标培养 上的层次性; 四、在道德教育中强调施教者的率先垂范; 五、在道 德修养中重视道德主体的道德能力, 倡导理性自觉。
往往取决于德育的成败。因此孔子提 倡 德 治 , 他 说“为 政 以 德 , 知之者, 好古, 敏以求之者也”[5]。就是向世人表明出身卑微,“少
譬 如 北 辰 , 居 其 所 而 众 星 共 之 ”, 认 为“道 之 以 政 , 齐 之 以 刑 , 民 也 贱 ”的 人 , 通 过 学 、问 、思 、辩 、行 , 同 样 可 以 做 到“下 学 而 上 达 ”
说“政者, 正也”[18]。“苟正其身矣, 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 如 现今学校的德育工作中, 由于重统一管理轻个体体验, 重外在形
正人何? ”[19]这就是说, 要正人, 必先正己; 自己不正, 岂 能 正 人 。 式 轻 心 理 辅 导 , 忽 视 了 学 生 的 自 我 参 与 , 自 我 教 育 , 自 我 修 养 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