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间词话(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人间词话(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人间词话(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新课标语文选修课程开发《人间词话》(选读)预案新疆伊宁市第三中学李云2007年7月18日【设计说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加强了选修课程的建设。

认为选修课必须与必修课一起共同构筑学生的学习大厦,体现课程的基础性、选择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使之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综合效应和整合功能。

选修课程设计的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选读。

文化论著研读: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论著、调查和梳理材料,增强文化意识,学习探究文化问题的方法,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

【《人间词话》选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重要的近代文艺美学论著,也是古代诗词曲鉴赏的典范之作。

通读全书,了解基本内容,初步领悟王国维词学、美学理论的民族特色,以及它所接受的外来影响。

阅读《人间词话》,要侧重从作品鉴赏的角度领会其基本理论观点,对书中涉及的古代诗词曲作品有所接触和感知,并用来帮助对王氏理论观点的了解。

【教学设计】为学生选印26则词评及注释。

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相关词评及注释诗词。

写作读书随笔。

课外自学课时:6课时课堂教学:2课时【教学重点】三种境界王国维主要美学观点【教学内容】一、导语设计: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有着超越时空的魅力。

优秀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继承,优秀的诗词犹如浩瀚的海洋,诗话、词话又是浩瀚诗词海洋中里的一叶扁舟,载着我们惬意徜徉。

今天我们就乘上《人间词话》这叶扁舟,荡浆诗词海洋。

【诗话】中国古代诗歌理论批评的一种形式。

诗话的萌芽很早﹐钟嵘的《诗品》﹐过去有人看作是最早的一部“诗话”著作。

唐人大量的论诗诗﹐更进一步接近了后世所说的诗话,如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高度评价了初唐四杰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表明了杜甫的学习态度和艺术追求。

诗话正式出现在宋代。

第一部诗话是北宋中叶欧阳修的《六一诗话》。

还有严羽的《沧浪诗话》等。

清代诗话在理论批评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诗话﹑词话﹑曲话等的一般特点是﹕多数并不以系统﹑严密的理论分析取胜﹐而常常以三言五语为一则﹐发表对创作的具体问题以至艺术规律方面问题直接性的感受和意见。

而它们的理论价值﹐通常就是在这些直接性的感受和意见中体现出来的。

主要代表作有:《诗式》唐释皎然,《二十四诗品》唐司空图,《六一诗话》宋欧阳修,《白石诗说》宋姜夔,《沧浪诗话》宋严羽。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

他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人间词话》﹐在理论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一些问题上颇有创见。

王国维接受西方哲学的影响,奉叔本华、尼采为精神导师。

(叔本华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推荐《人生的智慧》。

尼采主要作品《悲剧的诞生》、《偶像的黄昏》,他大声疾呼:上帝死了,主张“重新评估一切价值”,并创造新的价值观)王国维的死,是近代中国文化界的公案。

练习册阅读题《王国维之死》(刘再复):“你的笔,像长天的彩虹,吸取对西方科学的亮光,把她撒在故园的土地上。

”《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

最初发表的64则,约略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九则为标举“境界”说的理论纲要,后面部分是以“境界”说为基准的具体批评。

二、通过自学同学们对《人间词话》及作者王国维应该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我们一起来诵读《人间词话》。

下面我们请出朗诵段主持--吴珂第一、诵读《人间词话》及相关诗词齐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5名学生单独朗诵,男生读词评,女生读词作。

三、优秀的作品是需要我们去诵读,读出智慧的奇遇,灵光的闪耀,魂魄的悸动,无以言说的感动。

在优秀作品的诵读中,我们荡涤精神的尘埃,刺破情感的平庸,点燃神奇的魅惑。

是诵读让我们口有余香,心有光明。

诵读让我们走近王国维的世界,让我们走进“三种境界”。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解读三种境界。

有请主持人--第二、感悟《人间词话》,重点谈“三种境界”5名学生主题发言,提前写稿(要求:标题、关键词、主要观点、宣读)四、《人间词话》就是这样凭借着“三种境界”进入我们的视野,三种境界的解读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从原作者创作的初衷来看,王国维的诠释是断章取义的。

王国维自己说:“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我这样说恐怕原作者都不同意,但我就这样解释了。

这里运用了西方接受美学的观点,这个作者的一部作品,在被读者接受的时候,真个读者可以有很多的自由想象、联想,而作者不一定有这个意思,“作者未必有此意,读者何妨有此想”,“作者心中未必然,读者心中未必不然”。

西方文学理论称之为Potentialeffect。

王国维有关三种境界的理论,是西方文论与传统词学的结合。

(尼采认为通向智慧的三阶段:合群时期--崇敬、顺从、仿效随便哪一个比自己强的人;沙漠时期--崇敬之心破碎,自由精神茁壮成长,一无牵挂,重估一切价值;创造时期--在否定的基础上重新肯定,这种“肯定”不是出于”“我”之上的某个权威,而仅仅是处于我自己,我就是命运。

顺从--怀疑--创造,即肯定--否定--再肯定)我们可以先对“境界”作这样的解释:它是精神个体的发展所达到的程度;或者就是指人的心灵这个多方面内在联系着的、发展着的能力和经验的统一体本身。

人生有三种境界,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必须经历三种境界。

很多人将之理解为它不只是做诗的境界、做学问的境界,也是生活的境界、事业的境界、人生的境界。

三种境界的诠释,可以说,王国维“断章”断得准,“取义”取得巧,“牵强”牵得好,“附会”附得妙。

那么作为一部美学论著,它为我们昭示了那些理念,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第三、品评《人间词话》,了解王国维主要美学观点1、境界的含义标举境界说,认为前人之兴趣神韵说,“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有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1】这是总论,对五代北宋的词评价很高,其标准即有境界。

词以境界为最高审美标准。

那么,什么是境界呢?王国维所标举的“境界”乃是指真切鲜明地表现出来的情境交融的艺术形象。

侧重于从作者的感受、作品的表现的角度上来强调“真感情、真景物”。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6】境不仅指景物,也是心的感情,景与情构成文学的两个基本原素,而这两者又是互相联系的,这是客观与主观对立统一的关系。

《人间词话》中所标举的“境界”,其含义应该乃是说,凡作者能把自己所感知之“境界”,在作品中作鲜明真切的表现,使读者也可以同样得到鲜明真切之感受者,如此才是“有境界”的作品。

“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宋元戏曲史》)“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诗词皆然。

”【56】大家能够“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王氏是这样解释的:“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着,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像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天涯茫茫,长路漫漫,秋风渐起,伊人远隔,天气之凉比不上相思之苦,秋风起时偏登楼,欲言无语更无人听,一切的一切在无可奈何之中变得难以承受。

这种用真感情写的真境界,不仅得到了王国维的赞赏,也获得了历经千年万年的力量,流传至今。

【24】最高的境界是能反映物景以及人生(感情)的本质,而且,景情互相融合,达到浑为一体,这是最高的境界。

他举了元朝马致远的《天净沙》小令:“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评价为“纯是天籁”,又评为“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63】这首散曲前3句18个字综合了9种事物,勾画出秋天萧瑟凄凉的傍晚景象,烘托出一个远离家乡的旅行者来。

马致远的写作技巧是极高明的,真达到了“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的境界。

【小结】境界--诗人生活与生活、理想与现实,情与景,意与辞,明朗自然与含蓄凝练等或主或从,相辅相成,或相对相成诸因素得和谐统一。

2、境界之“大”与“小”“境界有大小,然不以是而分高下。

”【8】优美和壮美,只是审美的不同取向而已,它们之间不应该存在价值的判断。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宝帘闲挂小银钩”(恬静悠闲,轻婉蕴藉,变摇曳为稳定,化动态为静态,含蓄,饶有余味)所描述的意境,并非不如“落日照大旗,风鸣马萧萧”、“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境界啊。

炼字对境界的表达有很重要的作用。

比如“红杏指头春意闹”的“闹”字,使意象生趣盎然,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才智啊。

他评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为“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评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为“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又承晁补之之意评欧阳修“绿杨楼外出秋千”为“只一‘出’字,便后人不能道”,等等。

常人看枝头红杏、云月花影和绿杨秋千,或无动于衷,或有感而不能写,或能写而归于平常,此皆为不具诗人之眼所致。

大诗人的过人之处在于心境空明澄净,故如稍纵即逝的“须臾之物”如“闹”如“弄”如“出”者,皆能烛照无遗,又以生花妙笔写之。

大境界:阳刚之美,给人以伟大、壮阔、雄浑得感觉,西方美学称之为崇高。

小境界--阴柔之美,予人以细腻、优美、柔和,西方美学称之为秀美。

3、“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3】王国维还指出,境界有理想和写实之分,又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分。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现实二派所之由分。

然二者偏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现实之故也。

”就像冯延巳的《醉花间》词“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俊朗清雅。

能够感动别人的永远是对真实的升华,而不是纯粹的虚构与写实。

这正是美的根基所在。

“有我之境”的要点在于“以我观物”,即从自我感情出发,对客体进行加工整理,一切外物都成为内在感情的表象,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也就是说,花儿含悲不语,反映了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乱红飞过秋千,烘托了女子终鲜同情之侣,怅然若失的神态,而情思之缈远,意境之深远,犹令人神往;花自飞落,人自寂寞),“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两句在景物描写上充满了诗人自我的感情色彩,刻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使人感到其中犹诗人的自我在,在情与景的结合上是极其自然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