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矿体边界线的圈定方法
【摘要】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是在矿体的一定界线内进行的,故在估算之前,需在资源储量估算图纸上按工业指标圈出这些资源储量边界,将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范围确定,称为矿产资源储量边界线的圈定。
矿产资源储量边界线圈定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结果的可靠性,因此这项工作至关重要。
【关键词】矿产资源;储量;圈定;边界线
矿体边界线的圈定一般是在勘探线剖面图,中段地质平面图或矿体投影图上进行,利用工程原始编录和矿产取样资料,根据确定的工业指标,结合矿体地质构造特征、勘探工程分布及其见矿情况,全面考虑进行的。
其一般步骤:先确定单个工程矿体各种边界线位置;然后,将相邻工程上对应边界点相连接,完成勘探剖面上的矿体边界圈定;再对矿体边缘两相邻工程(剖面)和全部工程所控制的矿体各种边界线的进行连接和圈定。
一、单个工程中矿体边界线的圈定
1、当矿体与围岩分界线清楚,有用组分分布相对均匀时,即矿体边界线与自然边界线相一致,肉眼易于辨认,则矿体边界几点位置与矿体产状,均可利用探矿工程或自然露头在剖面上直接观察和测量确定。
2、当矿体与围岩界限不清楚,即呈渐变过渡关系时,只能根据化学取样结果,利用现行工业指标确定矿体边界基点位置。
其步骤是:
(1)根据穿越矿体的单个工程中连接取样结果,首先将大于等于边界品味的样品分布地段,暂时全部圈为矿体。
(2)计算圈定矿体内全部样品的平均品位和厚度值。
计算结果若大于等于最低工业品位,而且真厚度也不小于最低可采厚度指标时,则为工业矿体;通过该基点的边界线则为可采边界线。
若计算结果低于最低工业品位,或真厚度也小于最低可采厚度,该圈定边界线范围内矿体为非工业矿体。
当矿体厚度小于最低可采厚度,但品位较高,其厚度与品位乘积达到米百分值指标时,可圈为矿体。
(3)当以边界品位圈定矿体范围内的平均品位低于最低工业品位,而厚度大于最低可采厚度时,则可从靠近矿体顶、底板处去掉几个品位较低的品位,再进行计算;若计算结果达到最低工业品位要求,厚度亦满足最小可采厚度要求,则这是圈定的矿体为工业可采矿体,该边界线则为可采边界线;若计算结果仍低于最低工业品位,或厚度低于最小可采厚度时,则其仍为非工业矿体。
若矿体一侧或两侧为厚大且成片分布的低品位矿时,应单独圈定。
(4)在圈定矿体内,品位低于边界品位的样品,当其厚度小于夹石剔除厚度不能分采时,则不必圈出,仍作工业矿石对待;否则,必须圈出作夹石处理,不能参与平均品位和矿体厚度计算。
二、矿体连续性的圈定
两个相邻见矿工程其矿体经厚度圈定后均合乎工业要求,赋存部位相互对应,符合地质规律,则应在截面上将这两个工程所见的矿体连接成同一矿体。
在圈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储量计算剖面图或平面图上的矿体连续,除极个别情况外,一般应以直接相连。
(2)若用曲线圈定矿体时,工程之间的矿体推绘厚度,不应大于相邻被工程控制的实际厚度。
(3)两工程所见为同一矿体,若矿石类型或品级不同或储量类别不一致时,则只能互为对角线尖灭连接。
(4)如两见矿工程之间矿体被断层或沿脉所切割,则矿体只能据已掌握的地质规律分别推绘至断层或沿脉的边界上。
(5)对于形态复杂、具有不同产状的分枝矿体或交叉矿体,应划分出分枝,而且在界面形态圈定时,也应在图上注明分枝矿体的储量计算分界线。
(6)两相邻工程所圈矿体中无矿夹石的层位相同,部位对应,地质特征一致,则应相连成同一夹层。
三、矿体边界点的圈定
1、两相邻工程一个见矿,另一个不见矿时,用有限外推法确定边界点
(1)两相邻工程一个见矿,另一个不见矿时,按工程间距的二分之一作尖灭。
(2)两相邻工程,一个见矿,若另一个只见矿化则可推工程间距的三分之二尖灭或者用内插法确定边界点。
内插法:可采边界基点的确定一般用内插法确定。
此法适用于有用组分是均匀渐变的情况。
当两相邻见矿工程一个合乎工业要求,另一个不够工业要求,可采边界基点可在两工程间直接内插,若另一工程未见矿,须先确定零点边界,然后再在零点边界与见矿工程间内插确定可采边界基点。
内插的具体方法有计算法、图解法、和平行线移动法,其原理是一致的。
(3)两相邻工程,一个工程见矿,另一个工程只达到米百分值,则该工程可以作为矿体尖灭处理。
(4)经工程证实,矿体为断层切割错开,在允许的间距范围内,矿体边界可平行推绘至断层线上。
2、见矿工程以外无工程控制,或未见矿工程到见矿工程之间距离远大于勘探时所要求的相应控制间距时,由见矿工程向外推断矿体之边界,称作无限推断。
无限推断主要根据矿床地质特征、已揭露矿体部分的规模、矿体变化规律物化探资料,或采用地质法,或形态的自然趋势尖灭法,或几何法圈定矿体。
除特殊情况外,一般都作相应网度的1/2或1/4、1/3平推法推断矿体零点边界线。
参考文献:
[1] 桂和荣,王章俊。
固体矿产勘查技术,北京,地质出版社.
[2] 夏邦栋,普通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