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使人更亲近还是更疏远(zt)正方:马来亚大学网络使人更亲近反方:澳门大学网络使人更疏远主席:网络到底使人更亲近呢,还是更疏远呢?这也是我们今天的辩题。
根据赛前抽签的结果,正方:马来亚大学他们所持的观点是“网络使人更亲近”,反方:澳门大学所持的观点是“网络使人更疏远”。
下面首先要进入的是陈述立论阶段,双方的一辩各有 3 分钟的时间来陈述观点。
首先有请正方一辩发言。
(掌声)正方一辩:从前人们是天涯海角各一方,而今人们却可以有网千里能相会,从前即使是小国寡民,人们也是老死不相往来。
而今人们却可以千里姻缘一网牵。
主席、评委,大家好!网络是由电子邮件组成的通讯脉络,它的出现使人与人除了正面交谈以外,还多了一种通讯管道。
它的出现让人们的关心产生了量与质的改变,更亲近。
从宏观而言,指的是全球人类减少隔阂,增加了解;从微观而言,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从无到有从浅至深的一种情感转变。
因此,今天对方必须论证网络的出现让人与人之间增加了隔阂,建立起了种种藩篱,并使得好朋友反目成仇,如此对方的立场方能成立呀。
而我方将从两个层面来论证立场。
第一,网络的出现,使人们便于沟通。
无论是文教还是科技,所有资讯,都可以在网上快速流通。
这个时候,我们不仅要问,当所有的医学专家通过网络共享生机,为患病者朱丽而做出友善努力工作的时候,对方辩友如何还能说是网络让人与人之间更疏远了呢。
从华东水灾到印尼华人惨案,再到科索沃危机。
全球人类都通过网络发扬互助友爱的精神,互表关怀,在个人联系方面,网络让人类减少了时空的限制,让人类可以自由加强个人联系。
今天我们留学在外,但是却可以在弹指之间和家人取得联系。
第二,网络提供了广大的交流空间,让人们呼朋唤友,无论是文教还是科技,人们都可以在网上寻找到知音。
站在历史的这个角落之上,站在历史的交接点之上,我们回首过去,看到网络就是让人们更加亲近,更加熟识,而我们展望未来还可以看到人类将与网络更加亲近。
谢谢!(掌声)主席:感谢何晓薇同学,谢谢!下面有请反方一辩张颖同学来陈述观点,时间也是 3分钟。
反方一辩:主席、评委,大家好!首先,刚正方一辩告诉大家,我方的观点是“网络使人们更疏远”,那么她要我们论证朋友如何反目成仇,这和疏远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对方辩友不要夸大辩题。
其次,对方辩友说她没有去过澳门,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澳门的一些有关信息,可是对方辩友,我与你一面都没见过,你我之间如何通过网络亲近呢?刚才对方辩友洋洋洒洒,无非是向在座各位展示了网络在信息方面交流的快捷性和方便性。
但是人际关系学告诉我们,人们的交流主要有情感交流与信息交流两大类,而目前网络上的交流多数是信息交流,可是我们都知道,所谓亲近与疏远的问题,主要是指人际关系与思想感情的亲疏问题,而网络又怎么能千斤重担一肩挑呢?马克思说得好,武器的批判不能代替批判的武器。
网络只是人类发明的一种工具,它确实为人类的远距离沟通提供了方便。
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成为网络的崇拜者,以为有了它,就可以获得使人们亲近的灵丹妙药。
从近年来网络对人们的影响来看,它不仅没有使人们更亲近,反而使人们更疏远。
我方从未否认网络为人们的交通提供了便捷的方式。
但是很多人沉迷于人机交流,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而你的电子邮件怎能比得上你亲自为父母刷刷筷子洗洗碗,擦擦后背揉揉肩。
网上友人们的分别怎能比得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情厚意呢?网上恋人们的问候又怎能比得上“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情画意呢?(掌声)最后,从网络存在的问题来看,当今网络至今未形成一整套成熟的网络道德和网络法规对其进行约束和规范,很多人带着假面具上网,而所得到的也极可能是一个或很多假面人发出的信息。
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条名言——“不知道你是一条狗”。
这不就是对网络生活生动的写照吗?不必负责任的互联网上什么都可以乱说,互联网简直成了胡粘网,怎么能使人更亲近呢?因此我们必须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缺乏人类理智约束的网络只能带给人们情感上的疏远。
谢谢大家!(掌声)主席:感谢张颖同学!下面这个环节,我想在座的各位和我们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会耳目一新。
下面是我们这次辩论会特别开设的一个新的环节,为了使我们的辩论会更具攻击性,我们特别在 4 位辩手当中设立了一位自由人。
所谓自由人,他不参与传统辩论会当中的陈述、攻辩、自由辩和总结陈词等阶段,而仅在发言和对话时间段中与对方的自由人进行交锋与交流。
根据规则规定,下面这个环节是自由人的发言环节,在发言环节当中,自由人各有时间 1 分 3O 秒,可以两次使用。
现在我们征询双方的自由人是否愿意利用这次的发言时间?(双方自由人表示愿意)好,那么根据原则规定,首先有请反方的自由人。
(掌声)反自由人:各位来宾,下午好!正方辩友反复说明的无非就是网络为远距离交通提供了方便,难道说时空距离的缩短就意味着心灵距离的必然拉近吗?谢谢大家!(掌声)正自由人:对方刚刚提到的一点,就是说有人沉迷于网络,因此网络使人更疏远。
但是有许许多多嗜好都有人沉迷。
有沉迷于读书,有沉迷于钓鱼,难道这样就因此而告诉我们读书和钓鱼也使人更疏远吗?这可是不符合现今的经验法则啊!谢谢!(掌声)主席:好,感谢双方自由人!根据刚才的用时,双方自由人在下面的发言时间还分别有 1 分 15 秒和 1 分 11 秒,清意用时。
接下来要进入的是盘问环节,在盘问中,我们首先有请反方的二辩向正方的一、二、三辩逐一提问正方三位辩手的回答时间共计是 1 分 30 秒。
好,首先有请反方二辩商小唬同学提问。
(掌声)反方二辩:请问正方一辩,以虚拟空间交往为特征的而络沟通、这与水中月镜中花到底有何区别?正方一辩:对方认为网上交往是虚拟空间,然而美国圣地亚哥(圣迭戈)的教授却告诉我们,《新闻周刊》也同时告诉我们,网上联系提供了人们一个虚拟的社交,虚拟的社交摒弃生活,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人们才能够通过网络来联系才可以更加亲近哪。
反方二辩:请问对方三辩,在魔鬼可以冒充大使的网络聊天空里,到哪里去寻找清静的根本前提——诚实和信任。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一个最根本的错误,那就是不看全面,只看片面。
我方完全承认网络上有一点,但这些的弊病,但是对方辩友有没有忽略了在事实上还有许多网络促进人间更亲近的关系呢?我看看到美国有 5 万多个爸爸妈妈互缀,让本来不相识的父母们可以在网上互相交换交流育儿心得,请问这种是更亲近还是更疏远的表现呢,我们更看到亚洲人环节促进人们洲际之间的交往,这种关系到底是更亲近还是更疏远呢,千万不要因一漏万哪!谢谢!(掌声)之所以说网络使人更疏远,是因为两点。
1是网络的虚幻性决定了人的感情在网络上或多或少的有所虚假;2是网络的高自由性,极大的扩张了人的自由感,让他们所做与所说不再受各种各样的限制,在网上可以随便发表意见,可以随便做他们喜欢的事。
1作为一个网民,又有多少人知道,因特网问世的初衷是什么?网络产生的本身就是为了方便、快捷的获取信息!也就是说,它就是人们工作、生活中的一个工具,交流便利仅仅是网络的副产品而已,况且这种副产品本身就具有虚拟性、欺骗性、复杂性,更何谈其作用的大小呢?(既然是一个工具,虚拟性是自身存在的,而欺骗性复杂性,是人们不正确的使用带来的,把这些责任归咎于没有生命力和判断力的网络,实在是滑稽可笑。
)2 依赖网络交流,忽视人际交流。
很多人沉迷于人机交流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
而你的电子邮件怎能比得上你亲自为父母刷刷筷子洗洗碗,擦擦后背揉揉肩?网上友人们的分别怎能比得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情厚意呢?网上恋人们的问候又怎能比得上“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情画意呢?(想法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如今的社会,时间和空间上的阻碍让这些深情厚谊苍白无力,按此逻辑,干脆大家都拘囿于各自的生活圈子里得了,试问,这样一来,人际网是否面临崩裂呢?)3从人际关系的发展特点来看,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待人际关系就以诚信为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往双方的良心和道德,而网络交流的诚信,谁能保证?中华文化以人为本,十分讲求人与人之间的情,人情是人际交往的资源和途径。
难道这个情是网络可以达到的吗?况且网络上的这份情又有几分真?亲爱的对方辩友,不要再一“网”情深了!(坦诚相待着实重要,那么试问对方辩友,现在我们面对彼此,你能猜到我在想什么吗?你又知道所有的观众在想什么吗?总是有很多因素让面对着的双方打不开心门,相反却是网络让身在天边的人们放下顾虑,倾诉倾听,坦诚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实现。
)网络使我们每天都像爬一座座无尽的山,疏远了我们的感情;网络把我们抽象成了屏幕上那张略有滑稽的笑脸,使我们习惯于键盘敲击而喉咙退化,使我们足不出户了无人情,使我们双眼近视而无法欣赏漂亮的恐龙…亲爱的正方的辩友们:但愿你们只是因为辩论才坚持你们的观点,所有的网民们,要记住:网络使人更疏远!最后,劝奉大家:不要沉迷、依赖网络!放下电脑,立定成人,网络无边,回头是岸!谢谢大家!(沉迷网络是网络为我们选择的吗?依赖网络又是网络逼迫我们的吗?都不是,这一切的主体都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错误的态度和使用导致的,那么网络又怎能承担这些过错呢?)1、问:网络不仅仅是指因特网,还包括电话网络、电信网络?答:请对方辩友不要故意扩大辩题。
如果按对方辩友所说还应包括交通网、食物网等等,那我们今天的辩题还有意义吗?很显然,今天辩题中所指的网络就是INTERNET。
(回答)2、如果对方辩友举例网络使人更亲近的个别人和个别事例。
答:请对方辩友注意,今天我们辩题中所讨论的是人是指广泛的大众,而不是少数人或个别人。
(回答)3、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以“诚信”为重。
请问对方辩友:网络交流的“诚信”你能保证吗?请回答能还是不能?(问题)4.目前中国网民呈现低龄化趋势,已未成年人为主,敢问对方辩友:你能保证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正确的使用网络吗?请回答能还是不能?(问题)5.2006年中国法律白皮书公布,青少年犯罪率打百分之七十以上,而这些犯罪的少年里没有一个不上网的。
对于这一现象,对方辩友做何解释?(问题)6.想必对方辩友一定听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不是一条狗”这不就是对网络生活生动的真实写照吗?不必负责任的互联网上什么都可以乱说,互联网简直成了胡粘网,怎么使人更亲近呢?(反驳)7.据调查,中国网民有三亿人,占总人口的21.4%,可见上网的人仍然是少数的,难道那些不上网的人就没有感情了吗?相反,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才能使他们更亲近啊!(反驳)8. “抱抱团”:“抱抱团”活动,崇尚与陌生人自由拥抱。
这种秉承西方博爱精神又符合中国现实社会需要的“抱抱团”正在被广大的群众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