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公岛博览园讲解词门楼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欢迎到刘公岛博览园检查指导,刘公岛博览园是一处大型的综合性旅游景观,园内采用高新科技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展示手法,全方位、立体化地讲述了刘公岛的三大主题文化:刘公文化、甲午战争和英租历史。
第一展区博览园占地5万平方米,共开放有六大展区,这里就是刘公岛博览园的第一展区——刘公文化区,主要讲述了刘公刘母的身世以及刘公岛名称的由来,弘扬了乐善好施的刘公精神。
海圣殿各位领导,正中端坐的两位老人就是刘公、刘母。
刘公岛也正是因为这两位老人而得名。
两侧的壁画采用了上千种纯天然的彩色玉石精雕细刻而成,画面中的人物约有千人,耗费玉石30多吨,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玉石壁画展。
据传,刘公是东汉时期汉少帝刘辩遗落在民间的皇子刘民,因宫廷政变,遭受迫害而落难,后来几经辗转逃亡到我们脚下的这座海岛上。
刘民夫妇在岛上广施善行,搭救了许多海上遇险的船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人手擎火把为过往船民指引航程的形象,已凝成一座永恒的雕塑,永远矗立在刘公岛上。
为纪念刘氏二老,明朝末年人们将此岛称为刘公岛,一直沿用到现在。
首先,为您介绍的是《汉末皇室浩劫图》。
东汉末年,宦官弄权,忠臣蒙冤,汉王室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皇子刘辩继位,史称汉少帝,这位就是少帝刘辩,旁边是他的爱妃唐妃,他们也就是刘公的父亲和母亲。
但是少帝即位仅仅半年的时间,就被奸臣董卓废黜,(这位身材肥胖者就是董卓)。
为了斩草除根,董卓命亲信用鸩酒毒杀少帝,同时命令身边的武士绞杀唐妃,当时的唐妃已经是身怀六甲,幸运的是受命绞杀唐妃的这名武士,因曾经受到唐妃的恩惠,为了报恩,就在行刑的时候,偷偷的做了手脚,用麻药将唐妃弄昏假装被绞死,同时他将这一消息告知了他在宫外的朋友——弃官在家的正直官人郑泰。
所以就在唐妃被埋的当天晚上,郑泰就及时将唐妃救走,并把她护送到隐居在小龙山的孔子十九世孙孔荫家中。
就这样唐妃才幸免遇难,从此带着少帝的遗腹子踏上了漂泊之旅。
好,各位领导这边请。
接着为您介绍《刘公齐鲁漂泊图》。
得救后的唐妃为了免遭官府的排查,便离开了小龙山,继续漂泊。
当途经杨家村的时候,唐妃生下她的儿子,按照少帝遗愿,取名刘民,时值公元190年,之后母子二人就在杨家村住了下来,一住就是10余年。
公元204年,曹操战胜袁绍等诸侯,称雄一方,当他得知唐妃尚在人间,并生下少帝的骨肉,为绝后患,便派兵前往捉拿,唐妃得到这一消息后,便带着刘民匆匆离开杨家村,继续向东逃难。
一路上母子二人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在公元207年来到了天尽头的日主祠(即荣成市成山头一带),并在此定居下来。
有一天刘民在上山打猎的途中救了一个名叫嵘燕的少女,这也就是后来的刘母。
在母亲病故以后,刘民便与嵘燕相依为命,后来,他们又辗转来到了我们脚下的这座海岛上定居,在垦荒种地的同时,他们广施善行,当海上风大浪急的时候,两位老人总是手举火把为过往遇险的船民指路引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人不知搭救过多少船民。
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在明朝末年的时候,人们将这座海岛叫做刘公岛,并将两位老人尊称为海圣刘公刘母。
第二展区您现在已经进入了博览园的第二展区——民俗文化区,主展区鲤堂讲述了威海民间盛传的“鲸仙子报恩”的美丽传说。
鲸仙殿殿中供奉的就是美丽而善良的鲸鱼仙子,两侧的壁画是采用温州瓯塑工艺制作的。
据记载,公元232年,威海一带爆发了一场罕见的蝗灾,庄稼颗粒无收,村民食不果腹。
正当人们绝望之际,一天清晨,一头巨鲸冲上海滩,将躯体献给了灾民。
为了感念巨鲸的恩德,人们就在刘公的带领下,用剔剩的鲸鱼骨头建了一座祠堂,叫做“恩鲸祠”,也叫“鲤堂”,后来,百姓们传说,巨鲸就是当年刘公放生的小鲸,是回来报恩的,她是“鲸鱼仙子”的化身。
这一美丽的传说,表现了威海百姓淳朴善良、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两边陈列柜里展示的就是鲸骨。
正因为威海人民对鲸鱼的感情由来已久,所以至今威海仍保有“鲸园”这样的地方称谓。
海市蜃楼海市蜃楼是大气中光的折射作用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这一展厅里我们采用了高科技的展示手法模拟再现了有史料记载的发生在刘公岛附近的海市蜃楼的现象。
(里边请)第三展区各位领导,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博览园的第三展区_甲午文化区。
前方的中华海坛是为纪念甲午战争110周年而建的。
正前方的石壁上是56条石雕飞龙,象征着中华56个民族一脉相连,团结相亲。
海坛上方巍巍耸立的就是定海神珍。
它的神圣使命在于“镇海”,同时也寄托着中华民族企盼海上和平的美好愿望。
刘公岛是北洋海军的成军地,是甲午战争的古战场,也是海权丧失、国门沦陷的见证地,而今在这里兴建雄伟壮观的中华海坛意在向世人昭示:中华民族的万里海疆固若金汤,保卫着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各位来宾,在中华海坛的下方就是甲午海战演示馆,馆内以北洋水师的兴衰,甲午军魂的悲壮为展示主题,采用高科技展示手法,全方位讲述了北洋海军艰辛的发展历程,再现甲午战争的悲壮惨烈。
(序厅)这里就是演示馆的序厅,同时也是按照1:1的比例复制的北洋海军旗舰定远舰的锅炉舱。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北洋水师”。
{黄龙旗}这面旗帜就是北洋海军的军旗,是当年李鸿章为方便指挥奏请清政府制作的。
同时也是大清国的国旗。
{北洋海军章程}1888年10月3日《北洋海军章程》颁布实施标志着北洋海军正式成军。
成军初期,拥有大小舰船25艘,总吨位4万多吨,官兵4000多人,实力雄居亚洲之首,世界排名第四位。
{航迹}北洋海军成军后曾多次出访,所到各国都令当地华侨振奋不已。
图片中三种不同颜色的航线代表了北洋海军的航迹。
从航迹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年北洋海军的航迹几乎覆盖世界各大海域。
可见,19世纪末,中国现代化的海军舰队曾驶入“蓝色文明”。
{学堂}北洋海军是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全新近代化海防力量,除舰队本身之外,还拥有与舰队相适应的后勤保障体系。
为了培养新型的人才,当时北洋海军一共设立了十多所海军学堂。
其中威海卫水师学堂就是有代表性的学堂。
它创办于1890年,地处北洋海军基地刘公岛上,这里的学员在课堂学习之外可兼习枪炮,这一优势是其他学堂无法相比的。
威海卫水师学堂旧址仍然保存在刘公岛的西侧,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处有迹可寻的近代水师学堂。
{训练}根据北洋海军章程规定,北洋海军经常组织舰队进行军事训练,这里的几组阵法就是北洋海军在训练中常用的几种阵法。
{舰队}北洋海军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支现代化的海军队伍。
他的成军标志着中国海防建设与军事力量已进入世界领先水平。
场景中央是本馆为了纪念北洋海军而制作的纪念碑,碑身上“龙旗飘扬的舰队”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正记载了北洋海军曾经的鼎盛与辉煌。
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两台虚拟空间成像仪,它通过光学原理,向您展示了北洋海军的一些武器装备。
各位来宾,北洋海军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强大的一支海军,但这支部队却在反动没落的封建专制体制下、在日本侵略者疯狂挑起的战争中,最终走向了覆没。
甲午战争的历史我们不能忘记,而北洋将士在战争中表现出的同仇敌忾、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精神也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下面,请您走进海战演示厅,观赏影片《甲午海魂》。
{演示厅}该馆的中央部分是——海战演示厅,它是一处数字化全景式影院,前方是长18米,宽5米的大型投影屏,中央是一座模拟战舰式的平台,观众可以乘坐其上,亲临甲午战争的第一现场。
(尾厅)这里是演示馆的尾厅,大型布景意在昭示:中国辽阔的海疆与强大的海防,已构筑起中华民族新的钢铁长城,同时也激励后人:不忘历史,海权兴邦。
第四展区各位来宾,前面的大型楼阁就是望海楼。
望海楼始建于唐代,是地方官员为迎接武则天皇帝东巡所建。
据记载,公元698年,武则天皇帝要“察巡东隅海疆”,为博得武则天的欢心,登州刺史斥巨资在近海处大造行宫离苑,以备武则天临幸,其中以刘公岛上的望海楼最具特色,当年的望海楼高21米,自建成以来一直是刘公岛上的最高建筑,所以古人为望海楼之高留下了“音韵传闻望海楼”的佳句。
不幸的是,一代名楼在明朝永乐四年被倭寇放火焚毁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望海楼是刘公岛管委会为再现历史,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从一至四层,分别冠以春、夏、秋、冬、福、禄、寿、喜组合厅名(即春福厅、夏禄厅、秋寿厅、冬禧厅)。
新的望海楼不仅以望海观景取胜,楼内还汇集了我国二十多位著名工艺美术大师的精品杰作,堪称艺术宝库。
各位来宾,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望海楼的第一层_春福厅。
春福厅内收集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以福字为主题展开陈列的。
这里是国内目前最大的一件东阳木雕作品__《武则天出巡》。
作品是我国著名工艺美术大师陆光正先生设计并主持制作的。
这组东阳木雕发挥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技术优势,表现了武则天东巡时的盛况。
木雕长8米,作者采用圆雕、半圆雕、叠雕等多种创作手法,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御林军队伍的浩荡军威,君臣宫女们的神采飞扬。
整体画面气势磅礴,有着极强的立体感与现场感,整件作品由30位雕刻能手历时八个月制作完成。
好,我们继续参观。
这里陈列的是一幅湘绣作品《墨竹》。
作者柳建新,高级刺绣工艺大师。
作品取材于郑板桥真迹《墨竹图》,采用传统湘绣针法,在透明的玻璃丝上运用蚕丝线绣制而成,画面以墨色为主,通过线色的深浅变换,将板桥墨竹的落笔挺拔、爽朗自如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
这里是一组《六扇竹编屏风》。
作者何福礼,是我国著名的竹工艺大师。
该屏风以六幅人物、山水画为蓝本,画面中既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的生动,又有诗词书法艺术的精湛。
堪称竹编工艺的一件“绝活”。
这是一组石雕作品将军赴宴,表现的是海底虾兵蟹将共赴龙王盛宴的情景,作品妙趣横生,于平凡中见新奇。
这里是一组立体贝雕作品《牡丹》。
它是由我国著名的工艺美术大师苏万祥先生创作的。
作品精选我国南海及东南亚海域生长期数十年的珍稀螺壳为原材料,采用多种工艺技法精雕而成。
整体画面晶莹绚丽、蔚为壮观,完美地再现了牡丹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的高雅气质,突现贝雕工艺的巧夺天工,寓意繁华似锦的美好前程。
第五展区英租威海卫历史博物馆内采用场景复原、史迹照片与影视相结合的展示手法,讲述了威海卫和刘公岛被英国殖民统治的历史。
序厅各位来宾,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英租威海卫历史博物馆的序厅。
甲午战争失败之后,西方列强掀起一场宰割中国的争夺战,1898年,英国为维护在华利益,强行租借军事要地威海卫以抗衡沙俄与德法等国,并于1898年7月1 日同清政府签订了《租威海卫专条》。
大型铜雕作品“祖国母亲与威海卫”表达了祖国母亲呼唤威海卫回归的强烈感情。
1925年,著名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先生创作完成了七子之歌,把被列强租占的七处地方比作远离祖国母亲的七个孩子,他们是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大。
这里是七子之威海卫: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的海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母亲,我要回来,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