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公岛景点导游词

刘公岛景点导游词

刘公岛景点导游词【篇一:刘公岛导游词】刘公岛导游词今天我们要去的旅游景点是威海的刘公岛。

威海,位于烟台市以东80公里处,乘车需要1小时20分钟左右。

而去刘公岛则需要在威海乘旅游船走25分钟才能达。

说起刘公岛大家可能比较熟悉了。

它是国家级旅游景区,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由国家主席江泽民亲自为岛上的甲午战争博物馆提写馆名。

刘公岛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位于威海以东7海里处。

它四面环海,被称为胶东半岛的前沿阵地,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清朝的北洋海军基地就建在这个岛上。

刘公岛之所以远近闻名,是它不仅具有优越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更具有吸引力的是它真实的记录了历史。

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在这个岛上。

刘公岛,当年是日本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的血腥战场,也是中华民族蒙受耻辱的历史见证地。

它给后人留下的不仅是刻骨铭心的历史教训,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甚至是今后几代人记住:腐败亡国,落后挨打。

那麽,来刘公岛参观,其教育意义,是其他一些景点所不及的。

胶东半岛、辽东半岛是扼守京津的门户。

北洋海军先后在大连的旅顺口、威海的刘公岛建海军基地,按理说,其防御体系是坚不可摧的。

而清政府派李鸿章筹建北洋海军,其目的也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

然而,李鸿章却把建成的北洋海军只当成一个摆设。

他心里藏着重重的私心(关于这一点,后面我会讲到),他为了讨好皇上,炫耀自己的功德,每年定期将所有的战舰粉刷一新,让水师官兵换上崭新的号衣,列队于甲板,礼炮齐鸣。

皇上呢,看了是非常的高兴,一高兴,就对李鸿章是百般恩宠。

其实,北洋水师是一支威武之师吗?不是!北洋海军各级大大小小的官员,大都来自淮南、江浙一带,或与朝廷或与李鸿章,都有私下的联系,征得的兵员质量也就可先想而知了。

这些官员大都倚仗自己的后台关系,整日花天酒地,从不组织军事训练。

其中也有极少部分的爱国将领,像邓世昌、林永升等,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也没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因此,中日甲午海战的失败,不是偶然,也不是意外,而是在北洋海军初建时就已决定了它失败的命运。

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在日本的胁迫之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

这一条约的签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席卷而来。

在中国人民自己的土地上,作为中国人,失去了应有的尊严,任人奴役,任人宰割。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在没落的清政府手中,四分五裂。

我们这次去刘公岛,参观的景点主要有三个:甲午战争博物馆,丁汝昌寓所和龙王庙。

其中最主要的景点是甲午战争博物馆。

它里面共分十一个展厅,利用实物、图片和讲解,详细记录描写了中日战争中的历史史实。

通过这次参观呢,我也希望能够激发起大家更大的爱国热情,让我们接受一次实实在在的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开馆于1985年3月21日,属纪念遗址性博物馆,以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为主题,以丰富的历史遗迹和特色鲜明的陈列挺秀于中国博物馆之林。

其辖属保护管理的“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包括北洋海军提督署、龙王庙、丁汝昌寓所、水师学堂、铁码头、黄岛炮台、旗顶山炮台、东泓炮台、日岛炮台等共28处纪念遗址,均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开放参观的有北洋海军提督署、龙王庙、丁汝昌纪念馆、黄岛炮台与兵器馆、旗顶山炮台、东泓炮台等。

馆内藏历史照片1000多幅,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文物资料200多件,打捞舰船文物标本300多件,其中济远舰双主炮,为当今海内外所仅有,堪称“镇馆之宝”。

(一)北洋海军提督署北洋海军提督署建于1887年,占地17000平方米,又称“水师衙门”,是北洋海军的指挥中心,当年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就在这里谋划指挥军事事宜。

北洋海军提督署系清代砖木举架结构建筑,古朴典雅,稳重大方。

整体建筑按中轴线建前、中、后三进院落,每进有中厅、东西侧厅和东西厢房。

前、中、后院中厅分别为礼仪厅、议事厅、祭祀厅。

各厅厢院落廊庑相接,雕梁画栋,结构严整。

院内东南角有演武厅一座,其建筑融中西风格于一体,屋宇高阔,厅内宽广,内有挑檐式舞台一座。

1891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到威海巡阅北洋海军,曾在此处观礼,并在厅前检阅舰队操演。

北洋海军提督署正面大门上方,悬挂李鸿章题“海军公所”匾额。

两侧边门,分别绘有秦琼、敬德神像,描金点漆,肃穆威严。

大门外东西两侧各置乐亭一座,为庆典、迎宾的鸣金奏乐之所。

乐亭前面,建有东西辕门,样式恰似古典牌楼。

门前广场对称竖立旗杆两支,青龙军旗迎风猎猎,颇壮军威。

西辕门以西20米处,建二层了望楼一座,登楼远眺,港内舰船活动尽收眼底。

提督署内主要有十四个展厅,如今这里是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的中心展区。

第一展厅礼仪厅礼仪厅是当年北洋海军高级将领恭迎上谕、懿旨,参见王公大臣,举行重要礼仪活动的场所。

第二展厅威海卫清军防务设施沙盘1398年,明政府设威海卫,防御倭寇,1403年建威海卫城,占地55公顷。

此后威海卫成为海防重镇。

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以威海卫与刘公岛为基地。

陆续在刘公岛上建设北洋海军提督署、铁码头、船坞、工程局、机器局、电报局、电灯台等设施。

同时加强陆军防务,在威海湾南北两岸及刘公岛、日岛修筑炮台二十多座,并设水雷营三处,驻军近万人。

这样,由全新的近代化海防力量及完整的后勤、岸防体系构成的威海卫基地,成为北洋海军的根本重地。

所以,李鸿章第一次校阅海军后向清政府奏报说:“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

”第三展厅北洋海军装备厅北洋海军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防力量,是一个全新的军种,对中国近、现代化海防建设和军事制度产生过深远影响。

这里通过对北洋海军旗帜、舰船、军衔的展示与介绍,反映北洋海军的历史概貌。

第四展厅北洋海军这里通过丰富翔实的史料,介绍北洋海军筹建、成军、发展的过程。

第五展厅北洋海军军事会议将领群像此厅原为北洋海军提督署议事厅。

1894年8月8日,北洋海军高级将领在议事厅内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商讨研究如何出海远巡,寻找日舰决战,保卫制海权等事宜。

参加会议的有11位将领和一名书记员。

这是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军事会议,将领们就出海远巡和近顾门户的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一个月之后,北洋海军与日本海军在黄海展开了震惊中外的黄海大海战。

第六展厅黄海大战该厅原为北洋海军祭祀厅。

现辟为黄海海战展厅。

1894年9月17日午时,中日海军在鸭绿江口外的黄海海面,展开了一场自有蒸汽战舰以来规模空前的一场海战——黄海大海战。

北洋海军列双翼雁行阵,日本海军列一字形鱼贯纵阵。

两军激战近5个小时,北洋海军沉没战舰5艘,日本联合舰队6舰遭重创。

海战中,邓世昌、林永升等800多名将士壮烈殉国。

此战之后,北洋海军丧失了黄海制海权,战争全局更加恶化。

第七展厅朝鲜、辽东陆战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制定了对外侵略扩张政策,蓄谋侵略中国。

1894年5月,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助剿,日本也极力怂恿清政府出兵,日本随后借机出兵朝鲜。

7月25日,日本海军不宣而战,偷袭中国运兵船,进攻驻守朝鲜成欢的清军。

8月1日,中日两国同时宣战。

9月15日,中日陆军血战平壤。

清军总兵左宝贵壮烈殉国,他是甲午战争中牺牲的第一位清军高级将领。

平壤陷落,清军势力被逐出朝鲜。

9月17日,北洋海军与日本海军激战黄海,北洋海军失利,痛失黄海制海权。

随后,日军一路突破鸭绿江防线,占领辽东各战略要地;另一路在花园口登陆,攻取辽东半岛旅顺基地。

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旅顺大屠杀”。

旅顺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了重要的根据地,从此,北洋门户洞开,战局更加急转直下。

第八展厅威海卫战役该厅展示威海卫战役全过程,表现清朝海陆军官兵凛然不屈的民族气节及北洋海军的最后命运。

黄海海战后,李鸿章下令北洋海军退守威海卫基地。

1895年1月20日,日军在荣成龙须岛登陆,占领威海卫陆路炮台及威海卫城后,水陆合围刘公岛,海军提督丁汝昌率领北洋海陆军广大官兵,拒敌诱降,浴血奋战,屡挫强敌,终因弹尽援绝而全军覆没。

第九展厅海底出水文物展览北洋海军“济远”装甲巡洋舰,德国制造,管带方伯谦。

参加甲午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战役,被俘后编入日本海军服役。

1904年,参加日俄战争,在旅顺口外触雷沉没。

1986年和1988年,曾于两次实施济远舰打捞工程,出水文物300多件,入藏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济远舰前主锚,高2米多,重约1.5吨。

济远舰海水淡化高压蒸汽罐。

济远舰吊艇架,用来吊挂救生艇及小型鱼雷艇。

英租威海卫时期英国皇家海军训练鱼雷,长6.60米,直径0.54米。

1992年于刘公岛北部海域出水。

济远舰克虏伯前双主炮,炮身长7.35米,口径210毫米,有效射程5000米,每门重达20余吨。

近现代一级文物,为“镇馆之宝”。

济远舰大桅,桅高18.8米,直径0.65米。

舰用装甲炮,口径10.5厘米,装甲厚度15厘米。

北洋海军舰船铁锚。

第十展厅《摩天岭炮台争夺战》多媒体幻影成像展摩天岭炮台是威海湾南岸防线的制高点,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1895年1月30日,日军以大量兵力首先进攻摩天岭炮台,守卫炮台的一营清军在营官周家恩的指挥下,毫不畏惧,拼死抗敌,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

日军第十一旅团长大寺安纯少将登上炮台留影纪功时,被北洋海军舰炮击毙。

该展厅运用先进的多媒体影视透视合成技术,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摩天岭炮台争夺战中,广大清军将士不畏强敌,浴血奋战的战斗场面。

第十一展厅甲午战争影响中日甲午战争持续八个多月,清军屡战屡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清政府派全权大臣李鸿章等人赴日和谈,4月17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承认朝鲜独立等条款,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通过《马关条约》,日本共勒索清政府白银2.6亿两。

这笔款项相当于清政府3年多的财政收入;相当于日本政府6年多的财政收入;可建成7支北洋海军同等规模的舰队;是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挪用海军经费的18倍多。

《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

台湾人民组织抗日义军,在外无援助,内缺粮饷、军械的情况下,坚持抗日斗争持续4个多月,打死打伤日军三万两千多人。

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古老的中华被列强瓜分殆尽,造成中国半个多世纪的贫穷与落后,同时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十三展厅丁汝昌殉难处这是丁汝昌的书房,也是他以身殉国的地方。

日军围困刘公岛,海陆夹击北洋海军,丁汝昌率军打退日军八次海陆进攻。

由于援军无望,败局难以挽回,且内部出现投降派,丁汝昌于2月12日晨自杀殉国,终年60岁。

丁汝昌自杀后,清政府不予丁汝昌优恤,棺柩锁上铜箍,以示罪惩。

直到丁汝昌殉难15年后,冤案才得以平反。

第十四展厅来馆贵宾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自建馆以来,先后接待来自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多万观众,其中党和国家领导人100多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