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阳明胃经
功用:疏经活络,理气和胃。 主治: (1)急性胃痛; (2)下肢病证:膝肿痛,下
肢不遂。 操作:直刺1-1.5寸。
足三里(Zusanli,ST36)合穴 胃下合穴
定位:髌韧带外侧凹 陷下3寸,胫骨前嵴 外侧1横指处。
功用:调理脾胃, 扶正培元, 通经活络。
足 三 里
主治:远治、近治、特殊 (1)“肚腹三里留”:主治一切胃肠疾病 (2)下肢病证的代表穴:下肢痿痹,肿痛 (3)神志病:癫狂等 (4)外科病证:乳痈、肠痈 (5)强壮保健要穴:虚弱、虚劳诸证 (6)双向调整血压
理气止痛, 活血消瘀。
主治:近治、特殊作用
(1)大肠病: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痢疾, 肠痈(调整肠功能,增强白细胞吞噬功能) ;肥 胖。
(2)妇科病证:月经不调,痛经(如子宫内膜炎 等)。
操作: (1)直刺1-1.5寸。注意缓慢下针,切忌快速和 用力提插,以防刺伤肠管而致肠穿孔,尤其是肠 麻痹患者,因肠不能蠕动,更需谨慎。
牙痛,三叉神经痛。
操作:直刺0.3-0.8寸或向颊 车方向透刺。(地仓透颊车 治疗面瘫)。
承泣 四白 巨髎 地仓
颊车(Jiache,ST6)
定位:下颌骨前上方1横指 凹陷中,咬紧上下牙时 咬肌隆起的最高点处。
功用:开关活络,止痛 消肿。
主治:局部病证 牙痛,牙关紧闭, 颊肿, 口角歪斜。
定位:目正视,瞳 孔直下,当眼球与 眶下缘之间。
功用:疏风活络, 清热明目。
主治:内眼病:视网膜炎,视神经炎,视 神经萎缩,视力下降等。
操作:固定眼球,沿眶下缘缓慢进针0.50.8寸,不宜提插。出针后按压针孔。禁 灸。
四白(Sibai,ST2)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 当眶下孔凹陷处。
髀关 伏兔 膝盖
颏唇沟 (承浆)
人迎
横膈 入缺盆
属胃络脾
胫骨外 足三里
过乳头 挾脐
足跗
入气冲
中趾内
中趾外 大趾内
胸腹部第二侧线 胸正中线旁开4寸、腹正中线旁开2寸
缺盆 在锁骨上窝中央,前正中线旁开4寸。 乳中 在第4肋间隙,乳头中央。 乳根 在第5肋间隙, 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
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不容 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梁门* 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天枢* 脐中旁开2寸。 归来* 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气冲 在腹股沟稍上方,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
足阳明胃经
The Stomach Meridian of Foot- Yangming
目的要求
1.掌握足阳明胃经的体表循行,及其脏腑 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重点掌握 所讲述的常用穴位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 和刺灸方法。
2.熟悉经脉的主治概要。 3.了解其余穴位的内容。
一、经脉循行
起于鼻旁,上循鼻根→沿鼻外侧(承 泣)下行→入上齿、环唇、会承浆→ 经下颌、耳前→止额角
操作:直刺1-2寸。保健多用灸法。
临床应用
(1)针刺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 (2)穴位注射复方丹参饮手足三里和内
关治疗急性乳腺炎;
(3)针刺治疗胃肠痉挛(对胃功能有良 性调整作用);
(4)穴位注射胃复安治疗化疗时的恶心 呕吐;
(5)针刺治疗白细胞减少症; (8)配内关治呕吐等。
现代研究
(1)针刺可调整胃电波及胃酸度; (2)针刺产生镇痛作用;促进免疫功能;
调整血细胞成分;
(3)调节内分泌系统:使急性胰腺炎患 者的胰淀粉酶下降;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 糖。
(4) 据报道,针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 足三里和手三里,观察发现胃弛缓时针刺 使收缩加强,胃紧张时变为弛缓,并可解 除幽门痉挛。
(2)《千金》孕妇不可灸。
归来(Guilai,ST29)
定位:脐中下4寸, 前正中线旁开2寸。
功用:温经祛寒, 益气固脱。
主治:近治作用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妇科病:小腹痛,疝
气,月经不调,带下, 阴挺。
操作:
(1)直刺1-1.5寸或向耻骨联合处平刺11.5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小腹及外生 殖器。
旁开2寸。
(7)据报道:针刺家兔的“足三里’、“大 椎”可使其调理素明显增加,从而促进白细胞 吞噬指数的上升,增强其免疫能力。
上巨虚(Shangjuxu,ST37)大肠下合穴
定位:足三里下3寸。 (外膝眼下6寸)
功用:调和肠胃,疏经 调气。
主治: (1)肠病:如肠鸣,腹
痛,肠痈,便秘,泄泻 等。 (2)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1-2寸。
人迎 水突 翳 膺窗
乳中 乳根
犊鼻 (ST 35) 【定位】 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主治】 ● 膝肿痛 【操作】 屈膝90о,向后内斜刺1.0~1.5寸。
犊鼻
鼻根部 承泣 沿发际(头维)
耳前(上关)
鼻旁
下颌角(颊车)
入上齿内 环绕口唇
地仓
腮后下方(大迎)
承泣穴针刺时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 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大幅 度提插或捻转,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出针时应立即以干棉球按压针孔,再以酒 精棉球消毒。大迎穴前方有面动脉,向前 斜刺时要避开动脉。胸部穴位注意针刺角 度和深度。犊鼻穴向膝中方向斜刺。
人迎、水突、气舍等颈部腧穴深部有颈总 动脉,针刺时应避开动脉。缺盆、气户、 库房、屋翳、膺窗、乳根等胸部诸穴,深 部有肺、心、肝等重要脏器,不可深刺。 面部腧穴一般不宜直接灸,以免引起瘢痕。
主治:近治作用 (1)目疾:目赤痛痒,
迎风流泪,目翳,眼睑瞤 动;(瞤-shùn) (2)面部病证:面瘫, 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 (3)胆道蛔虫症。 操作:直刺或微向上斜刺 0.3-0.5寸,不可深刺。
地仓(Dichang,ST4)
定位:瞳孔直下,口角旁约0.4 寸。
功用:疏风活络。 主治:局部口齿病证:面瘫,
操作:直刺或平刺,透 地仓。
下关(Xiaguan,ST7)
定位:在耳屏前, 下颌骨髁状突前方, 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 形成的凹陷中。闭口 取穴。(合口有孔,张
口即闭。
功用:疏风清热, 通关利窍。
头维
下关 颊车 大迎
主治:
(1)面口病证:牙痛,下颌关节疼痛,面 瘫。
(2)耳疾:耳鸣,耳聋,聤耳。 操作:直刺0.5-0.8寸。治疗颞颌关节不利常
四、本经腧穴
本经左右各45个穴位。 首穴承泣,末穴厉兑。
眶上孔:在眶上缘内 侧端,位于眉的内侧 端可摸到一凹陷处为 眶上孔(眶上切迹), 是眶上神经、 血管的出口。 眶下孔:眶下缘的中 点下方可摸到的凹陷 处为眶下孔,为眶下 神经、血管出处。
颧弓:位于耳前方的骨性横嵴。
承泣(Chengqi,ST1)
定位:当脐中上4 寸,前正中线旁开 2寸。
功用:和胃降逆, 消积化滞。
主治:近治作用
胃痛(常用,急性 合梁丘)诸症,胃 下垂。
操作:直刺0.8-1寸,局部酸胀,可出现胃部 沉重感。过饱者禁针,肝大慎针或禁针, 不宜大幅度提插。
天枢(Tianshu,ST25)大肠募穴
定位:脐中旁开2寸。 功用:调和肠胃,
颈→入缺盆 →膈 → 属胃络脾
胸腹部(第二侧线)→气冲→ 循下肢外侧前缘 → 足背→止于第二趾 外侧端(厉兑) 足三里
大趾内侧端交脾经 中趾外侧端
二、联系脏腑器官
属胃,络脾; 与鼻、眼、口、上齿、喉咙、乳房有联系。
三、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 胃肠病 头面五官病 神志病 热病 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下巨虚(Xiajuxu,ST39) 小肠下合穴
定位:上巨虚下3寸。 (外踝高点上7寸)
功用:理气调肠。 主治:(1)肠病;
(2)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1~1.5寸。
丰隆(Fenglong,ST40)络穴
定位:犊鼻与外踝 高点的中点(外踝 尖上8寸),胫骨前 嵴外2横指(中指) 处。
功用:化痰利湿。
(5)据报道,针刺单纯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 消化不良患儿的足三里、合谷、三阴交,可使 原来低下的胃游离酸、总酸度、胃蛋白酶和胃 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
(6)据报道:针刺人及家兔的足三里 ,发现 裂解素(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多糖体的革兰氏阴 性杆菌,也能灭活某些病毒)都有增加,人增加 17.85单位,兔增加62.1单位,两者均在针后12 小时增加最显著。
(2)注意掌握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以免刺伤肠管。
伏兔(Futu,ST32)
定位:髂前上棘与 髌底外缘连线上,髌 骨外上缘上6寸 。
主治:近治作用
下肢病证:下肢痿 痹,腰胯、腿膝疼痛, 麻木。
操作:直刺1-2寸。
梁丘(Liangqiu,ST34) 郄穴
定位:髂前上棘与髌底外缘连 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 。
用“齐刺”法。留针时不可张口。
头维(Touwei,ST8)
定位:额角直上,入 发际0.5寸。
功用:清头明目。 主治:头目病证
头痛,目眩,目痛, 迎风流泪,面瘫。 操作:向下或向上平 刺0.5-1寸。
《甲乙》禁不可灸。
胸腹部第二侧线 胸正中线旁开4寸、腹正中线旁开2寸
梁门(Liangmen,ST21)
节疾患:下肢痿痹,踝 关节病,足下垂; (2)远治:头痛,眩晕。 操作:直刺0.5-1寸。
内庭(Neiting,ST44) 荥穴
定位: 足背第2、3趾 间缝纹端。
功用:清泻胃火。
主治:胃火引起的 各种病证,如牙痛, 口臭,咽喉肿痛,足 背肿痛等。
操作:直刺0.5-0.8寸。
五、操作注意事项
足三里
上巨虚 条口 丰隆
下巨虚
主治:
(1)痰饮病证首选穴:头痛,眩晕,咳嗽 痰多,哮喘,呕吐,癫狂,痫证,肥胖。
(2)脾胃病:腹胀,便秘。 (3)下肢病证。 操作:直刺1~1.5寸。
解溪(Jiexi,ST41) 经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