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紫砂“和合壶”的自然意趣

浅谈紫砂“和合壶”的自然意趣

江苏陶瓷•陶艺园地2017年04月第50卷第2期53浅谈紫砂“和合壶”的自然意趣
吴国春
(宜兴 214221)
摘要宜兴紫砂壶是一种特殊的陶艺品,它的文化性、工艺性、技巧性都十分强烈,
需要陶艺工作者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并长期深入生活观察,这样创作的作品才有
内涵、有深度。

只有娴熟的工艺技巧,才能把作品的内涵表达出来。

紫砂“和合壶”以
写实的手法、精妙的工艺,将自然界的莲叶刻画得生动活泼、栩栩如生,令人爱不释
手。

关键词紫砂;和合壶;自然意趣
紫砂壶的创作始于宋代,在明清时期发展至顶 峰。

紫砂壶艺术发展繁荣的原因,是得到了历代许多 文人雅士的支持,文人们在紫砂壶上题铭刻画,并参 与壶型设计,从而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延展 至壶器的内涵中,这是紫砂壶制作的一个重大飞跃。

由于有了文人雅士的参与设计,紫砂壶也就带有文 人的审美情趣。

历代的中国人尤其重视意趣,于是将 山水、花鸟、人物、博古等图案融入壶器的创作中。

历 代文人在参与设计的过程中,还发挥了陶刻、泥绘的 优势,将诗词、山水画等运用在壶器的装饰中,借以 言志、得以抒情,不仅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还表达积极的人生态度。

书法、诗词、绘画等多种艺 术形式集中在紫砂壶器上相映成趣,艺术的完美结 合常使茶客
们爱慕不已。

现以这款紫
砂“和合壶”
(见图1)为
例,分析陶
刻、泥绘在紫
砂壶器上的
应用。

图1和合壶
1紫砂“和合壶”的造型
紫砂“和合壶”的造型古朴端庄,韵味清明洗练。

壶身如一片倒置的荷叶,壶体上的荷叶纹理疏密有 致;壶钮的造型捏塑成了荷梗的形状,与壶身的造型 呼应;壶嘴曲环有度,仿佛卷起的小荷叶;壶把也捏 塑成了荷梗的形状,也与壶器的整体造型呼应。

壶嘴、壶钮与壶把三点一线,比例协调。

远观此壶,身如 一片倒置的荷叶,叶脉的纹理清晰,线条舒展流畅、匀称柔和,风格清和
恬淡、宁静祥和,给人
以清静气爽的感觉。

统观此壶,荷塘的景
色如在眼前,令人回
味。

将紫砂“和合壶”
倒置过来,观察壶器
底部(见图2),只见寥
寥数笔便将荷叶的形
状清晰地显示出来。

图2和合壶底部
2紫砂“和合壶”的装饰艺术
紫砂泥绘艺术是紫砂壶最主要的装饰手法之 一,紫砂壶肌理色泽丰富,器表光挺细滑,以其原汁 原味的质朴古雅特色著称,十分迎合传统文人的欣 赏趣味。

这款紫砂“和合壶”尤为出色的地方是对泥 绘技艺的运用。

此壶的壶腹非平整的表面,具有较大 的弧度与倾斜度,多线条等复杂的造型刻绘起来有 一定难度。

为了充分表现荷叶在紫砂壶泥坯上的质 感,不求雕琢的多么工整,但求能够突出线条的流畅 自如,使刻绘的荷叶气韵生动、摇曳生姿。

3紫砂“和合壶”的自然意趣
紫砂“和合壶”以荷叶入题,体现了大自然的意 趣。

从唐代大诗人王维始,书印同画。

自宋代发端,中国文人画与诗同源,元、明、清三朝尤盛。

由于中国书 法的理论与实践几乎包含着中国画用笔的全部美学
收稿日期:2017-03-04
542017年04月第50卷第2期江苏陶瓷•陶艺园地
价值和形式美的内容,许多大画家同时还是大书法 家,自唐人王维以来,宋有苏东坡,元有赵孟頫,明有 文征明与董其昌,清有郑板桥、八大山人、吴昌硕;现 代有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李苦禅……他们均为 诗、书、画、印兼修之人。

紫砂“和合壶”也秉承中国传 统文化的基因序列,将陶刻、泥绘和紫砂工艺结合为 一体,兼而修之,以荷叶折射生命的意趣。

4结语
人对美的追求没有尽头,中国画需要小桥流水,紫砂壶艺更需要将中国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

紫砂 “和合壶”就是以文人喜爱的荷叶为主题而创作的,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审美与意趣。

参考文献
m华珊.浅析宜兴紫砂壶刻绘艺术[J].佛山陶瓷,2012 (06):52-53
[2]潘雪峰.浅析紫砂陶刻艺术的人文性[J].佛山陶瓷, 2012(06):61-62
[3] 蒋伟杰.概述紫砂装饰中的陶刻艺术之美[J].陶瓷 科学与艺术,2013(12):69
(上接第50页)
3结语
一件紫砂壶的生命力如何,能否成为传世之作,造型设计很重要。

好的紫砂壶作品能够使人眼前一 亮,是因为制作者在构思设计中能掌握变化中求统 一的艺术表现手段。

造型美就是指形体设计的完美,各部分的比例协调勻称,给人有一种“人眼”的感觉,小巧的造型有玲珑之感,稳重的作品有敦厚韵味。

大 处着眼要有气势,小处着眼要一丝不苟,制作工艺要 精细到位。

就像此款“斛进提梁壶”,从视觉方面讲,线条的组合产生了强烈的节奏感,也产生了美感,但 是线的运用必须恰当协调,而不是繁琐的垒叠,它如 音乐中的旋律一样,由强弱高低等音阶有机组合产 生节奏,谱写出优美动听的音乐,也产生了一种令人 爱不释手的感觉。

参考文献
[1] 张伟军.浅谈紫砂“牡丹壶”的艺术设计[J].江苏陶瓷.2014 (B12):12
[2]梅任智.谈紫砂“山水禅韵壶”的创作设计[J].江苏陶瓷.2015 (06):35
(上接第51页)
紫砂“如意壶”的显著特征是素面无华,没有过 于繁琐的装饰。

这种裸胎的表现形式除了能够体现 出紫砂泥的简朴、素静、洁净和深沉以外,也反映了 中国人的精神向往与追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 展与繁荣,人们在劳累的生活中,更倾向于一种简单 而大美的精神享受。

这种对简单大美的追求,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一种继承,又是紫砂的审美价值 与本质精神所在。

参考文献
[1] 郑彪.紫砂光货“合欢壶”的裸胎艺术美[J].江苏陶瓷,2014 (03):41-42
[2]盛鸣鸣.有感紫砂传统造型——光货裸胎艺术[J].江苏陶瓷, 2007(02):21
(上接第52页)
壶,持一把精妙的“梅竹清风壶”,欣赏其优美的器 型、独特的梅、竹装饰,高雅的神韵,人的情思就会被 带入一种崇高超脱的境界,心灵也由此得到陶冶。

参考文献[1] 赵一萍.浅谈紫砂壶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J].陶瓷科学与艺 术,2010(11):40
[2]胡付照.紫砂陶的传说及其文化价值探索[J].农业考古,2008 (02):134-14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