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 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 课件

导入课文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 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写出了《背影》、《绿》 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 自清。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名作《荷塘月 色》。
导入课文
俞平伯评:“他不求高远,只爱平实;他不贯 空想,只重行力;他承认:无论怎样的伟大,都只 是在一言一语,一饮一食下功夫”。今天我们学习 他的另一篇散文名作《荷塘月色》。
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 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也有人认为是 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 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 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 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
2、综合、归纳。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 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的缘 由。7、8两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 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月下遐思”(情)
荷 塘

朱 自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 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 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 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 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 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 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本文的写作线索
本文的写作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 两条线穿织在一起。
经线:以行踪为线索 纬线:以情感为线索
线索
以行踪为线索

小径
以情感为线索
颇不 宁静
渴求 宁静
荷塘

片刻 宁静
走出 宁静
文章结构小结
求宁静
不宁静
得宁静
文章 线索
回归不 宁静
明线:空间变化 圆形 暗线:情感变化 结构
结构详解
( 荷叶 )弥望 田田 出水很高 (比喻)
月 ( 荷花 ) 零星点缀

(拟人、比喻)
的 荷 塘
( 荷香 )
缕缕 (通感)
( 荷波 )
颤动
(比喻、拟人)
( 流水 ) 看不见的 脉脉
静 幽 雅 宁 静

如流水 静静地泻

( 月光 ) 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 虚

像笼着轻纱的梦

的 月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灌木的黑影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 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等。
朱自清与家 人,自1903年定 居扬州后,曾居 住过多处。开始 住天宁门街,后 迁居弥陀巷、南 皮市街、东关街、 仁丰里等。现在 保全下来的为安 乐巷27号故居。 图为故居门口。
1939年8月,朱自清与夫人陈竹隐、三子朱乔 森、幼子朱思俞(前右)摄于昆明翠湖公园。
朦 胧 优 雅
杨柳的倩影

( 月影 )
光和影的和谐
像名曲

杨柳



树梢
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树缝
树上
水里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整

远山


灯光

蝉声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相关图片
1978年秋,清华大学纪念朱自清逝世三十周年时, 将原清华园内的古亭命名为“自清亭”,以示纪念。
清华园中的荷塘
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
①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 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 楚心态—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 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其 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
课文字词
xiè pì duó wěng mí niǎo nuó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袅娜
sè bó qiàn yuàn zhào liǎn jū
羞涩 斑驳 倩影 媛女 棹 敛裾
fàn zhuì shāo xì hān wǎn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
整体把握
1、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1948年6月18日, 朱自清在拒绝“美援” 和“美援面粉”的声 明上签名。
6月19日平津各大 报纸刊登朱自清等一 百一十名教师签名的 严正声明。
1948年8月12日, 朱自清因病医治无效 不幸逝世。
题解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 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 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 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 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 静”)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 答案。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 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 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 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
2、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 处的妙处”? 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在内心活动。 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
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 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 基调。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 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片首,或在片中,或在片 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 隐现。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 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 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 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 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