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中国社会体育发展趋势_综合教育论文《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的到本世纪末全国城市和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配备要求,以现有全国体育人口的比例和乡镇计算,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尚需增加3~5倍。
若按日本目前全国平均每2,000人中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计算,2010年我国应有社会体育指导员70万人左右,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差距极大。
从质量上来看,我国现有9万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等级结构有待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文化程度、体育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类型有待充实。
从管理和利用体制上来看,尚未把分散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存在模式纳入到大社会网络系统中去,以充分利用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资源,提高社会体育指导率。
随着我国社会体育的蓬勃发展,21世纪初我国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将逐步从目前以学校体育教育人才为主向学校体育教育人才和社会体育人才同步发展、相互协调、兼顾并举的方向转变,以适应社会体育朝着健康、科学、有序的方向发展。
3.6传播媒社会体育得到人们的认同,有其本体需要的根本原因,也有社会模仿、相互感应的重要原因,各类媒体和社会传播对社会体育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广播和电视作为最普及、最直观、最具贴切感的一种宣传途径与现代体育传播关系密切。
1962年我国仅有14家电视台播放体育节目,1993年已发展到683家,体育节目在观众收视率上居第4位。
1952年我国有72家广播电台,1993年发展到983家。
1952年我国有296种报纸,1993年发展到2,039种,各类报纸开设体育专版或登载体育有关信息的数量也逐年提高。
1952年我国出版了13,693种体育书刊,1993年则达到97,600种。
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一方面说明了人们对体育认识的不断提高,同时也促进了社会体育从内容形式到规模的明显发展。
随着传播媒体的进步,CCTV开了体育频道,因特网也将向我国广大观众提供丰富的体育节目,我国社会体育将进入一个更加良好的舆论环境。
42010年我国社会体育发展趋势未来一个时期,将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我国将从机器化的工业社会进入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社会,预测2010年我国社会体育将呈现下列特征:4.1社会体育社会化未来十几年,我国社会体育的社会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强。
一方面,体育人口总量的增加,各分层体育人口中成年人体育人口爆炸式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将走向社会化,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加高涨。
4.1.1体育人口的增加未来十几年,我国社会体育人口的增加具体表现为体育人口总量的增加和分层人口的增加。
从体育人口的年龄结构看,仍呈年龄金字塔的特点;在分层人口的增加中,成年人体育人口呈现爆炸式和跳跃型的特点;社会体育的年参与率增加,并呈现两头热、中间冷的格局。
“人口年龄结构所反映的是各个年龄组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不同年龄人口组成的年龄结构对社会经济以及人口再生产产生重要影响。
联合国将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划分为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3种。
目前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属于成年型,但体育人口的年龄结构总体格局属于年轻型结构,呈现年龄金字塔。
十几年后,这种格局虽然会向成年型迈进,但大体上仍呈现年龄金字塔,这个金字塔的塔底会进一步变宽,塔尖也会膨胀起来。
从中国体育人口年龄构成看出,年龄越年轻,百分比越大;年龄越大,百分比越小,呈底宽顶尖的金字塔型。
在成年体育人口中,16~25岁体育人口百分比最大,占42.44%,这部分体育人口的绝大多数滞留在学校体育阶段,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最浓,闲暇时间多,同时又没有承担社会责任,因而所占百分比最大。
41~55岁,体育人口百分比最小,仅占13.51%,这部分人的社会负担系数最大,既要赡养老人还要抚养孩子,同时还具有繁重的职业工作,即使有兴趣参加体育活动,也力不从心。
2010年,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我国将迈入老年型国家,使我国体育人口年龄结构的金字塔的塔底进一步变宽。
金字塔的塔底是由16~25岁年龄组的体育人口构成,这段年龄组的人口特点主要是高中与高等学校的受教育人口。
到2010年,高中受教育人口将面临一个入学高峰期,而高等学校的毛入学率也会增加到9%。
显然,滞留在学校的体育人口的百分比有绝对性增长,导致金字塔的塔底变宽。
低线预测,届时16~25岁体育人口的百分比将达到50%。
2010年,中国已步入老年国家之列,老年人口的百分比增大,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预计为7.95%,老年人口增长的速度远远大于总人口的增长。
但我国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比较年轻,1994年在老年人口中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1.48%,这部分人刚刚离开工作岗位,物质生活较为富裕,闲暇时间较多,对健康的渴望程度也较高。
这部分体育人口的百分比增加,导致体育人口年龄金字塔的塔尖膨胀。
综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原有的群众基础,预计2010年老年体育人口的百分比将会赶上1988年时日本的水平,接近46%。
[2]2001年中国社会体育发展趋势_综合教育论文《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的到本世纪末全国城市和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配备要求,以现有全国体育人口的比例和乡镇计算,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尚需增加3~5倍。
若按日本目前全国平均每2,000人中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计算,2010年我国应有社会体育指导员70万人左右,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差距极大。
从质量上来看,我国现有9万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等级结构有待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文化程度、体育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类型有待充实。
从管理和利用体制上来看,尚未把分散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存在模式纳入到大社会网络系统中去,以充分利用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资源,提高社会体育指导率。
随着我国社会体育的蓬勃发展,21世纪初我国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将逐步从目前以学校体育教育人才为主向学校体育教育人才和社会体育人才同步发展、相互协调、兼顾并举的方向转变,以适应社会体育朝着健康、科学、有序的方向发展。
3.6传播媒社会体育得到人们的认同,有其本体需要的根本原因,也有社会模仿、相互感应的重要原因,各类媒体和社会传播对社会体育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广播和电视作为最普及、最直观、最具贴切感的一种宣传途径与现代体育传播关系密切。
1962年我国仅有14家电视台播放体育节目,1993年已发展到683家,体育节目在观众收视率上居第4位。
1952年我国有72家广播电台,1993年发展到983家。
1952年我国有296种报纸,1993年发展到2,039种,各类报纸开设体育专版或登载体育有关信息的数量也逐年提高。
1952年我国出版了13,693种体育书刊,1993年则达到97,600种。
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一方面说明了人们对体育认识的不断提高,同时也促进了社会体育从内容形式到规模的明显发展。
随着传播媒体的进步,CCTV开了体育频道,因特网也将向我国广大观众提供丰富的体育节目,我国社会体育将进入一个更加良好的舆论环境。
42010年我国社会体育发展趋势未来一个时期,将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我国将从机器化的工业社会进入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社会,预测2010年我国社会体育将呈现下列特征:4.1社会体育社会化未来十几年,我国社会体育的社会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强。
一方面,体育人口总量的增加,各分层体育人口中成年人体育人口爆炸式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将走向社会化,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加高涨。
4.1.1体育人口的增加未来十几年,我国社会体育人口的增加具体表现为体育人口总量的增加和分层人口的增加。
从体育人口的年龄结构看,仍呈年龄金字塔的特点;在分层人口的增加中,成年人体育人口呈现爆炸式和跳跃型的特点;社会体育的年参与率增加,并呈现两头热、中间冷的格局。
“人口年龄结构所反映的是各个年龄组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不同年龄人口组成的年龄结构对社会经济以及人口再生产产生重要影响。
联合国将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划分为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3种。
目前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属于成年型,但体育人口的年龄结构总体格局属于年轻型结构,呈现年龄金字塔。
十几年后,这种格局虽然会向成年型迈进,但大体上仍呈现年龄金字塔,这个金字塔的塔底会进一步变宽,塔尖也会膨胀起来。
从中国体育人口年龄构成看出,年龄越年轻,百分比越大;年龄越大,百分比越小,呈底宽顶尖的金字塔型。
在成年体育人口中,16~25岁体育人口百分比最大,占42.44%,这部分体育人口的绝大多数滞留在学校体育阶段,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最浓,闲暇时间多,同时又没有承担社会责任,因而所占百分比最大。
41~55岁,体育人口百分比最小,仅占13.51%,这部分人的社会负担系数最大,既要赡养老人还要抚养孩子,同时还具有繁重的职业工作,即使有兴趣参加体育活动,也力不从心。
2010年,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我国将迈入老年型国家,使我国体育人口年龄结构的金字塔的塔底进一步变宽。
金字塔的塔底是由16~25岁年龄组的体育人口构成,这段年龄组的人口特点主要是高中与高等学校的受教育人口。
到2010年,高中受教育人口将面临一个入学高峰期,而高等学校的毛入学率也会增加到9%。
显然,滞留在学校的体育人口的百分比有绝对性增长,导致金字塔的塔底变宽。
低线预测,届时16~25岁体育人口的百分比将达到50%。
2010年,中国已步入老年国家之列,老年人口的百分比增大,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预计为7.95%,老年人口增长的速度远远大于总人口的增长。
但我国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比较年轻,1994年在老年人口中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1.48%,这部分人刚刚离开工作岗位,物质生活较为富裕,闲暇时间较多,对健康的渴望程度也较高。
这部分体育人口的百分比增加,导致体育人口年龄金字塔的塔尖膨胀。
综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原有的群众基础,预计2010年老年体育人口的百分比将会赶上1988年时日本的水平,接近46%。
[2]能健康地工作和学习。
4.4.3社会体育手段、方法科学化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的科学技术和理论不断产生,广播、电视、电影、录像、通讯卫星、计算机、微电脑以及多媒体等得到运用。
社会体育手段和设备的现代化,改变了过去大众参与体育活动单向沟通模式,加强了双向交流,强化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咨询、顾问的职能,促使大多数人更加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加体育活动。
现代化手段与设备的采用,为社会体育的实用化,保证社会体育高度机动灵活而富有自主选择性提供了可能。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项目内容与方法,注重项目内容、管理理论的掌握和实效应用,增加体育锻炼的能力。
随着社会体育的国际化发展,我国将不断引进世界社会体育资源,补充与更新我国社会体育资源,使我国的社会体育走向世界,接受国际上的新内容、新方法、新理论,为我国社会体育科学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