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

浅析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

浅析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
作者:白琰
来源:《新智慧·上旬刊》2018年第02期
【摘要】旅游对于云南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它影响到了云南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旅游全球化”的世界潮流之下,云南民族旅游的地位渐渐突出。

由于云南地理位置特殊,造就了山高水美的自然风光特色,加之云南地处少数民族地区,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民族风俗吸引了不少国内外的游客,自然风光和民族特色让云南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在开发民族旅游的大趋势下,这让旅游者和当地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产生了一种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碰撞,并给旅游目的地少数民族间的族群认同带来了一定影响。

【关键词】民族旅游旅游开发发展
一、前言
云南省政府把民族特色旅游的开发作为云南主要旅游支柱产业来抓,带动了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云南省政府以此为契机,将旅游业产业为云南省的主要支柱产业来发展和培育,旅游产业的大力发展也为云南省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省内的各少数民族地区也看到了民族旅游的发展契机,纷纷在旅游开发的热潮中,发扬各自民族地区的优势,加大旅游投资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力,打造出不少闻名遐迩的旅游景点和热门旅游景区,并因此获得了巨额的回报。

如大理、石林、迪庆、丽江、西双版纳、临沧、怒江、文山都成为了国内外游客体验云南民族旅游的好去处,这些地方也成为了具有民族旅游特色的高品味、高质量景区景点。

可以看出,云南省特色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较好,旅游产业带来了巨额的旅游收入和财政收入,成为当地重要的产业支柱,促进了当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有资料显示,“1999年云南旅游全年总收入达204亿余元,接待国内外游客3868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104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3.5亿美元,在全国排名第7位,占全省GDP的比重从1995年的5%上升到10%,旅游业直接、间接从业人员达147万人。

”[1]“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大要素形成规模,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居全国中西部省区之首。

”[2]旅游业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带了巨大的好处,香格里拉迪庆就是很好的例子,作为后起之秀“1999年就接待国内外游客185万多人次,比1998年增长260%,实现旅游社会综合收入5.4亿,其中海外游客6.3万人次,创汇1768万元。

”[3]“今年1至8月,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接待海内外游客206.48万人次,同比增长2.39%,其中,海外游客达90978人次;同比增长28.68%。

旅游综合收入149561万元,同比增长16.23%;外汇收入2679.91万美元,同比增长30%。

上半年,全县共征收旅游业税收2000多万元,旅游业带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4%,以旅游业为
龙头的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增长,有力地支撑了当地少数民族经济的持续增长。

”因此,民族旅游业已经成为云南省的重要产业,对于云南省内的地处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更为重要,当地旅游业成为了增加人均收入,提高少数民族意识,促进当地经济进步的引擎。

二、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现状
总体看来,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经济落后,社会文明化程度不高,
旅游产业还处在初始发展阶段,相比于东部地区,当地整体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单从数据指标上看,国际旅游业和国内旅游业在接待人数、外汇收入、产业规模等指标上,都远远低于发达省份的旅游产业。

(1)地域上对旅游资源开发存在明显差异。

大理州、丽江市、西双版纳州对旅游资源开发的较早,目前已经形成规模,云南省其他地区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

地域较大的差异性还表现少数几条旅游线路上、极个别的旅游中心城市区域集中了绝大多数的旅游热点。

各少数民族地区因为处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上,民族成分、自然环境还有发展历史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也导致每个民族地区开发的旅游资源各不相同。

第一,不同民族地区所开发的自然风光基调不同。

第二,不同地区所拥有的人文旅游资源差异性大。

第三,各民族地区因为拥有不同的自然资源也就形成了各具不同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

第四,各民族地区对已开发的旅游资源的不同类型有不同的侧重。

(2)自然条件和开发利用能力制约着旅游资源的开发。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所拥有的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但旅游资源散落在全省的各个地区,集群性差,有些旅游资源只是孤立的景点,与其他景点空间距离较远,无法形成景观群,这样导致旅游点线的联系阻力变大,不利于旅游资源的联合利用。

在一些些地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不能紧密的联系起来,大大降低了旅游资源的互补性。

(3)加强建设旅游基础设施,服务体系效果显现。

为了使当地旅游业飞速发展,云南民族地区加大投资力度,建立旅游发展基金,着重对旅游规划、旅游宣传和促销以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

最近几年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提升,其中,交通运输状况改善最为明显,例如公路高等级化和高速化。

航空基础设施建设对偏远民族地区尤为重要,不仅各州州府兴建了机场,增加了航线,而且在主要旅游景区也逐步开始兴建机场,例如泸沽湖、腾冲等。

旅游交通状况极大的改善使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明显增强,缓解了旅游发展的交通瓶颈。

同时,旅游服务也在一定程度的得以改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旅游饭店服务体系。

三、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不足和解决措施
(一)存在的不足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正式借助于当地所拥有的旅游资源搭上了致富的顺风车,其给当地带来了就业岗位和财政收入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族群之间的矛盾,歧视和偏见在族群之间悄然滋生。

例如泸沽湖地区,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导致当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上的差距带来了摩擦和矛盾。

在里格和落水地区,人民的人均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在三夸和蒗放地区,人们仅有800元的收入,在个别彝族村庄中,人均收入甚至只有500元左右。

没有旅游项目的村子里,村民常常抱怨收入高的村子里的村民在收入上歧视他们。

这样发展下去不利于族群关系朝好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当地大力卡法旅游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使原有的小农经济不复存在,促成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极大的竞争性使得族群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变得更为的频繁。

因此,当地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的副作用不断显现,极大的冲击了当地的社会秩序,严重影响了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当地族群关系也产生了影响。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了当地族群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提升了他们的族群认同感。

也应当看到,当地旅游项目的开发没有消除族群之间的歧视和偏见,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族群之间的隔阂,当地旅游产业的开发和利用严重冲击了当地的传统文化。

市场经济较强的竞争性和较大的收入差距都影响到了这些地区族群的关系,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由此产生。

(二)解决措施
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云南省泸沽湖地区各族群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旅游项目和资源的开发使得各族群内部和族群之间在收入方面的差距不断加大。

笔者认为,当地政府应当大力宣传“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即让本地区的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每一个人都能分享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成果。

包容性增长强调的是让大众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成果。

要做好这一点,需要不断提升弱势群体的能力,维护他们的权利和利益。

唯有如此,才能让他们参与其中,分享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的硕果。

当地政府保证推摩梭文化发展的前提下,也应当重视发展泸沽湖周边其他民族村落文化旅游项目,保证各少数民族族群之间经济收入同步增长,维护本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具有多样性的族群特征。

与此同时,多样性的旅游项目也给游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能够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另外,当地地处偏僻族群所拥有的旅游项目的开发会促进所在地区各民族之间、各族群之间文化方面的交流和融合,易于化解民族之间和族群之间的矛盾和摩擦。

参考文献:
[1]向国际旅游胜地迈进——云南旅游业如何再上档次述评[N].云南日报,2000-06-15((A1).
[2]云南成为中西部旅游大省[N].昆明日报,2000-02-1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