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等农业院校新生教育与管理探析

高等农业院校新生教育与管理探析

高等农业院校新生教育与管理探析
摘要:大学新生是大学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农业院校新生更有其思想、心理方面的特殊性。

让学生做学生的工作、积极参与校外学术竞赛、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教育等,是做好农业院校新生教育与管理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一年级新生;教育与管理
一、高等农业院校新生的特点
1.对学校信心不足
笔者对广东省相关农业院校的调查显示:65.2%的农业院校的学生对学校信心不足,22%的学生对学校信心一般,9%的学生对学校信心充足,3.8%的学生表示难以回答。

学生对农业院校信心不足和信心一般的超过了80%。

这表明高等农业院校大多数学生对学校的信心不足。

同时,高等农业院校学生经常与其他高校学生相比,特别是“非农”专业学生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与其他高校的相同专业或类似专业进行比较,存在“低人一等”的心理。

2.专业思想不稳定
农科专业的学生“学农不爱农”,对所学的专业兴趣不浓,大部分同学表示不希望从事本专业的工作。

笔者对华南某高校06级新生的调查显示,在 1 674
名农科新生中,有40.02%的男生明确表示就业时要改行,有39%的女生表示不打算从事本专业的工作。

在农业院校里,即使是非农科专业,由于受社会偏见的影响,相当部分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

3.经济压力不小
农业院校中,有不少新生来自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

华南农业大学2006级9 998名新生中,农村生源学生 3 868人,占新生总数的3869%。

2001年至2006年华南农业大学新生中的贫困学生比例在231%—279%之
间。

而华南农业大学学生的70%是广东生源,应该说,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其他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高等农业院校的贫困学生将远远高于华南农业大学贫困学生的比例。

全国高校新生经济困难的比例大概在20%左右。

由此可见,高等农业院校经济有困难的学生的比例比全国高校平均数高出5%以上。

二、高等农业院校新生教育与管理的措施
1.让学生做学生的工作
新生入校后还存在某种程度的依赖性。

为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我们经过精心挑选,选出政治思想合格、业务知识扎实、工作热情高涨的大学四年级的学生担任“朋辈辅导员”,让他们与辅导员一起参与到对新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当中来。

“朋辈辅导员”是新生入校后与新生接触最多的人,他们在某种意义上说扮演着高中阶段“家长和班主任”的角色。

这样的制度安排能够让新生在进入高校后有一定的缓冲期,而不至于像小孩子一样有点突然“断奶”的感觉,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教育作用。

笔者认为,在大学一年级强化“朋辈辅导员”的作用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因为,按照一般的心理规律而言,“朋辈辅导员”以学生的身份向新生所宣传的一切比辅导员以教师的身份所宣讲的一切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新生的这种心理,将学校的政策、规定、老师的观点借着“朋辈辅导员”的口说出来,使教育工作更具说服力。

同时,让“好师兄好师姐”从正面对新生进行专业和学校的宣传,增加新生对大学、大学生活的可控制的感觉,从而获得安全感,进而获取自信心。

2.积极参与校外的学术竞赛
新生对学校的信心问题,除了“农”字的影响外,很重要的方面是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不足的问题。

为了扩大学校的影响力,笔者认为,农科院校要敢于“走出校门”,敢于在与国内外的非农科院校的竞争中看差距、求发展;要敢于比拼,积极参与与非农科院校的各项学术竞赛。

当然,对于任何一场校外比赛学校都要十分重视,充分准备,竭尽所能,这是能够获胜的前提条件。

当在全国大型比赛中获得殊荣的时候,对这些比赛的结果,学校要大力宣传。

要让每个学生都知道赛果,了解赛程,让他们体味参赛队员的团结和拼搏精神,从而增强集体荣誉感,进而增强对学校的信心。

3.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
大学四年培养人才的目标在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其落脚点具体体现在学生的就业方面。

据有关调查显示:在“你为什么上大学”这一项中,有88.7%的同学选择了为使将来有一份满意的工作或为以后的继续深造打基础。

这里显而易见的是,“就业是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的大事”。

因此,高校要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主来培养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让他们有所
定位,有明确的目标。

为此,可以组织新生参加当年毕业生供需见面会,让他们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了解社会的用人标准。

同时可以让新生写好简历以毕业生的身份参与到投递简历、与单位面谈等过程中,让他们在与用人单位的直接接触中感受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努力目标。

此外,在用人单位到学校招聘时,在征得用人单位同意的情况下,可以组织新生观摩招聘面试现场,让他们了解面试的“自我介绍”、“答辩”等环节。

上述一系列活动,都是为了增进学生对社会、对学校、对自己的了解,让他们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参加到大学的各项竞争当中来,达到增强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

4.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
所学专业“学什么的”,“有什么用”,这是大部分学生考虑的问题。

“专业问题”可以安排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由系主任或首席专业教师对所属专业的现实情况及其发展趋势,结合当前的科研情况作详细的介绍;同时也可邀请本系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专家与新生交流,谈他们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体会和感受,并让新生感到,他们对新生寄于一定的希望。

这种“威望效应”的发挥可以极大地鼓舞学生,也能够给学生树立榜样,促使新生对所学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

此外,组织新生参观实习基地,让他们在入校时就能感受一定的就业压力,也感受到专业的发展方向,可以消除他们在专业上的误解和偏见。

如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车辆工程系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每年在毕业生实习之际带着新生前往企业参观。

毕业生与新生的交流可以促进新生对专业的了解;新生亲眼目睹了行业的工种、流程等,让他们深有体会。

正如一位同学说的:“原来以为交通运输专业就是所谓的‘搬运工’,现在参观之后才知道专业就业渠道很顺畅,而且高科技让我领略到了原来洗车也有这么先进的方式。


5.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教育
社会力量包括家长、校友、用人单位等。

社会力量因其具有“旁观者”的特性使其言语更具说服力。

他们的作用是双重的,即他们在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能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

家校连动,促进教育。

“家长”是学生的至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校表现良好,将来表现出色。

在大学以前的学习生活,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更多的是承担着“警察”的角色。

进入大学以后,由于生活上空间距离的加大,父母与孩子之间天然的亲情关系将发挥纽带的作用,父母将成为孩子的倾诉者与坚强后盾。

我们可以利用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以及他们与学生之间关系的转变,让父母配合老师的教育,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

具体到工作中,可以在新生入校前印制好《给新生家长的一封公开信》,并于学生入校后一个星期之内在收集
“新生家庭联系方式”的基础上将信寄给每一位学生家长。

在信中可以向家长介绍学校的概况和发展情况,将大学与中学的不同向父母展示清楚,并明确告诉他们在大学新生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附上班主任、辅导员和学院党委副书记的联系方式等,恳请家长积极配合工作。

学校的这种主动的态度让家长感受到了真诚,而且信中的内容也可增加家长对学校的了解。

家长对学校有了信心,才能将这种信心“传递”给新生,这无形中也教育了学生。

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一贯坚持这种做法,受到了家长的普遍欢迎,有些家长接到信后回信回电,主动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这些都是开展工作的很好契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