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农业概况农业资源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东经104°10 '至107°39',北纬35°14'至39°23'之间。
境域南北狭长,地势南高北低,南部是黄土丘陵,中部是台地、山地和山间平原,北部是黄土平原,六盘山山地和贺兰山山地耸立于南北两端。
一、土地资源(一)地形地貌宁夏是个山地和丘陵较多的省区,土地总面积5.18万平方公里,山地面积为81.8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5.8%;山地大都分布于自治区中部和南部。
丘陵面积196.8万公顷,占38%,主要分布在银南、固原两地区,是黄土高原的组成部分。
台地面积91.2万公顷,占17.6%,主要分布于灵武、盐池两县,属于鄂尔多斯台地的一部分。
平原面积139万公顷,占26.8%,主要分布在自治区中、北部。
沙漠面积9.2万公顷,占1.8%,主要分布中卫县西北部,属于腾格里沙漠的一部分。
宁南山区以水蚀黄土高原地貌为主,中、北部地区以干旱、风蚀地貌为主。
(二)土壤类型宁夏土壤面积494.9万公顷,占自治区总面积的95.6%,面积在10万公顷以上的有10个土类,分别是黑垆土32.8万公顷、灰钙土131.8万公顷、黄绵土120.5万公顷、新积土37.1万公顷、风沙土59.8万公顷、粗骨土21.2万公顷、石质土7.1万公顷、潮土13.1万公顷、盐土13.7万公顷、灌淤土27.9万公顷和灰褐土27万公顷。
二、水资源宁夏水资源贫乏,量少且质差,时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夏季多冬春少,是全国水资源最少的省区之一。
(一)水资源总量宁夏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157亿立方米(年平均降水量305毫米),平均陆地蒸发总量148亿立方米(年平均蒸发量1800毫米),天然地表水资源量8.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5.3亿立方米,扣除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重复计算量23.7亿立方米,宁夏水资源总量10.5亿立方米,加上每年国家分配给宁夏黄河过境水量40亿立方米,宁夏水资源总量为50.5亿立方米。
(二)可利用水资源量在宁夏水资源中,扣除高矿化度水量和泥沙及年径流量小于5毫米的水量,最大可利用水资源量(P=50%)为5.6亿立方米。
另外,在宁夏平原有浅层地下水资源量21.15亿立方米(绝大部分为引黄灌区渠系、田间渗水量),若按60%计算可开采量,即13.2亿立方米,综合黄河过境水量40亿立方米,宁夏可利用水资源总量58.8亿立方米。
(三)水能资源宁夏水能理论蕴藏量211.6万千瓦,可开发利用量90.2万千瓦,占理论蕴藏量的42.6%。
宁夏水能资源由黄河干流水能资源(水能理论蕴藏量202.9万千瓦,可开发利用量85.7万千瓦,已开发利用27.7万千瓦)、黄河支流水能资源(水能理论蕴藏量4.4万千瓦,可开发利用量1.1万千瓦,已开发利用4671千瓦)、引黄灌区引水干渠水能资源(水能理论蕴藏量4.3万千瓦,可开发利用量3.5万千瓦,已开发利用0.3)。
三、气候资源宁夏回族自治区属于温带(中温带至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气候。
由于深居内陆地势较高,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宁夏气候具有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气温较低、降水量少、蒸发量大、降水时空变率大等特点。
由于光热降水资源匹配很不协调,造成宁夏气候“南寒北暖、南湿北干”。
(一)光能资源宁夏年太阳总辐射量为4936--6119兆焦,由南向北,平均每10公里太阳总辐射量每平方米递减50兆焦。
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的空间分布规律与总辐射相同,南部小于中部和北部地区。
宁夏年日照时数为2194.9--3082.2小时,日照百分率50%--69%,由北向南递减。
(二)热能资源宁夏年平均气温较低(5-9℃)、平均年较差和平均日较差较大(22-33.5℃和10.9-12.4℃)、平均有效积温较少(≥10℃积温2000-3300℃)、无霜期短(日最低气温≥2℃表示的无霜期为113-161天),均呈由南向北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
中、北部灌溉区,年太阳辐射总量140-145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左右,≥10℃积温3200-3500℃,平均无霜期150-195天,是我国光能资源高值地区之一;南部山区,年太阳辐射总量118-128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2200-2700小时;≥10℃积温1900-2400℃,平均无霜期127-155天。
(三)降水资源宁夏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78-680毫米,南多北少。
南部固原地区多在400毫米以上,中部为300毫米左右,北部宁夏平原在200毫米上下,贺兰山、六盘山是宁夏南北两个多雨中心,年降水量分别为421.9毫米和680.3毫米。
(四)风能资源宁夏风能资源较为丰富,年平均风速一般为每秒2-3米,银南地区、固原地区北部为每秒3米左右,贺兰山、六盘山年平均风速每秒高达7.3米和6.5米,宁夏的风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640亿千瓦时。
四、资源利用情况据统计部门1998年调查,宁夏耕地面积127.5万公顷,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4.6%。
其中,旱地占耕地面积占84.7%,主要分布于南部山区,旱地中的水浇地占17.8%,主要分布在山区川道及引黄新灌区。
全区水田19.5万公顷,为耕地面积15.3%,主要分布在宁夏平原引黄灌区。
林地面积36.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9%;园地面积2.7万公顷,草地面积260万公顷。
淡水面积5万公顷,可养殖面积2.3万公顷,已养殖1.2万公顷,占可养殖面积的52.3%。
宁夏宜农荒地资源有限,但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全区现有宜农荒地828万亩,宜渔荒地200万亩,宜牧荒地180万亩。
宜农荒地大部分分布在光热条件较好并可引(扬)黄河水灌溉的中北部,多数集中连片;引黄灌区有257万亩的中低产田,中部有大面积可发展灌溉的旱耕地,这些土地增产潜力都很大。
农业结构宁夏回族自治区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光能资源和大面积的引黄灌区,使农业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宁夏农业历来以种植业为主,随着粮食自给有余,产业结构的调整,林牧渔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按1998年现行价格计算,宁夏农、林、牧、渔业产值比为68.6:1.2:28.2:1.9。
一、种植业宁夏栽培的农作物有80多种,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瓜果作物为主。
在粮食作物中以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占主要地位。
1998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504.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占81%,产量达到29亿公斤。
在粮食作物中,小麦475万亩,占38.8%,产量达到9.5亿公斤;水稻近100万亩,占8.2%,产量达到6.2亿公斤;玉米214.8万亩,占17.7%,产量10亿公斤;马铃薯146万亩,占12.1%,产量2亿公斤;糜、谷、荞、豆等小杂粮290万亩,占23.7%,产量1.7亿公斤。
在经济作物中,油料166.5万亩,产量8234.6万公斤;蔬菜50万亩,产量83万吨。
二、林业宁夏林产品除少量的木材及核桃、花椒等外,处于优势地位的是果品。
果品树种达到12种以上,主要以苹果、梨、红枣、酿酒葡萄、枸杞、桃、李、杏、仁用杏为主。
其中苹果以金冠、红富士为主;梨以酥梨、锦丰为主;葡萄以大青为主;枣以中宁枣、灵武长枣为主。
1998年,果品面积为99万亩,总产量达20万吨。
其中,苹果16万吨,占81%;梨0.7万吨,占4.5%;枣0.3万吨,占1.9%;葡萄0.6万吨,占3.8%。
三、畜牧业宁夏畜牧业主要以猪、牛、羊、禽肉、羊毛等大宗产品生产为主。
1998年全区牛存栏数88万头,其中奶牛6.1万头;生猪存栏数121.1万头;羊只存栏数358.9万头;肉类总产量15.6万吨;禽蛋6.5万吨;蜂蜜652吨。
四、渔业宁夏水产品种类较多,有土著鱼类20多种,加上引进鱼类总数达到30多种。
另外还有螺、虾、蟹、水禽等数十种。
1998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2.6万吨,养殖水面达20.7万亩。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农业机械、电力、农药、化肥、农用薄膜等工业品的大量使用,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标志。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现代化水平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发展,促使农业生产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1998年全区农业机械动力达到316.2万千瓦,比1978年的66.3万千瓦增长4.8倍;拥有各种型号的拖拉机13.6万台,比1978年的1.7万台增长8倍;农用运输机械514辆,比1978年的552辆增长93.3倍;机械排灌动力15.5万千瓦,比1978年的11.4万千瓦增长11.9%;机耕面积551.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8.8%;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80.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0.4%;其中机电排灌面积83.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4%。
1998年全区农村用电达到73474.1万千瓦小时,比1978年增长6.9倍。
1997年全区通电的行政村达到2542个,占全部行政村的98.1%。
1998年全区使用化肥实物总量达到74.5万吨,比1978年增长3.3倍;平均每亩化肥施用量为39公斤,比1978年增长2.3倍。
农用薄膜使用量1998年为449万吨,比1990年增长2倍。
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1998年达到42%。
农业发展20年成就农业是宁夏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之一。
改革开放20年来,宁夏党委、政府始终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领导全区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就辉煌。
1998年宁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按当年价格计算(下同)达到78.7亿元,比1978年的4.8亿元增加16.4倍;其中农业产值54亿元,比1978年的3.8亿元增加14.2倍;林业产值1.0亿元,比1978年的0.2亿元增加5倍;牧业产值22.2亿元,比1978年的0.9亿元增加24.7倍;渔产值15492万元,比1978年的21.6万元增加了717倍。
1998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56元,比1978年增长15倍。
引黄灌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灌区已有三分之二的村基本实现小康;南部山区贫困面大幅度下降,贫困面由71%下降为13.2%。
一、种植业粮食:实现了由调入省区至调出省区的历史性转变。
粮食总产连续跨上150万吨、200万吨、250万吨三个台阶,由1978年的117万吨,提高到1998年的294.6万吨,人均占有量556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全国第五位。
全区粮食自给自余,年调出量超过百万吨,结束了粮食靠调入,吃粮靠返销的历史。
油料:1998年油料产量达到8.6万吨,比1978年增长3.3倍,满足了本区城乡居民的生活需要。
蔬菜:1998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2.5万亩,比1978年扩大了2.6倍,总产量突破110万吨。
特别是以日光温室为主要形式的设施蔬菜栽培从无到有发展到了3万余亩,蔬菜种植品种由过去的十几个发展到了目前的50多个,基本形成了周年生产、花色品种丰富、淡旺季均衡上市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