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历史上册材料题汇编

八年级历史上册材料题汇编

1.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鸦片战争后,英国与清朝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

条约规定,中国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

除赔款外条约还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请回答:①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重大影响是什么?②比较以上两段材料,《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又丧失了哪些主权③谈一谈《辛丑条约》中的划定使馆界与今天的使馆区有什么区别?2.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反侵略史,也是一部追求近代化的历史。

所谓“近代化”主要是指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

步骤一:收集资料,感受中国近代化艰难探索路材料一(1)依据材料一的历史事件发展进程图,分别写出A、B、C、D四处相对应的历史事件的名称。

并举出B处相关历史事件的内容。

步骤二:整合知识,体验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成果(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请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方面各举一例有关中国在近代化探索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

步骤三:感悟历史,中国近代化探索多困惑材料二: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3)根据材料二,请指出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在近代化探索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3.某校八年级(2)班同学开展“近代中日战争”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探究活动。

【战争探源】材料一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为准备战争,日本间谍……重点调查中国军事战略要地,选择沿海登陆地点,制定军队运送方案,绘制军用地图……。

1894年7月,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材料二日本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巨额赔款使日本变成了暴发户。

日本将中国赔款的88%,约30500万日元用于扩充军备,……用58万日元发展钢铁工业。

……日本更加野心勃勃地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

材料三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早就制订了武力侵占中国东北的计划。

日军不断制造借口,向中国东北增兵,并把关东军司令部移到沈阳。

9月18日夜,日军在炸断柳条湖一小段铁路后,随即调兵向北大营发起攻击,攻占沈阳城。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归纳日本发动两次侵华战争的共同点。

【战争话史】(2)图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邓世昌和中国守军的行为体现了怎样的精神?【战争之殇】(3)《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观察图四,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日军侵华期间犯下的严重暴行。

【战争与启示】《读者》杂志评论说:“日本是中国的闹钟,时刻让中国惊醒。

”(4)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一直在为侵略战争翻案。

结合上述材料,反思近代两次中日战争,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材料 1896年,清末爱国诗人邱逢甲作《春愁》一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春愁邱逢甲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1)诗中“割台湾”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规定?该条约对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4.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材料二: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相继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

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材料三: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经过艰难抉择,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使中国逐步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请回答:(1) 材料一所述“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的依据是什么?(2) 依据材料一、二,“一道闪电划过”指什么?为什么“黑暗依旧”?(3) 材料二所述的“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分别指什么?(4)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道路中的两个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历史事件。

(5) 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的认识。

(至少写出两点)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距“1894年中日事件”120年后的2014年4月21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向靖国神社供奉祭品。

靖国神社是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的精神支柱,其中供奉着近代以来历次战争中战死的日军亡灵,包括二战时对中国和周边国家犯下滔天罪行的战犯。

材料二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从14、15世纪中国人已经发现并命名钓鱼岛以来,有9项证据证明钓鱼岛属于中国。

然而,近年来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制造事端,妄图将钓鱼岛据为己有,中日关系降至冰点,面临严峻考验。

材料三 2014年3月,中国外交部长王毅答记者问时说:“有人将现在的中日关系与一战前的英德关系相提并论,我想强调的是,2014不是1914,2014更不是1894。

”(1)材料一中的“1894年中日事件”指什么?结果如何?用一句话概括“1894年中日事件”对中国造成的重大影响。

(2)结合材料一、二,造成材料二中“中日关系降至冰点”的原因是什么?(3)靖国神社问题关乎中日关系冷暖,安倍参拜靖安神社的实质是A.祭拜二战中战死的日本军人 B.准备发动新的侵略战争C.否认、美化侵略历史 D.巩固与美国的盟友关系(4)材料三中王毅为什么说“2014更不是1894”?6.“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孙中山先生的夙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夙愿,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夙愿”。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材料二孙中山提出,“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材料三风景优美的井冈山上矗立着雄伟壮美的“井冈红旗”大型雕像,昭示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向胜利。

(1)材料一中为中国“自强”,李鸿章等人进行了怎样的实践探索?这种探索失败的标志是什么?(2)材料二中孙中山为进行“革命”起步于哪一团体的建立?“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1924年为培养军事政治人才创办了什么?(3)“井冈红旗”包含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是什么?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人实现民族独立梦想的标志是什么?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松花江上》歌词材料二: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横跨一座气势如虹的石桥,它就是卢沟桥 (1937)年7月7日,这里响起了抗击日本侵略的枪声,揭开了中华民族全国性抗战的序幕。

——改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材料三:中国人民经过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浴血奋战,并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配合,在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之后(总共伤亡三千五百多万人,直接财产损失达一千亿美元……),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摘自人教网(1)材料一表现了东北人民在1931年日本侵略者制造哪一事件后的悲痛与愤懑?(2)材料二中“揭开了中华民族全国性抗战的序幕”的是哪一事件?列举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战役(各一例)。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8.【中国工业化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在对外战争中,李鸿章对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开始有所认识,掀起了洋务运动。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材料二 1912年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合资创办了福新面粉厂。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面粉紧俏,荣氏兄弟获得厚利,把面粉厂扩大到了六家。

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却屡遭挫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李鸿章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各一例,并指出洋务运动的思想来源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福新面粉厂在一战期间获得厚利的原因和一战后屡遭挫折的原因。

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9,“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心腹之患愈棘。

”——李鸿章根据材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哪次战争的失败让李鸿章有了“海疆不防,则心腹之患愈棘”的认识?此后为加强海防,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采取了什么措施?最终结局如何?10.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

”——黄河清《“洋”族词的兴衰》材料二:革除“老爷”、“大人”等前清官场的称呼……。

男人剪了辫子,女人裹脚大大减少……。

——把历史《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上册)整理材料三:2005年的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⑴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社会发生变化的表现(不得照抄原文),并简要说明变化的原因。

⑵材料一、二的变化与材料三的变化有何相同之处?11.尊重历史才有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罗斯福曾就1941年12月7日日本对美国的“无端、卑鄙的进攻发表“国耻日”演说,之后奥巴马宣布12月7日为美国纪念日。

——摘编自《环球时报》材料二材料三2014年6月6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再次以战败国身份出席法国官方纪念会,共同缅怀70年前的那场登陆战。

——CCTV新闻频道《老兵齐聚诺曼底相逢一笑泯恩仇》材料四2013年12 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此处供奉着日本二战期间犯下战争罪的战犯灵位)引发中、朝、韩等国强烈谴责,美国对此也表示遗感。

——新华社(1)材料二中的“大屠杀”是一场反人道的暴行,这些“遇难者”的什么身份最能说明这一点?(2)对比以上材料,简述德日两国对待战争历史问题的态度有何不同?由此对两国分别产生什么影响?12.东西文明同时空。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以“1840年后的东西文明交流”为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

【洋为中用】“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的一切黑暗”—陈独秀(1)文中的“德先生”、“赛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论从史出】李大钊曾说,(东西文化)这两种精神活动的方向,必须是代谢的,不是固定的;是合体的,不是分立的,才能于进化有益。

(2)围绕“1840年后的东西文明交流”这一主题,请再举三例史实沦证李大钊的观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