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胎儿Holter监测及胎心率量化参数在产程中的应用重点
胎儿Holter监测及胎心率量化参数在产程中的应用重点
H二
少
2.可疑窘迫组与正常组比较:(1)一般情况及各产 程中FECG参数比较:可疑窘迫组与正常组孕妇年龄、 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Apgar评分、各产程时间 及总产程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O.05)。 见表3。可疑窘迫组潜伏期和总产程STV、第二产程和 总产程DC及AC均小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O.05)。见表4。(2)组内不同产程FECG 参数比较:正常组STV、DC、AC在第二产程均大于潜 伏期(q值分别为一1.000、一7.656和一6.573)和活跃 期(印值分别为一1.449、一7.407和5.909),可疑窘
法,它采用腹部胎儿心电(fetal electrocardiograph,FECG) 监测技术,可通过无绳监测而获得最多24 h的胎儿心率、母
枢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的定量参数,初步探讨 上述参数的特征及其与高危妊娠和胎儿窘迫的关系。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择2014年6月1日至201 5年8月1日
究通过FECG监测技术得到胎儿心率短变异(short—term
variation,STV)、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DC) 和加速力(acceleration capacity,AC)这3个反映胎儿中
过监测胎心率的变化评估胎儿的安危状况,是目前最常用的 胎儿监测方法。而胎儿Holter监测是一种新兴的胎儿监测方
\一,
’J一
图1
flfiJL Holter电极放置位崔
迫组STV、DC、AC在第二产程大于潜伏期(g值分别 为一0.915、一2.986和一1.9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
4.胎儿Holter数据分析:采用北京工业大学自主研 发的与胎儿Holter监测仪匹配的分析软件计算不同产程的
sTv、DC及AC,数据转换过程无数据丢失。(1)STV:
论 结
胎儿Holter监测可得到代表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的STV、DC、AC,其
与胎儿窘迫相关,但暂未发现与Fra bibliotek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及胎儿生长受限相关。
【关键词】
心率,胎儿;心电描记术,便携式;分娩,产道
电子胎心监测(electronic fetal monitoring,EFM)通
STV)、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DC)、加速力(acceleration capacity,AC)的特征及其与 高危因素及胎儿窘迫的关系: 方法2014年6月1日至201 5年8月1日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
北京妇产医院分娩且有产时完整胎儿Holter监测资料者共64例,按照是否合并高危因素(胎膜早破、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和胎儿生长受限)分为高危组(n=37)和低危组(n=27),按照
Monica AN24胎儿监测仪进行胎儿Holter监测。在孕妇腹
9.0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
布计量资料采用i±s进行描述,组间数据比较采用两独立 样本f检验;不同产程数据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 两比较采用SNK检验;数据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 分析。P<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每次心搏间的振幅差异,肉眼无法观测到,只有通过计 算机或胎儿心电图才可获得哺】。本研究每秒自动提取4个 RR间期数值,实时计算平均STV值.单位为ms。(2)
DC[9l=【x(0)+x(1)-X(一1)一x(一2)]×l/4,X为对
应周期的平均值。单位为ms。表示被监测者的心率调节中, 迷走神经对较快心动周期的调节能力,即减慢心率的能力。
部放置5个电极片用于信号捕捉(图1),走纸速度l 全产程持续监测至分娩。
cm/min。
蜃乏
高危组STV在第二产程大于潜伏期(坷=一1.288,P<0.05); 低危组和高危组DC、AC在第二产程均大于潜伏期和活跃 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o.05)。见表2。产程 中DC与AC绝对值呈显著正相关(r=0.985,P=0.000)。
20 172 10.547
O.000 0.000
注:a与组内第二产程数据比较,P<O.05;6组内潜伏期、活跃期、第二产程数据间比较,P<O.05;STV:短变异(short—term
variation):DC: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AC:加速力(acceleration capacity)
万方数据
‘696‘
史垡国亡堕堂盘查!!!!生!旦箜!!鲞筮!塑堡!堕!里!塑!堂丛!虫!!匹:!!!!:№!:!!:盟!:! 的能力,本研究中AC均使用其绝对值表示并进行分析比较。 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l
照《妇产科学》【61。可疑胎儿窘迫诊断标准吲:胎心率基 线<100次/min,基线变异≤5次/min,伴频繁晚期减速 或重度变异减速;或胎心监测异常伴有羊水Ⅲ度胎粪污染者。 重度变异减速指减速至<70次/min,持续>60 s【”。64例 孕妇按照是否合并高危因素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高危组 37例,包括胎膜早破14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6例,妊娠 期糖尿病12例,胎儿生长受限5例;按照是否可疑胎儿窘 迫分为可疑窘迫组(22例)和正常组(42例)。 3.胎儿Holter监测方法:使用胎儿/母体心率记录仪即
1.高危组与低危组比较:(1)一般情况及各产程中 FECG参数比较:64例中低位产钳术助产16例。高危组与 低危组孕妇年龄、分娩孕周、新生儿Apgar评分、各产程时间、 总产程时间及各产程STV、DC、A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 意义(尸值均>0.05)。见表l和2。(2)组内不同产程 FECG参数比较:低危组内各产程ST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值 P值
37 27
8.7±2.38 8.3
9.5±2.9
10.7±2.7
9.2±2.1
4.250
0,017
3:!三
!:!圭!:!
O.893 0.376
!!:!圭!:!
O 245 O.807 DC
!:!圭!::
0.644 0.522
!兰!!
!:!!!
0.540 O.592
高危组 低危组
37 27
2.3±0.73
新生儿生后1
min
潜伏期时间
(min)
373.0±228.8 399.3±272.9 —0.356 0.723
活跃期时间 (min)
148.1±139.7 144.9±127.4 O.083 O.934
第二产程时
19(min)
54.2135.9 43.6±26.1 1.205 O.234
P值
0.381 0.210 0.199 AC O.091
!!:竺
!:!竺
高危组 低危组
f佰 P佰
37 27
2.I±O.78 1.910.83 1.084 O.283
2.6±0.88 2.2±0.88 1.642 0.107
3 6±1.2 3.2±1.3 1.175 0.246
2.4±1.0 2.04-0.7 1.788 0.080
表3
组刑 可疑窘迫组 正常组 t值 P值 ”。姒
22 42
正常组与可疑窘迫组一般情况及产程时间比较(x±S) 新生儿出生 体重(g)
3 490.9±93.0 3 499 6±71.0 一O.073 0.942
…,
年龄
(岁)
29.7±2.0 29.7±2.7 一0.014 0,989
分娩孕周
(周)
39.610.8 39.3±1_3 0 988 0 394
是否可疑胎儿窘迫分为町疑窘迫组(n=22)和正常组(n=42)。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方差分析
比较组问及组内不同产程时期STV、DC、AC值的差异。
结果
(1)高危组和低危组及组内不同
产程问比较:潜伏期、活跃期和第二产程低危组STV分别为(8.3±3.2)、(8.8±2.9)和(10.5±
3.3)ms,与高危组[分别为(8.7±2.3)、(9.5±2.9)和(10.7±2.7)m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 均>O.05);低危组DC分别为(2.1±O.8)、(2.3±0.8)和(3.3±1.2)ms,与高危组『分别为 (2.3±0.7)、(2.6±0.7)和(3.8±1.3)ms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O.05);低危组 AC分别为(1.9±0.8)、(2.2±0.8)和(3.2±1.3)ms,与高危组『分别为(2.1±0.7)、(2.6±o.8) 和(3.6±1.2)ms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低危组内各产程STV差异无统计学
!璺堡围亡匿堂苤查!!!!生!旦笙!!鲞箜!塑业i!!旦塑!型丛型,!!匹:!!!!!塑1.!!:丛!:!
・695・
・胎儿医学专栏・
胎儿Holter监测及胎心率量化参数在产程中的应用
田宁 陈奕
范玲
闫亭亭
张松
【摘要】
目的
探讨产时胎儿Holter监测参数,包括胎儿心率短变异(short—term
variation,
所有参与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作者单位:10002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产科(田 宁、陈奕、范玲);100124北京工业大学生物电子学及医学应用 研究室(闫亭亭、张松) 通信作者:范玲,Email:fanlin98027@sina.cn
2.诊断标准及分组:高危因素包括胎膜早破、妊娠期 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胎儿生长受限,诊断标准参
意义,高危组STV在第二产程大于潜伏期(口=一1.288,P<0.05);低危组和高危组DC、AC在
第二产程均大于潜伏期和活跃期(P值均<o.05)。产程中DC与AC绝对值呈显著正相关(r=0.985, P=0.000):(2)可疑窘迫组与正常组及组内不同产程问比较:正常组STV、DC、AC在第二产程分 别为(11.1±2.4)、(3.9±1.2)和(3.7±1.2)ms,大于潜伏期『分别为(9.2±2.8)、(2.3±0.7) 和(2.1±0.7)ms](q值分别为一1.000、一7.656和一6.573)和活跃期[分别为(9.6-t-2.6)、(2.5±0.7) 和(2.4±o.8)msl(q值分别为一1.449、一7.407和5.909),可疑窘迫组STV、DC、AC在第二 产程均大于潜伏期『分别为(9.7±3.7)与(7.4±2.3)、(3.0±1.3)与(2.0±O.7)、(2.9±1.2)与(1.8± O.7)ms,q值分别为一0.91 5、一2.986和一1.93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