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病虫害防治
18
防治方法
1.苗期防治 参照炭疽病的防治。2.铃期 防治 可用50%福美双500倍液,或70%代森 锰锌800倍液均匀喷雾。 2.用20%苗立康(甲基立枯磷)300倍 液均匀喷雾
19
五、棉 枯 萎 病
棉枯萎病也叫萎蔫病、乌心瘟,是为害棉花的主 要病害,是我国植物检疫对象。枯萎病为害棉苗, 特别是定苗以后,大量棉苗发病,萎蔫枯死,导 致缺株减产,纤维品质降低,不少地区枯黄萎病 同株混生,产量损失更大。病原菌为尖镰孢菌萎 蔫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 (Atk.)Snyderet Hansen],寄主范围很窄.只为 害棉花、甘薯、条菜和秋葵。但带菌寄主植物有 大麦、大豆、黄瓜、辣椒、番茄、烟草等,其中 以大麦带菌率最高。
20
症状/ 症状/形态特征
棉花感染枯萎后,由于生育期及气候条件的不同,常表 现出不同的症状类型:1.黄色网纹型 病苗从叶缘或叶尖 开始,叶脉褪绿变成黄白色,而叶肉仍保持绿色,呈现 黄色网纹状斑块,可扩大到整个叶片,最后干枯脱落, 棉苗死亡;2.紫红型 病苗子叶或真叶部分或全部变成紫 红型,叶脉多呈现紫红色,随着病情发展,叶片枯萎脱 落,棉苗死亡;3.黄化型 病苗从子叶或真叶边缘开始局 部或全部变黄,最后叶片萎蔫,干枯脱落;4.青枯型 叶片突然失水、变软下垂,叶色稍显深绿,最后病株青 枯干死,但叶片不脱落;5.矮缩型 棉株现蕾前后,顶部 叶片可能发生皱缩、畸形,叶片暗绿变厚,棉株节间缩 短,病株比健株明显变矮,但不枯死;6.萎蔫型 株型无 明显变化,但叶片迅速失水,萎蔫下垂,有的叶片逐渐 脱落,形成光杆。不论是哪种症状类型的病株,剖开其 根、茎或叶柄后,木质部导管变褐色是其共同特征。
化学防治
一、可用中国农科院原子能研究所研制的棉花专用土壤 一、可用中国农科院原子能研究所研制的棉花专用土壤 消毒肥,每亩5 消毒肥,每亩5公斤,拌三元复合肥施入作底肥; 二、可用3%多氧清水剂600~800倍液于棉花苗期喷施; 二、可用3%多氧清水剂600~800倍液于棉花苗期喷施; 三、可用 20%苗立康(甲基立枯磷)200倍液或 三、可用用20%苗立康(甲基立枯磷)200倍液或 恶霉灵30%水剂1000~1500倍液灌根或喷施; 恶霉灵30%水剂1000~1500倍液灌根或喷施; 四、可用2 5%适乐时种衣剂10毫升兑水10公斤于棉花 四、可用2.5%适乐时种衣剂10毫升兑水10公斤于棉花 苗期喷施; 五、可用病易克20%乳剂1000~1250倍液于苗期、蕾期 五、可用病易克20%乳剂1000~1250倍液于苗期、蕾期 两次喷施; 六、可用“靠山多霸”多功能生物制剂500倍液于苗期 六、可用“靠山多霸”多功能生物制剂500倍液于苗期 灌根2 灌根2次; 七、可用黄腐酸盐、立枯净等药剂500倍液灌根。 七、可用黄腐酸盐、立枯净等药剂500倍液灌根。
21
[图1] 棉枯萎 图 病病叶(黄色 网纹型)
[图2] 棉枯萎病病 图 株(紫红型) [图 图 3] 棉枯 萎病病 株(黄 化型)
[图4] 棉枯萎病病株(青枯型) 图
22
[图 图 6] 棉枯 萎病 病株 (萎 蔫型) [图 图 7] 棉 枯 萎 病 和 棉 黄 萎 病 混 生 型 病 株
[图5] 棉枯萎病病株 图 (左:矮缩型病株 右: 健株)
10
三、棉 茎 枯 病
分布与为害:全国各棉区均有分布,是一种突发性真菌 病害,由棉壳二孢菌引起,棉花从苗期到结铃期均能受害, 前期为害子叶、真叶、茎和生长点,造成烂种、叶斑、茎 枯、断头落叶以至全株枯死,后期侵染苞叶和青铃,引起 落叶和僵瓣。 症状/形态特征:子叶和真叶发病初为黄褐色小圆斑,边 缘紫红色,后扩大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斑,表面散 生许多小黑点(病原菌)。茎部及叶柄受害,初为红褐色 小点,后扩展成暗褐色梭形溃疡斑,中央凹陷,周围紫红。 病情严重时,病部破碎脱落,茎枝枯死。
棉红腐病也叫烂根病,全国各棉区都有发 生。黄河流域棉区苗期红腐病发病率一般 在20~50%,最高可达80%以上;北方棉 区苗期发病重,南方棉区铃期发病重。该 病由镰刀菌属的若干个种引起,以串珠镰 刀菌(Fusarinum moniliforme Sheldon)为 主,其次为半裸镰刀菌和禾谷镰刀菌等。 除侵染棉花外还侵染小麦、玉米、黄瓜和 马钧薯等
4
病原
Rhizoctomia solani Kühn AG-4称立估枯丝核菌AG4菌丝融合群,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报道AG-5、 AG-1-IA等少数融合君也可侵染、致病,但不引 起死苗。AG-4寄主广泛且致病力很强,除侵染棉 花外,还侵染水稻、小麦、玉米、花生、芝麻等。 试验将棉花立枯病菌、小麦纹枯病菌分别接种于 小麦和棉苗上,并不相互侵染,所以,其它寄主 上的AG-4与棉苗的关系还需进一步明确。该菌有 性态为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称瓜 亡革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11
茎枯病症状
棉茎枯 病病原菌 分生孢子器 和分生孢子 棉 茎 枯 病 子 叶 症 状
茎枯病茎叶症状
棉 茎 病 茎 杆 症 状
12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孢子器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 这是初侵染的主要菌源、棉籽带菌是远距离传播 的重要途径。病害流行与气候条件、蚜虫量、前 茬及栽培管理等条件有关。若相对湿度在90%以 上的阴雨天气持续5天以上,日平均气温20~25℃, 该病可能大流行。大风暴雨造成枝叶损伤,利于 病菌侵染和传播。棉蚜为害严重的棉田,蚜虫造 成的伤口也多,茎枯病也较重。连作棉田、苗期 长势瘦弱的棉田发病重。
13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合理轮作,合理密植,改善通 风透光条件。 2.药剂防治 拌种:棉籽硫酸脱绒后,拌上 呋喃丹与多菌灵配比为1:0.5的种衣剂, 既防病又可兼治蚜虫。(2)喷雾:苗期或 成株期发病,可用20%苗立康(甲基立 枯磷)3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 倍液喷雾防治。
14
四、 棉 红 腐 病
8
发病条件
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原因。若苗 期低温多雨、铃期高温多雨,炭疽病就容 易流行。整地质量差、播种过早或过深、 栽培管理粗放、田间通风透光差或连作多 年等,都能加重炭疽病的发生。
9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合理轮作,精细整地,提高播 种质量。 2药剂防治 苗期发病可用20%苗立康(甲 基立枯磷) 、20%稻脚青800倍液,或50 %多菌灵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 倍液均匀喷雾;若将喷雾器喷头中的旋水 片取出,对准根茎部喷浇,效果也很好。 蕾铃期发病,用50%多菌灵800倍液,或70 %代森锌800倍液均匀喷雾。
3
一、棉苗立枯病
症状 俗称棉花黑根病、烂根、腰折病。主要为害棉苗。侵染幼茎茎基 部初现纵褐条纹条件适宜时迅速扩展绕茎一周,缢缩变细,出现茎基 腐或根腐。棉苗失水较快,一般不倒伏。死苗易从土中拔出,其基部 或根系上可见稀疏的丝状物及粘附在其上的小土粒。侵染种子引起烂 种或烂芽,病种子多呈褐色软腐状,挤压时流出共黄褐色粘液。侵染 子叶及幼嫩真叶形成不规则褐色坏死斑,后干枯穿孔。湿度大时病部 可见稀疏白色菌丝体,并有褐色的小菌核粘附其上。
15
症状/ 症状/形态特征
幼芽生病后变成红褐色,可烂在土中。出土的幼 苗根部生病后,根尖先由黄变褐色腐烂,以后蔓 延到全根,还可发展到幼茎地面部分,重病苗枯 死。病斑不凹陷,土面以下受害的嫩茎和幼根变 粗是该病的重要特征。子叶发病后,多在边缘生 灰红色病斑,病斑常破裂,潮湿时产生红粉,即 病菌抱子。铃上病斑形状不规则,外有红粉,再 后常粘在一起成为粉红色块状物,重病铃不开裂 成为僵瓣。
24
防治方法
棉花一旦发生枯萎病就难以防治和消灭。因此,首先要严禁病 害传入,对病区应进行综合治理。应采取“保护无病区,消灭零 星病区,控制轻病区,改造重病区”的防治策略。1.保护无病 区 我国棉区有2/3左右为无病区,保护无病区十分关键。(1) 植物检疫: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病区棉种严禁外调,禁止由 病区调入带菌棉种、棉籽饼和棉籽壳,坚决保护无病区。(2) 建立无病留种田和保种基地,生产无病棉种。(3)种子消毒处 理:对外调的棉种或有怀疑的棉种,都应用硫酸脱绒和药剂消毒 处理。①硫酸脱绒:将1公斤粗硫酸加热到110~120℃,倒入装 有10公斤棉籽的陶瓷缸或瓦盆内,边倒边搅约10分钟,至棉籽外 的短绒脱净,变黑发亮,随即将棉籽移人清水中冲洗到水色不显 黄,水味不显酸,再将棉籽晾干播种。②402药液温汤浸种:缸 内装65℃左右的热水100公斤,再加入50毫升80%的402抗菌剂, 搅匀,倒入硫酸脱绒的棉种40公斤,药液温度在55~60℃之间, 浸闷0.5小时后捞出,可直接播种或晾干后备用。③多菌灵浸种: 用含有效成分0.3~0.4%的多菌灵药液,在常温下浸棉籽12~ 14小时,也能消灭种子内外的病菌。 25
16
棉红腐病病症
棉 红 腐 病 病 苗
棉红腐病菌 的大型分生 孢子和小型 分生孢子
棉红腐病 病铃
17
发病规律
病菌可在种子内外、土壤中的烂铃及枯枝 枯叶等病残体上越冬,引起侵染。低温潮 湿、雨日多、日照少的条件下发病严重。 秋季多雨时,病菌借风雨、昆虫等传播到 铃上引起烂铃。病菌在铃上为弱寄生,需 借其他病害和虫害伤口引起侵染。盐碱地、 低洼地、连作棉田以及播种过早的棉田发 病较重。
5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进行大面积合理轮作。 (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及 5406菌肥。精细整地,提高播种质量。(3)提倡采 用脱绒包衣棉种,可提早出苗3-4天,减少发病。 (4) 。适期早播,春棉花应在5cm深处土温稳定在 14℃时播种,播深4-5cm。 (5) 加强苗期管理,适 当早间苗,适时早中耕,注意降低土壤湿度,提 高地温,培育壮苗,雨后注意排水,防止湿气滞 留。 (6)出苗后病害始发期,用20%苗立康(甲基 立枯磷)或20%稻脚青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灌根, 或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棉苗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