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设施规模农业的思考朱云燕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载体,不仅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转变中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近年来,江苏省新沂市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市场化的手段、产业化的思维,强势推进设施农业上规模、上水平。
设施农业已发展成为农业生产中极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10年1—6月份,新沂市农民人均来自设施农业的收入达到360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8%以上,设施农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第一产业。
一、科学规划,理清发展思路。
设施农业有规模才会有市场,有市场才能有效益,必须高起点规划,大手笔运作。
新沂地处南北过渡区域,属于暖温带湿润性气候区,沂河、沭河、京杭大运河等流域性河道穿境而过,灌溉水源充足,水质洁净,不仅是江苏发展设施农业最理想的区域,在全国也是不可多得的地方。
新沂市委、市政府依据《徐州市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按照“面向大市场、建设大基地、形成大产业”的思路,把设施农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制定了全市设施农业发展规划。
在设施瓜菜产业发展上,力争5年内新增10万亩,总量达到22万亩,其中新增高、中档设施瓜菜5万亩。
在花木产业发展上,力争用三年时间,建成10万亩花木基地,形成新沂东部花木产业带。
在畜禽养殖上,规模养殖比重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至2010年全市生猪、肉禽、蛋禽、奶牛的规模比重分别达到60%、90%、95%和80%。
在水产业发展上,力争用三年时间,新增特种水产网箱养殖50万平方米、休闲观光旅游渔业1万亩,强势打造15万亩设施渔业基地和苏北40万亩水产大市。
为了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标准生产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新沂市进一步整合农业资源开发、水利、扶贫等项目,编制了涉农项目促进设施农业发展规划,确保了项目围绕产业走,资金跟着项目走。
设施农业发展涉及的重点镇也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科学编制了镇域主导产业的发展规划,确定了发展重点和经营模式,推进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示范引导,凝聚发展合力。
设施农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效益高的特点,千百年来习惯传统种植、养殖的农民,一时间很难接受这个新生事物。
新沂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干部群众到发展设施农业较早、技术过硬、收入较高的山东寿光等地参观学习,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草桥、新安、瓦窑、港头、马陵山等镇也多次组织村组干部和能人大户外出参观学习,通过培训示范、算帐对比等多种形式,用实实在在效益吸引农民发展设施农业。
各镇通过召开动员会议、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市委、市政府以及镇、村设施农业的发展规划、扶持措施等,增强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的信心和决心。
市新农村建设服务团、科技服务百人团深入镇村,进行现场讲解指导、示范操作,让广大干群全面了解每个产业的发展规划、具体措施、相关政策以及品种、技术和市场信息等内容,营造出浓厚的发展设施农业的舆论氛围,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参与、支持设施农业的发展。
三、强力扶持,夯实发展基础。
设施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产业。
规划提出的建设内容和目标任务仅仅是纲领性、方向性和原则性的,需要以创新的思维和方式,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扶持政策,建立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设施农业发展新机制,把各种社会力量引导到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上来。
一是整合财政支农打包资金。
加大国家、省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采取先建后补、多建多补、快建快补等办法,重点向花木、中高档设施瓜菜、规模畜禽和水产养殖等产业倾斜。
在花木产业发展上,对连片发展2000亩以上的花木种植基地,按照每亩不低于1000元的标准补助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发展。
今年以来,全市新增花木1.2万亩,种植规模已达7.8万亩。
在中高档瓜菜产业发展上,对于连片发展第五代寿光式日光能温室大棚20个以上、中档设施大棚1000亩、移动式大棚1000亩以上的,每棚分别享受5000元、2000元和1000元的财政支农整合资金扶持政策。
全市设施栽培面积达到29.8万亩,其中常年占地14万亩,寿光第五代温室2000栋、固定式大棚6000多个、移动式大棚5万个,高中档设施瓜菜总面积达到8万多亩。
同时,市财政还安排支农打包资金200万元、140万元和177万元分别用于新安镇官庄奶牛养殖小区、窑湾镇5000亩高效渔业生态示范基地和唐店镇设施草莓示范区水源工程等设施农业项目建设。
2010年又安排中央财政支农打包资金6000多万元、省级财政支农打包资金3690万元,重点用于设施农业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培育,加速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各类发展要素向重点区域、重点基地集聚,推动全市设施农业快速发展。
二是整合农业发展项目资金。
对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新农村建设、沼气能源、农村道路、农业产业化及农田水利等农业发展项目资金进行适当整合,集中财力加大对瓜菜、畜禽、水产等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的扶持力度,解决水源不足、道路不畅和电力不配套等问题,使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三是协调金融贷款支持。
加快信用镇、信用村(户)创建步伐,努力降低贷款风险,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设施农业发展。
近年来,各级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累计向2.55万农民投放设施农业贷款4.5亿元。
各镇也紧密结合各自的实际,确立培育的重点产业,制定出相应的扶持政策,在产业发展规划、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土地流转等方面搞好服务,引导农民发展设施农业。
四、依托科技,提升发展水平。
设施农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先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事关效益高低、产业成败。
在充分依靠各级农技推广和自身的科技力量的同时,主动加强与科研单位协作,寻求科技的强有力支撑,建立科研开发、技术推广应用和带动农户发展的模式。
一是健全良种繁育体系。
良种是设施农业优质高效的根本。
高流镇从河海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引进了全光照育苗微喷、高档花卉工厂化育苗等技术,建设了150亩科技示范园,成功培育出中华红叶杨、金冠柏、火焰海棠、金森女贞等200多个国内外名优花木品种。
瓦窑镇利用中国农科院瓜菜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联合台湾农友公司投资2500万元兴建了田友瓜菜育苗工厂,大力引进名优品种,示范、推广新技术,成为助推设施瓜菜产业提档增效的“孵化器”。
双塘镇天河种猪场先后引进30头英国父母代PIC种猪、50头祖代PIC种猪,成为全市最大的优质生猪种苗企业。
目前,全市已形成了“科研单位—科技示范园—种植、养殖大户—农户”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为推动全市设施农业提档增效打牢了种源基础。
二是创新技术服务方式。
设施农业发展的技术性强,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减少风险,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非常关键。
寿光第五代温室大棚由于效益高、成本回收快已逐渐被农民群众认可。
市农林局会同有关镇村通过竞标等多种方式,选择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的山东寿光施工队和技术员来新沂指导帮助寿光第五代温室大棚的建设和管理。
三是坚持培训与推广并重。
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抓手,举办瓜菜、花木种植以及畜禽、水产养殖等各类技术培训班420期,受训农民12.8万人次。
各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还专门成立了农技人员和党员科技示范户组成的技术服务队,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直接挂钩到重点村、规模种植户和养殖户,让技术人员到生产一线发现和解决技术难题。
四是优化设施模式。
在设施瓜菜发展模式上,大力推广寿光第五代日光能温室、钢架大棚和移动式保温大中棚等4种设施瓜菜模式,力求因地制宜,设施结构合理,温室、光、水、气等环境进一步优化。
在设施栽培模式上,大力推广黄瓜—苦瓜(丝瓜)轮作套种和“芹菜—甜瓜—芹菜”、“大葱—黄瓜—甘蓝”、“稻—菜”等20多种瓜菜种植模式,传统落后的种植方式逐渐被现代科学高效的方式所替代。
五、瞄准市场,加快产业化进程。
产业化经营是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它不仅可以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更重要的是它能通过规模扩张带来规模效益,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着力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带动性强、关联度大、附加值高的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的系列开发,重复增值,形成依托设施产业办企业,以企业发展反哺设施农业的新格局,努力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延伸设施产业链条,有效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目前,正康食品、远大畜禽、卫岗乳品、大唐食品、嘉禾鸭业、猛达水产等一批加工、储藏、运销龙头企业正在崛起,“定单种植”、“合同养殖”等市场化生产方式在全市得到逐步推广。
全市现拥有省级龙头企业2家,徐州市级龙头企业9家,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273家,初步形成了蔬菜、畜禽、水产、乳品等6大设施农业产业链。
二是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
充分发挥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的优势,大力发展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全的现代化专业批发市场。
在苏鲁交界处投资2亿元,新建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北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在新沭边界引进苏州客商投资8000万元,新建花木交易市场;在逐步规范的基础上,做到做强窑湾水产批发交易市场。
农产品连锁经营、配送专卖、网上销售等现代营销业态和流通方式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上海、北京、南京等大中城市为窗口,以大型批发市场、超市为龙头,市镇农贸市场为核心,田头市场为补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三是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
在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规范化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自2005年以来,全市每年安排1000万元省级财政支农打包资金,扶持市农产品营销协会、黄墩家禽营销协会等19个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建设。
全市涌现了以市骆马湖水产品合作社、瓦窑镇四季青农特品营销合作社、时集镇焦鲁禽业合作社、黄墩村家禽营销协会、高流镇花木营销协会为重点的“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2家,各类农民专业协会、合作社已达310家,农民经纪人8600余人,成为推动设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力量。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新沂市委常委、组织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