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文艺节目类型分析 (复习版)
文艺节目类型分析 (复习版)
• 语言节目(曲艺类节目) 在春晚舞台上,可以和歌舞类节目分 庭抗礼。虽然总量上少于歌舞类节目, 但其单个节目时长经常高于歌舞类节 目,所以,在时间总量上来看,它和 歌舞类节目不相上下。
• 小品的诞生是春节晚会的贡献之一 随着相声的落寞,由戏剧小品衍生而来,成 为相声的一种,不再是实验性的戏剧表演, 约定俗成为喜剧风格。
第三章
春节联欢晚会
中国传媒大学文艺系
教授
关 玲
春节联晚会的形态
• • • • •
节目构成 节目数量 节目比例 表演者 表演方式
• • • •
结构方式 话语方式 表演场地 舞美色彩灯光
节目构成
• 综合艺术: 音乐、歌舞、小品、戏曲、杂技等多 种文艺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节目数量
• 4个半小时的时间长度
第三区段:1991年到1997年 • 在相对平稳中彰显华丽,春晚的仪式感逐渐 显现。 • 与前面两段主持人遴选相比,这一时期的主 持人基本上都是中央电视台各栏目主持人中 产生,携各自所在栏目影响和主持特色,拥 有不同的收视群体,又与晚会融为一体。
第四区段:1998年至今 在节目构成曲线图中,主持人数据 曲线呈上升趋势,主持人除了起承转 合功能以外,突出“人物化”和“情节 化”。
表演者
• 知名度最高的演员 • 最高级别的专业演员
表演方式
• 你演我看
话语方式
• 政府对国民说 • 精英对大众说 • 百姓对国家说
表演场地
• 三次变化 • 演播室
舞美色彩灯光
• 由简单到华丽 • 由舞台到电视 • 由物质到数字
结构方式
• 珍珠项链的结构方式 • 板块式结构方式 • 平行并进式结构方式
——张凤铸主编《中国电视文艺学》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第480—493页
一、珍珠项链式的结构 • 利用主持人的串连组织,让主持人成为穿针 引线的编织巧手 • 在历年春节联欢晚会中常用到的一个外设线 索就是制造悬念 。 1983、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 • 以时间为外在的线索 • 以竞赛形式为线索。 1990年春节联欢晚会 • 设计某个情节作为外在的线索。 2000年春节 联欢晚会
第二区段: 1986年到1990年 节目串联的形式 • 演出区域的变动 • 用观众反应镜头作为节目连接的过渡 • 上一个节目结束时唤应下一个节目 在这一时期,央视开始启用自己的主持 人主持春晚,经过这一时期的磨合和观众 的接受,还逐渐形成不同的主持人的定位。 主持在形式和长度上进行大幅度调整和改革, 节目之间的连接摆脱单纯依靠主持连接的 方式,主持量大幅下减 。同时,编导者注 意拓展演出空间,节目之间的串联也变得 丰富多彩。
四、复合结构 由于春节晚会结构庞大,不可能以一种 形态贯穿全篇,这就决定了春节晚会是 一个多结构并存的节目。在敲定了整体 节目的架构之后,每一个具体的节目可 以灵活采用各种方式进行结构,不拘一 格。
春节联欢晚会的节奏
所谓节奏,指的是构成晚会的各因素 相互协调共同展开的律动以及这种律动 在创作者、欣赏者心理上产生的同构, 前者即人们所说的“外部节奏”,后者则 是“内部节奏”。
二、板块式结构 所谓板块式结构,就是一组节目围绕 一个主题或线索形成相对独立的小篇章 板块,几个小板块相连组合成一个完整 的整体。 以1998年春节联欢晚会为例
三、平行并进式结构 所借鉴类似电影艺 术中平行蒙太奇的手法,通过精心设计, 使观众同时看到不同地点的演出。 这种形式可以贯穿晚会整体,也可以在 单个节目中实现异地联动。 (以1996年春晚为例)
春节联欢晚会的主持人
第一区段(1983年到1985年):初创期 第二区段(1986年到1990年):探索期 第三区段(1991年到1997年):成熟稳定期 第四区段(1998年到2009年):探索和创新
第一区段: 1983年到1985年 主持人多为电影演员,身兼数职,在整台晚 会中比重较大。片例:1984年春晚【牛得草 演唱河南豫剧《迎春曲》】 一段
(由于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庞杂、时间延续又长,
要注意在结构上兼收并蓄各种结构方式的优点。)
春节联欢晚会的结构:
综艺节目的结构类型常见的有:珍珠项链结构、 段落组合结构、编年史结构、组合回旋结构、 多元综合结构、散点形式结构、平行并进结构、 篇章板块结构。春节联欢晚会由于主题以欢乐、 祥和、团结为主旋律,相对与其他晚会如国庆 晚会、行业晚会的意义确指与定位明晰维度不 同,因此更多地以更以“珍珠项链结构”,但是, 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春节联欢晚会中其他形式的 结构方式得到运用,即使是珍珠项链式的串连 方式,在春节联欢晚会中也有不同形式的变化。
• 35-40个节目
节目数量比例
曲艺 16%
戏曲 5%
其他 8%
歌舞 37%
主持 34%
时间构成比例
戏曲 7%
其他 6%
歌舞 40%
曲艺 38%
主持 9%
• 歌舞类节目 • 歌舞类节目之歌曲 晚会歌曲的来源:原创、征集、已流行歌曲 晚会歌曲的表演形式:独唱、联唱、音乐剧等 • 歌舞类节目之舞蹈 其强烈的表情达意的独特语言方式促使其与歌 曲联姻,并成为歌曲的附庸 近年来,随着光电等先进技术设备应用于电视, 舞蹈的分量加重,逐渐独立产生精品,但歌伴 舞的形式仍不可或缺 艺术性的实现 盛典氛围营造 规模感
春节联欢晚会的外节奏构成因素 • 晚会节目的编排章法 • 画面的内在和谐的运动 • 各种艺术手法的有机配合组合
春节联欢晚会节奏控制与安排手法 • 快慢结合,根据不同节目的节奏特点 有机组合,巧妙穿插,形成节奏的起 伏。 • 动静结合,根据节目空间运动的节奏 特点,用动静的对比形成晚会节奏变 化。以87年春晚为例 • 虚实结合,将内容相对具体实在的节 目,与内容相对空灵抒情的节目进行 组接,在观众心理上造成接受期待的 变化,形成节奏的变化。
春节联欢晚会的特性
• • • • • • 民族性 参与性 互动性 庆典 性 时代性 文化性
• 政治性 • 时尚性
春节联欢晚会的文化意义
• • • • 官方文化 精英文化、审美文化 大众文化 民间文化
• 传统文化 • 流行文化 • 中国文化 • 外来文化
春节联欢晚会的创新
• 模式的建立
• 模式的突破
春节联欢晚会的时空:
• 春节联欢晚会在时空上的特点在于它 总体上取消了时空的假定性,即时直 接的传播使传受双方共同处于一种特 定而非假定的时空延续中。这种共时 经历中的特殊点,因为春节联欢晚会 的特殊性而被仪式化强调与放大 。零 点钟声的仪式感(尤以1997年“北京 时间”为盛)
春节联欢晚会空间开拓的主要形式 • 演播室空间的有效划分与调度(92年歌曲《乡愁》) • 中心表演区的空间立体化 春晚效果图 • 利用大屏幕延伸扩展空间 大屏幕播放的节目本身特有时空的展现,丰富延伸了晚 会的时空,通过大屏幕播放节目,使相对具体和是在的 晚会时空强制转到相对艺术化虚拟化的时空。(2000年 小品《品茶》) 通过大屏幕展示晚会本身内容,使同一画面中由于大屏 幕的存在而获得更多的空间展示可能。 大屏幕画面时空和晚会时空的叠加与复合。 (99年 《新时髦话》) • 多地直播对传实现空间的丰富化,打破电视晚会的封闭 性。(96年春晚主框架)
• 戏曲类节目 戏曲类节目这一传统节目样式,在春 节这一特殊时刻的不可缺少。 春晚中戏曲类节目的种类: 一、名家名段 二、多方融合型 三、小品创作型 • 图像中国传统和中国元素 • 中国符号
• 杂技节目: • 趣味性 • 奇观效果、技巧 • 悬念
• 其他节目 一、非文艺类节目及其集锦与改造(气功、 游戏、体育表演、片头 ) 二、对非舞台文艺节目的改造与利用 三、人们常说的“动情节目”和“纪实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