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也具有情感
公文是一种应用性的文体,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其实质就是一种工具或手段。
它主要不是用来谈感情、讲道理的,而是主张文以尚用,具有法定性、时效性、规范性、权威性等特点。
因此,人们往往会注意到公文语言的平实朴素、格式的规范严格、思路的严谨清晰,而忽视了公文的情感表达。
很多人认为,公文应该远离感性,不需体现情感的表达。
其实不然,公文绝不是无情感化的事物,它也包含着或强烈或诚恳或含蓄的情感。
一、古今公文的情感表达
公文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古代社会就已出现。
我们知道,古代是人治的社会,天子高高在上,天下子民必须要有臣服于君主的意识,那么公文写作者当然会在公文中把这种意识渗透到文中。
并且在人治的社会里,虽然有法律,但很多时候还是个人的决策起着重大的作用,所以在公文表达时,作者便不得不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甚至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比如说战国时李斯便写过《谏逐客书》来劝谏秦王政取消逐客令,文章情文并茂,音调铿锵,既排比铺张有修饰整齐,而且表达得真切强烈。
再如李密的《陈情表》就是陈述自己为了奉养年老多病的祖母,而不能应诏为官的公文。
文章写了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凄惨,表达了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心理,渗透着古代传统的道德观念。
这些都证明了古代公文其实具有着丰富的情感表达,同时也说明了古代公文的文学气息比较浓厚,和普通的文章没有严格的界限。
随着历史的发展,公文也越来越规范化,语言的表达较之以前更加平实朴素了,但公文的情感还是流淌在字里行间之中。
例如,1979年3月16日发布的《中共中央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嘉奖令》这篇公文就具有比较明显的感情倾向。
这篇公文是对中越边境前线边防部队全体指战员、民兵和参加支前的同志英勇抗战的嘉奖,文中写到“希望你们戒骄戒躁,谦虚谨慎,认真总结经验,表彰英雄模范和有功人员,继续提高警惕,加强战备,随时准备歼灭敢于入侵之敌,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这句话是号召性的语言,当然地,感情就较为强烈、激动。
二、现代公文情感表达的技巧
上面说到,古代公文和文学性文体没有严格性的区分,在语言应用上有时候是较为华丽的,因此在情感表达上也可以尽量做到以情制胜,这也是古今公文的区别之一。
在现代,公文的更加严谨性对情感的表达提出了更好的要求。
(一)公文的表达应该体现集体的意志。
发布公文的单位就是一个集体,因此起草公文的人要考虑到集体的情感,代表集体的利益,而不应该包含个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狭隘的情感。
(二)要寄情于理、融情于事。
公文的主要功能是处理公共事务,表达明确的观点和意见。
在行文时,公文的情感就应该融进所叙述的事件中去,决不能单纯直接地抒发感情。
这样才能观点鲜明、条理清晰,避免了繁缛的文字出现。
(三)写公文时应该选用合适的表达方法。
因为公文感情具有内敛性,所以在表达时应该用适当的语调、措辞,切忌夸张、想象、虚构等手法的出现。
(四)要注意行文关系。
公文一般分为下行文、平行文、上行文。
通知、函等公文的收发之间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只涉及单纯的公务,表达时就不应抒发强烈的情感;而上行文一般是传送给上司、上级机关的,在表达时应该严谨谦逊、态度诚恳,如请示、报告等;而下行文是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行文,在表达时就应该态度坚定,不可摇摆不定,如命令、通报等。
三、情感表达对公文的影响
公文情感对公文的表达有着重大的影响,适当地表达情感不仅能够时公共关系更加融洽,而且更有利于公文的贯彻执行。
而滥用情感则会事与愿违,不利于实现公文的主要目的。
总之,公文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文体,要求严格、应用性强,但切不可认为公文是无情感化的事物。
如果在精确表达的前提下,融入适当的情感,那么整篇公文就会锦上添花,受到很好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