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最新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最新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状貌》1.中国传统文化:即1840 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

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2.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尊祖敬宗的前提下,区分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员权利和义务的法则。

其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

3.文化的主要功能:(1)传承功能(文化忠实的记录人类的活动历程)(2)教化功能(文化通过提高认知能力,达到教化的目的)(3)凝聚功能(文化可使一个社会群体中的人们在同一文化类型或模式中收到教化,并产生相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从而紧紧团结在一起,并产生巨大的认同抗异力量)(4)调适功能(文化对生存环境不断调适)4.文化的基本特征:(1)文化是一个综合统一体;(2)文化体现了人类集体创造的意志和力量;(3)文化具有内在的稳定性与创新性;(4)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5)文化具有同一性和时代性。

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自然的人化”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5.文化结构的四种形态:(论述)物质文化(物态文化)——面对自然的困境与限制时,为克服自然这个敌人所创造的第一类文化,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把握、利用、改造的深入程度,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制度文化——人为了与他人和谐相处,以维持社群的生活而创造了第二类文化,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所构成。

行为文化——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人际交往中,往往会形成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又多以民风民俗的形态出现,它们是人类所创造的第三类文化。

精神文化——为了克服人类自身在感情、或心理、及认知上的种种困难与挫折,忧虑与不安,而创造了第四类文化。

它包括了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绘画)、宗教信仰,尤其是从中折射出来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性格等等。

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1.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演变历程:一、炎黄时代:中国文化的开端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四、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五、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六、隋唐:文化隆盛的时代七、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于市井文化的勃兴八、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九、明清:沉暮与开新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1.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谐调。

(一是天人一致。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

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2.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最高标准。

(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3.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就是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不强求一致,承认、包容乃至尊重差异,以达共存共荣。

第四讲《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及流变》1.儒家:指先秦至秦汉之际形成的以孔子为宗师的学派。

2.理学:指宋朝以后的新儒学。

3.心学: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大启其门径,并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至明朝,由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4.朴学:实源于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几位大儒。

这些人感于亡国切肤之痛,斥责理学空谈心性误国,大力提倡经世致用之学,要经世致用就要有根有据,其结果就是走向考据。

儒家学者因思想和社会的变迁又归向经学,像汉儒一样注重训诂和考据,而这种训诂考据之学被称为“质朴之学”,简称“朴学”,也称“考据学”。

朴学以清代为盛,成就超过古人,尤以乾隆、嘉庆时的朴学最辉煌,形成所谓“乾嘉学派”。

5.鹅湖之会:又称朱陆之争,是继百家争鸣之后又一次思想争鸣。

发生在1174年夏的鹅湖寺,吕祖谦主持,主要围绕认识论(泛观博览:朱认为理为第一性,发明本心:陆认为心是第一性)、无极与太极等方面进行思想争辩。

6.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7.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8.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于光绪年间提出的,即废除其他学派思想,只尊崇儒家学派思想。

9.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1春秋:创立。

战国:百家争鸣,儒学发展。

2秦:推行法家思想,“焚书坑儒”,儒家销声匿迹。

3汉代:独尊儒术,占据正统地位。

3随着汉衰落,战争不断,佛教、道教兴起等儒学没落。

4唐太宗兴儒学。

6宋明理学,儒家辉煌。

7清末反正统思想也被视为儒学的新发展。

(新儒学)8民国儒学地位下降。

9新文化运动全面反传统文化。

10新中国成立后推行马克思主义。

11现在人们倡导批判性继承。

儒家思想无论如何都不会再回到以前辉煌的地位,但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深刻的。

10. 孔子主要思想:“仁”、“礼”(人道原则:仁者,二人者,故仁肯定人的尊严,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友爱; 理性原则:肯定每个人都有仁义之心,而且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贵贱有序”:1诸侯国交际的礼节仪式; 2贵族的冠、婚、丧、祭的典礼; 3国家的政治制度、道德规范。

)孟子基本思想:性善、仁政11. 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天意主宰一切、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教化之本在人才,人才之本在教育(设立太学)重选举以取士(设立察举制)12. 朱熹理学地位:在经学、史学、文学乃至自然科学的训诂考证、注释整理上都有较大成就。

朱熹哲学发展了程颐等人的思想,集理学之大成,建立唯心论的唯理论体系。

认为“理”、“气”不相离,但“理在先,气在后”,“理”是物质世界的基础和根源。

朱熹晚年受到韩胄排斥,学说被视为“伪学”,遭到禁止。

但后来朱熹理学一直成为官方哲学,元代恢复科举后,朱学被定为科场程序;在明清两代被列为儒学正宗,著作成为后世注释研究学的章本。

在中国儒学史上,朱熹理学的作用和影响力仅次于孔子(朱子)。

朱熹理学传到了朝鲜,再传入日本,在日本一度形成朱子学热,影响颇大。

13. 王阳明心学主要内涵:(唯心主义)@心外无物,天地万物都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心外无理(万事万物的理都先验地存在人的心里)@致良知(在实际行动中实现道德观念)@知行合一(实质主张先知后行,否认认识来源于实践)14. 儒家文化的特点:以祖先崇拜和圣贤崇拜为信仰和制度的核心;天人合一是儒家道德论和宇宙论的基本图式;宗教与政治、伦理的紧密结合是儒教的重要特征,属“求善”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求治”为目标的政治型文化;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事业;追求理想人格的哲学目标。

儒家文化的精神:▪担负历史责任、注重整体利益崇尚气节、正道直行▪求是务实、自强不息▪讲求道义、关心他人▪贵和持中,宽忍平和▪豁达乐观,以道制欲。

15. 朱熹的主要思想内涵:(1)宇宙观(理在先,气在后)综合周敦颐太极学说和二程理气思想: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全体,太极本身包含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

(“理”是宇宙的本原,万物的主宰,社会道德规范的源泉,一切封建道德的原则、规定及仪节,都是理在人间社会的展现。

理与道、太极属同一意义范畴。

“气”,有情、有状、有迹,铸成万物的质料。

理为第一性,气为第二性。

改造张载的气本论。

)(2)人性论(存天理,灭人欲)人性论,“天命之性”直接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完美无缺,后来人们在现实中所受的“气”有清浊偏正之别,故有善与恶。

此为阴阳二气交感所致。

圣人凡人。

“性”继承二程之说,把性(人性)作为天理在人心物体中的显现。

(3)道德修养论“居敬”,无事时不为物欲所诱,有事时不忘道义。

穷理。

王道政治-霸道政治-区别人心与道心,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4)认识论(格物致知)格物致知,通过认识外物去认识人心之理,从而最终体认太极之理。

提倡格草木、舟车等物理,接触一些具体知识,但一旦豁然贯通则自然知识被抛弃。

致知即充分运用自我的认识能力,达到认知天理奥秘的最终目的。

(5)历史观社会盛衰决于当权者;历史逐渐后退意义:体系完整精致,元明清儒学的代名词,唯心的,但有合理内核和辩证因素。

第五讲《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流变》1.佛教:佛教约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创始人姓乔达摩,名悉达多。

2.禅宗: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慧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象征之一。

其核心宗旨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心性,顿悟成佛。

3.鬼魂崇拜:远古时代的人不能解释做梦、生死等现象,普遍地认为有一种独立于身体之外或不随形体的灭亡而消失的精神实体,即灵魂。

不死的鬼魂成为人们普遍崇拜的对象。

4. 佛教的四谛:苦、集、灭、道佛教的五戒:戒杀生、戒饮酒、戒邪淫、戒偷盗、戒妄语5.果位小乘佛教:罗汉果(分为四等)大乘佛教:罗汉、菩萨、佛罗汉:进入涅槃境界的人,达到了自觉自度。

初等果位菩萨:达到了自觉自度,还发愿觉人度人。

第二等果位佛:不但自觉觉人,而且达到了觉行圆满。

是最高果位6. 虎溪三笑:佛门传说,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

一日陶潜、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

7.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东汉时传入中国,但长期被当作方术,直至东汉末年流传渐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发展,西方名僧日益渐多,译大量经书;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兴起诸多流派;明清时期,佛教逐渐步入衰微。

四大佛山(四大道场):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的道场;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的道场。

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

8.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佛教的中国化使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佛教对哲学的影响:儒、佛、道三教一直是统治中国的三大哲学和宗教体系;佛教对艺术的影响:文学、书法、音乐、绘画等中都充满了佛教色彩;佛教促进了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成就了四大佛山旅游胜地;不同的佛教流派对不同地区的影响形成了宗教的地域性。

9. 禅宗思想的当代价值:中国禅宗盛于六祖慧能,强调修行解脱全凭自己,不能依靠外力,应在现实中寻求解脱,不能离开现实世界去寻求西方净土。

(实事求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追求科学,破除迷信,勇于挑战权威)第六讲《中国道家、道教思想文化》1.道家: 春秋时期,老子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介绍,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