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税收筹划现状及对策分析(《经济论坛》 2007年03期)

企业税收筹划现状及对策分析(《经济论坛》 2007年03期)

一、税收筹划在国外的发展税收筹划,又称节税、税务筹划(TaxPlanning或TaxSaving),是指纳税人在实际纳税义务发生之前对纳税负担的低位选择。

税收筹划在西方得到法律界和政府当局的认同,是在20世纪30年代后。

1935年,英国上议院议员汤姆林爵士针对“税务局长诉温斯特大公”一案,做了有关税收筹划的声明:“任何一个人都有权安排自己的事业,依据法律这样做可以少缴税。

为了保证从这些安排中得到利益……不能强迫缴税。

”此后,不少税务专家和学者对税收筹划有关理论的研究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现在,发达国家税收筹划开展相当普遍,其理论研究也已相当成熟。

例如,伍德赫得・费尔勒国际出版公司于1989年出版了名为《跨国公司的税收筹划》(TaxPlanningforMuitinationalCompanies)的专著,书中提出的论点及税收筹划的技术在一些跨国公司中颇有影响。

又如,霍瓦公司出版《国际税收(1997)》一书,书中旁征博引了包括我国在内的38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料,讲述的多是税收的国际筹划。

税收筹划已成为国外企业战略管理及日常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一些跨国公司,其所面对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税收政策以及复杂的国际税收环境,税收筹划方案是其管理层进行重大决策的重要依据。

许多国家的企业都设置专门的税务会计或聘请税务专家对企业的投资、筹资、经营活动进行税收筹划。

如以生产日用品闻名的联合利华公司(U-nileverCo.),其子公司遍布世界各地,母公司聘用了45名税务高级专家,利用各国复杂的税收政策精心策划,每年为公司节税数百万美元。

又如,波音公司宣布放弃经营了85年的大本营,将总部搬离西雅图,节约税金支出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西雅图的所得税率为47%,高于其他各州)。

二、我国企业税收筹划的现状税收筹划在我国过去较长时期被人们视为神秘地带和禁区,一直不为人们所接受,从西方引进我国,大约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叶。

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税收环境的日渐改善,我国企业的税务筹划欲望在不断增强,企业税收筹划意识不断提高,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化。

但总的来说,我国企业开展税收筹划不普遍,水平不高,也没有形成成型的理论体系。

主要原因是观念陈旧,税法建设和宣传滞后,一些税收筹划执行人员及税收征管人员素质不高。

许多企业领导人还没有认识到税收筹划的重要性,对其概念和操作显得很陌生。

人们对税收筹划的认识还存一些误解,企业甚至税务机关常常把税收筹划同避税、逃税混为一谈。

一些税务人员对税收筹划存在着极大的不认同,认为税收筹划最终目的是减少了税收收入,损害了国家,肥了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税收筹划在我国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企业税收筹划的实际运用主要是税收管理方面的筹划,纳税人把税收筹划运用到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过程中,通过税收筹划个案的解决,在合法范围内达到减轻税负,增加收益的目的。

对于投资战略的税收筹划,虽然也有一些企业涉及,但还不普遍。

三、我国企业税收筹划的发展对策我国入世以后,中外企业将在一个更加开放、公平的环境下竞争,取胜的关键之一就在于能否降低企业的成本支出,提高盈利水平。

企业通过税收筹划,实现税负的减轻,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策略之一。

1.树立正确的税收筹划观念。

由于税收筹划在我国起步较晚,税务机关的依法治税水平和社会的纳税意识距离发达国家尚有差距,导致征纳双方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了解不够。

人们对税收筹划概念的模糊性及纳税意识的淡薄是制约税收筹划发展的瓶颈。

纳税人在实际进行税收筹划时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总是千方百计逃避纳税义务,将税收筹划与避税、逃税等违法行为混淆起来,既减少了国家税收,也搅乱了税收市场。

所以,开展税收筹划首先应该增强纳税人法制观念和纳税意识,通过对依法纳税的正确宣传与理解,明确税收筹划是纳税人享有的维护自身利益的正当权利,使人们对税收筹划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事实上,纳税人纳税意识增强了,才企业税收筹划现状及对策分析文/赵希海MANAGEMENT・管理视角2007・3经济论坛99会在不违背和不违反税法规定的情况下谋求合法的税收利益。

其次,开展税收筹划要改变税务人员的观念。

一部分税务人员对税收筹划与偷税、漏税、避税缺乏准确的识别能力,往往将税收筹划和偷税、避税等同对待,这就使纳税人无所适从。

因此,对征税机关而言,要更新观念,正确理解税收筹划的合法性和必要性,更要正视纳税人的权利,依法治税。

事实上,开展税收筹划是征纳双方加强管理的需要,成功的税收筹划不但使企业获得直接经济利益,还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而且,从宏观上讲,可以促进产业布局的逐步合理调整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民经济健康、有序、稳步发展。

从长期和整体来看,税收筹划有利于涵养税源,促进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和繁荣。

2.广泛开展税收筹划的理论研究,加强筹划指导。

税收筹划理论的研究在我国非常薄弱,第一本税收筹划专著是由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副会长、福州市税务学会会长唐腾翔与唐向撰写的《税收筹划》。

该书于1994年出版,书中把税收筹划和避税问题从理论上予以科学的界定,引导企业正确理解税收筹划。

2000年,在《中国税务报—筹划周刊》上,出现了“筹划讲座”专栏等。

从总体水平而言,我国对税收筹划的研究较为肤浅,大多是引进国际税收方面的论著,理论和技巧也大多是国外现成的东西,没有根据我国国情和现行的税法体系形成一套成型国产理论,可行性差。

因此我们在介绍国外税收筹划的研究成果,借鉴其先进经验的同时,要结合我国税法和经济环境,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税收筹划理论,用以指导我国税收筹划的开展,同时正确评价税收筹划对国家税收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3.加快税收法制的建设,建立完备的税收法律体系。

随着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制度的不断完善,避税、偷税等违法行为将会逐渐减少,纳税人会越来越倾向于采用合法的税收筹划来降低企业的税负。

首先,我国现行税法体系缺少一部税收基本法。

税收基本法是税法体系的主体和核心,用以统领、约束、指导、协调各单行税法、法规,具有仅次于宪法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通常称为税收领域的母法。

其次,我国现行税制过分倚重增值税等间接税,所得税和财产税体系简单且不完整,尚未开征国际上通行的社会保障税、遗产与赠与税、证券交易资本利得税等直接税种。

这使得我国的所得税等直接税收收入占整个税收收入的比重偏低,税收筹划的成长空间有限。

因此,我国需要借鉴西方国家建立税收“母法”的经验,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的特点,从健全税收法制和实现税法的统一出发,研究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税收基本法,以强化税法的系统性、稳定性和规范性。

同时还要结合我国国情开征一些直接税种在内的单项税,最终建立一个以税收基本法为统率、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并驾齐驱的税法体系。

4.强化培训与监督,建设高素质的税务干部队伍。

税收征管机关代表国家行使税收执法权利,其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税收环境。

目前,我国少数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越权执法、滥用权力和管理松散的情况比较突出,特别是不严格履行执法程序的现象比较普遍,还有少数税务人员与企业进行钱权交易,使有些企业不必进行税收筹划也可减轻税负,这些都加大了企业税收筹划在实践中推广的难度。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着重加强税务教育培训工作和强化监督工作。

对于税务教育培训工作,重点是建立完善的税务教育培训制度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与我国国民教育体制和人事管理制度有机结合的税务教育培训模式。

要结合税务系统实际,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强化过程监控和内外监督,强化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监督制约,从机制、源头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为企业依法进行税收筹划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税收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一部分,要服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因此,企业进行税收筹划要考虑综合原则和经济原则,要把税收筹划放在整体经营决策中加以考虑。

而且要把它放在具体的经济环境中加以考虑,要考虑所获得的整体经济利益,而不是某一环节税收利益。

采用筹划后的最优纳税方案虽然不一定能使税负最轻,但能使企业税后收益最大。

因此,企业在税收筹划时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以判断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必要。

税收筹划的效益是指它给企业带来的纯经济利益,即:纯经济利益=筹划后的经济利益-筹划前的经济利益-筹划成本。

筹划后的经济利益既包括经过税收筹划后企业所获得的可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收益,也包括所形成的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效益。

筹划前的经济利益是指企业进行税收筹划以前或不进行税收筹划企业的整体经济利益较多者。

税收筹划的成本包括为进行筹划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财力。

只有纯经济利益大于零时,税收筹划才有意义,否则只能降低企业的整体经济利益,对企业对国家都有害无益。

税收筹划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对其加以引导和规范,使之成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利因素,而不应排斥或予以取缔。

只有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才能不断提高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加快我国经济国际化的进程,使国民经济健康、有序、稳步地发展。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监察处)管理视角・MANAGEMENT100经济论坛2007・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