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葡萄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葡萄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葡萄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1.葡萄白腐病葡萄白腐病又称葡萄腐烂病,是葡萄主要病害之一,发生这种病害,会造成病斑、果粒脱落,造成丰产不丰收。

白腐病主要为害果穗,也为害新梢、叶片等部位。

(1)枝干。

在受损伤的地方、新梢摘心处及采后的穗柄着生处,特别是从土壤中萌发出的萌蘖枝最易发病。

初发病时,病斑呈污绿色或淡褐色、水浸状、用手触摸时有黏滑感,表面易破损。

随着枝蔓的生长,病斑也向上下两端扩展,变褐、凹陷,表面密生灰白色小粒点。

随后表皮变褐、翘起、病部皮层与木质部分离,常纵裂成乱麻状。

当病蔓环绕枝蔓一周时,中部缢缩,有时在病斑的上端病健交界处由于养分输送受阻往往变粗或呈瘤状,秋天上面的叶片早早变红或变黄,对植株生长影响很大。

(2)叶片。

多在叶缘或破损处发生,初呈污绿色至黄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水浸状病斑,逐渐向叶片中部蔓延,并形成深浅不同的同心轮纹,干枯后病斑极易破碎。

天气潮湿时形成的分生孢子器,多分布在叶脉的两侧。

(3)果实。

接近地面的果穗尖端,其穗轴和小果梗最易感病。

初发病,产生水浸状、淡褐色、不规则的病斑,呈腐烂状,发病1周后,果面密生一层灰白色的小粒点,病部渐渐失水干缩并向果粒蔓延,果蒂部分先变为淡褐色,后逐渐扩大呈软腐状,以后全粒变褐腐烂,但果粒形状不变,穗轴及果梗常干枯缢缩,严重时引起全穗腐烂;挂在树上的病果逐渐皱缩、干枯成为有明显棱角的僵果。

果实在上浆前发病,病果糖分很低,易失水干枯,深褐色的僵果往往挂在树上长久不落,易与房枯病相混淆;上浆后感病,病果不易干枯,受震动时,果粒甚至全穗极易脱落。

[病害循环]病原主要以分生孢子器、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

病原可在僵果存活4~5年,在土壤中也能存活1~2年。

春末夏初,温度升高又遇雨后,病原靠雨滴溅散传播,对靠近土面的果穗及枝梢进行初侵染,主要从伤口及果实蜜腺侵入,也可从较薄的表皮处直接侵入;初侵染发病后,病部产生新分生孢子,又通过雨滴溅散或昆虫媒介传播,在整个生长季可进行多次的再侵染。

[发生规律](1)发病时期。

华东地区于6月上中旬开始发病,华北在6月中下旬,东北则在7月份。

发病盛期一般都在采收前的7~8月份。

(2)发生条件。

高温高湿的天气,易发病。

当气温26~30℃,相对湿度95%以上,病原萌发率最高。

肥水供应不足,管理粗放,病虫及机械损伤多,发病重。

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排水不良,土壤瘠薄,杂草丛生,或修剪不适,枝叶过于郁闭,病虫及机械损伤多,发病重。

立架式比棚架式发病重,东西架向比南北架向病重些。

[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

秋冬季结合休眠期修剪,彻底清除病果穗、病枝蔓,刮除可能带病原的老树皮;彻底清除果园中的枯枝蔓、落叶、病果穗。

果园土壤深耕翻晒。

生长季节田间侵染发生后,结合管理勤加检查,及时剪除早期发现的病果穗、病枝蔓,收拾干净落地的病粒。

增施优质的有机肥料。

结果部位尽可能提高到40厘米以上。

(2)化学防治。

开春前地面上喷波美3~5度的石硫合剂,或0.5%五氯酚钠溶液。

发病初期喷50%福美双粉剂600~8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0.8%菌立灭乳油800~1 0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或50%消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大生M-45水剂800倍液。

隔7~15天喷1次,连续3~5次。

2.葡萄黑痘病葡萄黑痘病又称疮痂病,俗称哈蟆眼、火龙、黑斑、鸟眼病。

各地均有发生。

葡萄的是要病害。

多雨潮湿的地方发生较重。

黑痘病主要为害葡萄的绿色幼嫩部分,如果实、果梗、叶片、叶柄、新梢和卷须等。

(1)枝蔓。

新梢病斑先为圆形褐色小斑点,以后扩大为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紫红至深褐色,内为灰褐色,中央凹陷开裂。

病斑常数个连成一片,病梢常因病斑环切而枯死。

卷须、叶柄、花轴、果梗和穗轴等处的症状与新梢相似。

粗枝蔓上的病斑成为较大的溃疡,中部色淡、裂开。

嫩枝发病状蔓上病斑(2)叶片。

叶片上的病斑先为针头大小的黑褐色斑点,周围有黄褐色晕圈;扩大后病斑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4毫米,边缘紫褐色至黑褐色,中央灰白色,干燥时破裂穿孔。

有时病斑在叶脉处成串发生,叶脉上病斑梭形,稍凹陷,叶脉被害后因停止生长而使幼叶皱缩、扭曲成畸形。

病斑扩大后,在干燥时病斑破裂(3)果实。

幼果上产生红褐至黑褐色小圆点,后期病部常龟裂,病粒多萎蔫变黑,干枯脱落。

长成后的果粒,病斑圆形,直径3~8毫米,边缘紫褐至紫红色,内为褐色,中央灰白色,稍凹陷,似鸟眼,表面硬化,有时龟裂。

多个病斑可连成大斑,病斑仅限于果表,不深入果内,但果味酸,丧失食用价值。

[病害循环]病原以菌丝体潜伏于病蔓、病叶、病果以及植株上的叶痕等部位越冬,病蔓溃疡处是病原的重要越冬场所。

翌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吹溅传播,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引起初侵染和再侵染。

远距离传播靠带菌苗木或插条。

[发生规律](1)发病时期。

萌芽至生长后期,始终都可发生和流行。

南方6月中下旬,温度上升到28~30℃,常有降雨,湿度大,植株长出大量嫩绿组织,发病达到高峰。

7~8月份以后温度超过30℃,雨量减少,湿度降低,组织逐渐老化,病情受到抑制,秋季如遇多雨天气,病害可再次严重发生。

北方5月中下旬开始发病,6~8月份高温多雨季节为发病盛期,10月以后气温降低,天气干早,病害停止发展。

(2)寄主抗性。

东方品种及地方品种易感病,个别西欧品种也易感病。

幼嫩组织如嫩叶、穗粒或新梢,在生长初期幼嫩阶段易感病。

葡萄穗粒长大,枝叶长成后则较抗病。

(3)发生条件。

高湿、多雨,发病严重。

果园低洼,排水不良,管理粗放,枝叶郁闭,通风透光差,偏施氮肥引起徒长,成熟期延迟,易发病。

[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

冬季进行修剪时,剪除病枝梢及残存的病果,刮除病、老树皮,彻底清除果园内的枯枝、落叶、烂果,集中烧毁。

生长季节及时摘除病梢、病叶和病果,集中销毁。

防止枝蔓叶过密,保证通风透光。

果穗及时套袋。

增施腐熟的有机肥,保证树体营养全面,健壮生长。

注意氮的用量,防止贪青旺长。

(2)化学防治。

萌芽前,将老蔓的翘皮仔细揭除,用波美3~5度的石硫合剂对植株、架材和地面进行1次全面喷施。

苗木或插条放在波美3度的石硫合剂,或10%~15%硫酸铁溶液,或3%~5%硫酸铜液中浸泡3~5分钟,取出定植或育苗。

芽鳞膨大但未出现绿叶时喷波美3~5度的石硫合剂,或80%五氯酚钠原粉稀释200~300倍水。

花前半月、落花70%~80%和和花后半月喷1∶0.7∶250的波尔多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2 000~3 000倍液,或抑快净52.5%水分散粒剂2 000~3 0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1 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3.葡萄灰霉病灰霉病是葡萄的主要病害。

春季引起花腐,各地均有发生。

病害流行时花穗发病率可达70%以上。

成熟的果实也常因此病在贮藏、运输和销售期间引起腐烂。

葡萄酿酒时如不慎混入灰霉病的病果,可造成葡萄酒颜色改变、酒质变劣。

[典型症状](1)枝蔓。

新梢产生不规则形的病斑,淡褐色,有长出鼠灰色霉层。

(2)叶片。

先在叶边形成红褐色病斑,初呈水渍状,灰褐色斑,上生灰色霉层,然后逐渐引起整个叶片坏死,脱落。

病害严重时,可导致全部落叶。

(3)果实。

花穗和刚落花后的小果穗易发病。

初期病部呈淡褐色水渍状,很快变暗褐色,整个果穗软腐。

潮湿时病穗上长出一层鼠灰色的霉层。

成熟果实及果梗发病,果面出现褐色凹陷病斑,很快整个果实软腐,长出鼠灰色霉层。

[病害循环]病原主要以菌核在残病体中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越冬。

春季温度回升,遇降雨或湿度大时,菌核萌动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借风传播,形成初侵染和再侵染。

[发生规律]春季花期气温不高,连阴雨天,空气潮湿,最易诱发病害流行。

座果后很少发病。

果实成熟期如天气潮湿,易发病。

地势低洼,枝梢徒长郁闭,杂草丛生,通风透光不良,发病重。

管理粗放,施肥不足,机械伤、虫伤多,发病重。

[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

彻底清园。

春季发病后于清晨趁露水未干,仔细摘除和拾毁病花穗。

增施磷钾肥,控制速效氮肥使用量,防止枝梢徒长,搞好果园的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

(2)化学防治。

花前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 000~2 5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45%特克多悬浮剂4 000~45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800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或65%抗霉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

隔10~15天喷1次,连续2~3次。

4.葡萄炭疽病葡萄炭疽病又称晚腐病,葡萄的主要病害。

华北、华中及华东地区为害果实;南方高温多雨地区,早春引起花穗腐烂,严重时可减产30%~40%。

[典型症状]主要危害着色或近成熟的果粒,造成果粒腐烂;也可危害幼果、叶片、叶柄、果柄、穗轴和卷须等,大多为潜伏侵染,不表现明显症状。

着色后的果粒发病,初期在果而上产生针头大小的淡褐色斑点或雪花状斑纹,其后病斑逐渐扩大,呈凹陷的深褐色圆形病斑,其上密生轮纹状小黑点;天气潮湿时,溢出粉红色黏液。

发病严重时,病斑可以扩展到半个或整个果而,果粒软腐,易脱落,病果酸而苦。

[发生规律](1)发病时期。

从6月中下旬开始发生,以后逐渐增多,7~8月份果实成熟时,病害进入盛发期。

(2)发生条件。

病原孢子产生最适温度为28~30℃。

6月中下旬日降雨量在15~30毫米,田间即可出现病原的孢子,以后陆续降雨,孢子也不断出现。

葡萄成熟期高温多雨常导致病害的流行。

留果过多,施用氮肥过多,架式过低,蔓叶过密,通风透光不良,利于发病。

地势低洼,土壤黏重,空气不流通,发病重。

[病害循环]病原主要以菌丝体在一年生枝蔓表层、病果、叶痕、穗梗及节部等处越冬,春天条件适宜时,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昆虫传到果穗上,引起初次侵染。

侵入绿色部分后即潜伏、滞育、不扩展,直到寄主衰弱后,病原重新活动而扩展。

[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

收获后及时清除损伤的嫩枝及损伤严重的老蔓,增强园内的通透性。

结合冬春修剪,彻底清除病残嫩梢、叶,拾净残屑,带出葡萄园处理,减少病源。

结合培管,深沟高垄,降低园内温度,减轻发病程度。

合理施肥,做到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氮、磷、钾肥相搭配。

(2)化学防治。

春季萌芽时,对结果母枝喷波美3度石硫合剂。

从6月上旬开始喷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福美双粉剂8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1 500~2 500倍液,或抑快净52.5%水分散粒剂2 000~3 000倍液,或66.75%易宝水分散粒剂1 200~1 500倍液,或新万生600~8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