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内容摘要: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未对自认制度作出明确、详细的规定。
最高法院在《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5条规定: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和提出的诉讼请求明确表示承认的,当事人无须举证,这是我国法律第一次涉及自认的规定,但规定得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
2002年4月1日正式施行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自认制度作了较为全面和详细的规定,但由于缺乏立法上的支持和适宜自认制度生存的诉讼环境,使这一制度的功能的发挥受到了一些限制,因此有必要对该自认制度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本文从分析自认制度确立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完善自认制度的建议,以期待在建立我国自认制度有所帮助。
关键词:民事诉讼自认制度问题自认制度是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于对另一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不利于己方的陈述或事实主张,通过明示或默示的方式予以认可或在一定条件下不予否认,从而使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得以免除的行为。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未对自认制度作出明确、详细的规定。
最高法院在《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5条规定: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和提出的诉讼请求明确表示承认的,当事人无须举证,这是我国法律第一次涉及自认的规定,但规定得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
2002年4月1日正式施行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自认制度作了较为全面和详细的规定,但由于缺乏立法上的支持和适宜自认制度生存的诉讼环境,使这一制度的功能的发挥受到了一些限制,因此有必要对该自认制度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本文从分析自认制度确立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完善自认制度的建议,以期待在建立我国自认制度有所帮助。
一、在我国确立自认制度的必要性(一)有利于提高当事人的诉讼风险意识一方当事人对于对方陈述的关键事实,持消极态度,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的情形在审判实践中经常出现,这损害了法律的权威,不利于法院的审理,默示自认的确立很好得解决了这一问题,它有利于更为贴近事实地解决讼争,提高了当事人的诉讼风险意识。
(二)有利于实现程序公正程序公正的前提之一是要尊重当事人的合法意愿和合法处分行为,诉讼上的自认是当事人在不损害第三人和社会公共利益情况下,对自己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行使处分权的表现,是单纯出自自认者的意愿,而不是当事人举证和法院调查取证的结果,它内含了当事人的处分意志,体现法院充分尊重当事人的程序地位和处分权的表现。
自认制度为诉讼主体之间的合理对话提供了平台,有利于防止法院对当事人的突袭性裁判,避免法官借当事人举证而对一方当事人歧视或偏爱,从而有利于保证法官公平地对待和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纠纷。
(三)有利于实现诉讼经济自认的基本功能在于通过当事人对对方主张事实的承认,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法院一般无需对自认的事实再依职权进行认定即可以自认的事实作为裁判的基础,使得原本必须进行的当事人举证、法院调查取证、质证、认证等环节被简化,削减了庭审中所涉及的案件事实争点,缩短了诉讼周期,降低了当事人和人民法院在时间、人力、物力及财力等方面的成本支出,实现了诉讼经济的目的。
(四)适应国际立法趋势的要求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许多国家都有自认制度的规定,且在司法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审判实践中,自认规则已在不断运用,但缺乏相应的规范予以制约。
我国审判方式改革日趋深化,在向当事人主义转变过程中,自认制度能发挥其应有功能,以立法的形式建立自认制度是国际立法趋势的要求。
二、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制度存在的问题(一)我国法律对自认缺乏系统全面的规定依据传统的自认理论,诉讼上的自认,具有直接的证明力,无需认证,但根据《民事诉讼法》第63条第2款的规定,当事人的自认,与书证、物证一样,只不过是一种普通的证据。
它必须经过质证、认证,查证属实后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71条第1款的规定,法院对当事人的陈述,应当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审查确定能否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可见,在我国不仅不承认自认具有免除对方当事人举证责任的效力,而且也不承认自认对法院有拘束力。
立法上未明确规定自认形成的前提条件,造成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在庭审中往往无意识地完成了“自认”,而当对方当事人主张这一自认时,就不可避免造成突袭。
另外,由于我国关于自认规则的规定中仅原则性地规定了庭审中自认的内涵及后果,而未对自认的外在具体化形式作出明确规定,只是将自认融合于庭审笔录的记载中,这既为当事人违反自认规则留有空间,也为审判人员操纵自认规则提供了可能。
而且,上述所说的证据突袭也会使得法院不得不不断的修改、补充庭审笔录,导致笔录前后矛盾,这也有损法院的威严①。
(二)现行的诉讼模式环境不能适应自认制度的发展从诉讼模式的角度来看,自认制度的模式环境应当是当事人主导的诉讼模式,即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
我国民事诉讼法没有排除法院独立收集证据的权力,而自认制度的免除功能就在于,一旦一方当事人主张的事实被对方承认后,该事实成为没有争议的事实,对法院发生拘束的效力,如果允许法院在自认后对该主张的事实仍然进行调查和心证,实际上这种拘束力就不存在了。
自认制度要求的制度环境是主要事实由当事人提出,法院作出裁判的依据限于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而当事人没有主张的事实,法院不能依职权收集和调查。
显然,我国目前的诉讼体制环境还不是自认制度所要求的制度环境,不能适应自认制度的发展。
(三)自认对象的法定限制范围过窄由于自认的效力并非来源于自认案件事实的真实性,而是基于辩论主义自认的事实有可能与真实情况相违背。
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对自己的对象应予以适当的限制。
《证据规则》第8条第1款:“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
但涉及身份关系的案件除外。
”显而易见,一句简单的“涉及身份关系的案件除外”根本无法涵盖自认效力应予限制的其他案件事项,其限制的范围过窄。
(四)自认撤销的条件未作严格的法律限制根据辩论主义和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的自认具有免除当事人举证的效力,并且原则上当事人不得撤销自认。
我国《证据规则》第8条第4款规定:“当事人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撤回承认并经对方当事人同意,或者有充分证据证明其承认行为是在受胁迫或者重大误解情况下作出且与事实不符的,不能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此条规定遗漏了在受欺骗或者因其他具有刑事应受处罚的行为作为自认可以撤销的情形②。
(五)对代理自认的规定存在严重缺陷《证据规则》第8条第3款规定:当事人在场但对代理人的承认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当事人的承认。
这一表述容易引起误导,因为这样表述已将当事人“不作否认表示”作为了构成代理自认的要件事实之一。
而实际上,代理之自认陈述理应构成生效自认,这是一个原则。
即代理人之自认陈述是构成代理自认的充分条件,而当事人否定代理人之自认则为自认效力排除的例外情形。
并且,这一表述就当事人对代理人的自认的否定,未作时间限制,实为重大遗漏。
因为诉讼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尤其在口头辩论时,如果当事人在开始并不否认代理人的自认陈述,待口头辩论即将结束时才否认代理人之自认陈述,无疑会造成诉讼进程的紊乱。
第3款还规定:未经特别授权的代理人对事实的承认直接导致承认对方诉讼请求。
这一规定不妥,理由是:自认的对象是主要事实,又叫直接事实,自认对象首要的、最为精彩的当属“直接事实”。
可本条款却规定代理人就“直接事实”之自认必须得到当事人之特别授权方能成为代理自认,如此限制,有损诉讼代理应有的功能。
而且,这一规定对另一方当事人有失公平,如果此方当事人不遵守程序法的要求,仅委托一未经特别授权之代理人出庭应付法庭,不仅不受到不利益之评价,反而受到程序法之特别保护;如果当事人一方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按通常诉讼程序法之规定应以拟制自认或缺席判决处理,而当事人仅委派一个无特别授权之代理人出庭却受到如此特别之照顾,两相权衡,如此规定,与现行法律规定的代理制度相左③。
三、完善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制度(一)明确自认对象法定限制的范围鉴于现有法律自认对象法定限制范围不明确,从各国的立法经验来看,对自认对象的适当限制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身关系诉讼事项。
人身诉讼主要包括婚姻、亲子关系、宣告死亡案件等程序。
由于人身关系诉讼涉及公共利益及公序良俗,各国一般采取干涉主义,不适用辩论主义。
因此,人身关系诉讼中不适用自认制度。
2、专属法院依职权调查的事项。
诉讼成立的要件、约定管辖的合意文书、当事人民事诉讼行为能力、有无能力缴纳诉讼费用等有关程序上的、公益事项,法院依职权调查,不受当事人主张的约束,自认对其也就不产生效力。
3、显著事实或者其他法院应予认知的事项。
自认是对案件具体实施的自认,对于法院判断或经验法则,即使双方当事人的陈述相一致,也不产生约束法院的效力。
如自认的标的,基于经验法则或者依据显著事实,可以推定其为不可能的事实,不应认为有发生自认的效力。
4、在诉讼中已经证明并非事实的事项。
自认规则主要是针对为当事人所主张而尚未得以证实的事实,如果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已被证实并非事实,且法官对其已产生确切的心证,此时已不存在无当事人就此再加举证的问题。
因此,如再有当事人自认的,亦不产生法律效力。
5、共同诉讼中一人自认的事项。
共同诉讼中一人的自认,在普通的共同诉讼中,其效力不及其他共同诉讼人;在必要的共同诉讼中,由于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必须统一确定,仅有一人自认对全体不产生效力,这因为当事人对其他人权利无权进行处分④。
(二)明确区分对事实的自认和对诉讼请求的自认我国法律由于受前苏联民事诉讼理论及立法的影响,没有对事实的自认和对诉讼请求的自认加以区分,而是统一称为“承认”。
为了避免概念上的混杂,便于实践中掌握和运用,应将二者加以区分,赋予不同的称谓。
对此,可以借鉴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将对事实的承认称为“自认”,而将对诉讼请求的承认称为“认诺”或“承诺”。
(三)明确规定诉讼内自认的效力针对我国法律对于自认是否对法院和承认方当事人产生约束力的问题未有任何正面规定的情况,应当完善有关自认效力的规定,并对允许撤销自认的特殊情况加以列举式的明确规定,除此之外,则不允许当事人随意撤销自认。
另外,自认经撤销后,尽管已经失去了自认的效力,但是,法院仍然可以考虑当事人这种时而承认、时而撤销的情形,以及与之相伴的轻率的诉讼态度,作为判断事实真伪的依据。
自认一般具有约束法院的效力,法院应当以自认的事实作为裁判的基础,但是,当法院怀疑当事人为了规避法律或达到其它的目的,恶意串通作出虚假自认时,法院可以不顾及自认而继续对事实进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