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意义所在(1) (2)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意义所在(1) (2)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意义所在

摘要: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历史的、唯物的群众观,是关于正确认识群众、对待群众的根本观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内容。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长期实践的深刻体会和宝贵经验。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虽然发生了重大转变,但人民群众作为时代主体的地位、推动时代发展的历史作用并没有改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都离不开坚实的群众基础。群众观决定于群众工作,群众工作决定于群众基础。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则一事无成。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始终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根本观点。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人民群众 血肉联系 群众路线

目录

前言 ..................................................... 1

1 如何对待人民群众,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 ................. 1

2.忠实当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 ...................... 2

2.1.要通过党的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来谋取、发展、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2

2.2.要坚持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 2

2.3.要不断提高贯彻群众路线的水平,保证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性. ..... 3

2.4.要善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节好新形势下的利益关系. ....... 3

3 中国共产党对于执政以后容易脱离群众的倾向始终有着高度的警惕 ........................................................ 4

3.1 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 4

3.2 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 ........ 4

3.3 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 5

4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应该落实到党和国家的制度与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 ............. 6

5 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加大反腐败工作力度 ............................................. 6

6 总结 ................................................... 7

1 前言:始终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执政党建设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密切联系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也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的新形势下,切实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对于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1 如何对待人民群众,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

如何对待人民群众,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在组织群众、带领群众进行革命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在组织群众、带领群众进行革命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邓小平说:“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革命和建设的事业就前进、就胜利;违背党的群众路线,严重脱离群众,革命和建设就会遭受挫折甚至失败。

在新时期,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把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胡锦涛指出:“只有深刻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力,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们党才能得到人民的充分信赖和拥护,才能无往而不胜。”

2 2.忠实当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

“三个代表”的核心和关键,是当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重要的,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必须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在党的活动的所有领域、所有层面上,都要能够自觉地体现这个精神。

2.1.要通过党的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来谋取、发展、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民利益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它既可以是柴米油盐之类的实际生活问题,也可以是整个国家建设的宏观问题。国泰民安,国强民富。作为执政者,只有首先把国家治理好,保证国家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迅速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人民群众才能得到最大的实惠,实现最大的利益。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条,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与前两条,即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三个代表”作为一个整体,进一步指明了我们党建党治国的战略思路。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大力推动两个文明的发展,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和文化。党的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

2.2.要坚持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人民利益的大与小,是辩证的统一。抓住大的,也不能丢了小的。从国家整体看来是小的事情,对于具体的每一个老百姓来说,很可能就是一件大事。所以,我们在注意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来实现人民利益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这些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问题。仅有好的政策,不能真正付诸实施,或者在实施中走了样,那同样达不到代表人民利益的目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在

3 不同的领域、岗位、层次上参与治党治国的。忠于职守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和纲领,善于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不能中途截留、偷工减料,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广大干部直接面对着广大群众。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主要是通过我们干部与群众的联系来实现的。所以,广大领导干部,必须牢牢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记在心头,坚持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认真切实地关心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把人民群众的疾苦想得细一点,做得实一点。不要把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当作一个空洞的口号。对于人民群众反映比较集中和强烈的问题,更要认真对待,切不可麻木不仁,熟视无睹,或者互相推诿,拖延不决。

2.3.要不断提高贯彻群众路线的水平,保证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性.

领导工作的很多决策,都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近些年来,我们发现,有些地方的干部由于作风飘浮,主观武断,作出了不少错误的决策,结果不仅直接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严重的还引起各种社会问题,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针对这类现象,必须大力倡导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的群众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是党在长期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按照群众路线的要求,制定政策措施,决定重大事项,务必充分调查研究,听取各方意见,反复进行比较、鉴别和论证。要拓宽民主渠道,实行民主决策,根据法律和制度的规定,严格按程序办事,使多数人的意见得到充分的表达和体现。领导者和决策者要总揽全局,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使决策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

2.4.要善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节好新形势下的利益关系.

人民是个整体概念。人民内部也有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利益要求,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发生矛盾。特别是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如何通过这样的调整,既激发动力和活力,又保持平衡、稳定和有序,是一个需要有很强的艺术性来进行的工作。所以,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要不断提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水平和能力。要善于统筹兼顾,顾全大局,维护国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也要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立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高度的责任感,帮助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反对形形色色的地方保护主义和违背党的政策的行为;增强政治敏锐性和责

4 任感,善于发现矛盾,及时把矛盾控制和消除在萌芽状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用妥善的方法解决矛盾,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努力化解矛盾,防止矛盾的扩大。

3 中国共产党对于执政以后容易脱离群众的倾向始终有着高度的警惕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就提醒全党,要警惕骄傲自满、以功臣自居情绪的滋长。全会还做出了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和利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等规定。

新中国成立后,党不断通过整党整风等多种形式密切党群关系。针对新时期党群关系中出现的新问题,党中央强调指出,能否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从生死存亡的高度认识党群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 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本质是为了人民。执政的关键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在党掌握政权的情况下,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核心,是党受人民的委托,按人民的意愿执好政,掌好权。党的一切执政活动,都要从人民的意愿和利益出发,把为人民谋利益当作最根本的目的。这样,就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高价值,就真正坚持了党的先进性,体现了党的利益与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党的先进性与历史发展规律的一致性。

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坚持唯物史观,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统一起来,把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统一起来,才能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统一起来,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正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特征。

3.2 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