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权法论文论文(作业)题目:浅析无因管理之债*****专业:法学2班年级:2009级学号:**********2011年12月21日内容摘要无因管理作为一种合法的事实行为,必须要有严格的定义和范围。
无因管理当事人之间由此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就是无因管理之债,它作为债的主要发生原因之一,其发展、完善对债法有重要意义。
无因管理制度理念源于古罗马法中对遗失物拾得这一具体事实的法律规定。
近现代各国民法对罗马法中具体、个别的无因管理诉权予以不同程度的抽象,而建构起一般性的无因管理制度。
无因管理制度在我国的建立与发展,对民法债权部分内容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我国对此方面的规定还不太成熟,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
在通常情况下,管理他人事物必须要有合法的根据,或者受人委托或有法定义务,否则就有可能构成侵权行为,然而无因管理则是一种例外情形。
无因管理作为债的一种发生根据,是指没有法定义务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法律事实。
管理他人事物是无因管理成立的前提条件;管理人主观上须有为他人利益而管理的意思,即具有为他人谋利益的主观动机,这是无因管理成立的主观要件;无法律上的义务为他人管理事物,它是无因管理成立的首要条件。
无因管理成立后,在管理人和本人之间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就是无因管理之债。
无因管理是无因管理之债的发生根据,无因管理之债是无因管理的法律后果。
管理人有管理人的义务,本人有本人的义务。
若未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其义务,对对方造成损害的,应向对方承担债务不履行的责任。
我们应当在给予无因管理人以社会荣誉的同时,将其纳入无因管理制度中予以国家法律上的保护,建立一套社会保险、社会补偿、和社会救济制度,赋予无因管理这个古老的法律制度以新的寓意和价值。
关键词:无因管理、无因管理之债、无因管理之债的分化、见义勇为之债、管理人、受益人、法定义务、约定义务浅析无因管理之债一、无因管理相关概念的解读在大陆法系国家,无因管理作为债的发生原因之一,在债法中有重要的地位。
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或约定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遭受损失,为他人管理事务的行为。
管理他人事务或为他人提供服务的人称管理人;受管理人管理事务或提供服务的人为本人,又称受益人。
作为债的发生根据的法律事实,无因管理属于合法的事实行为,并由管理者单方实施,而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法律规定禁止干涉他人事务,否则构成侵权行为;另一方面,社会生活中又需要人们相互扶助,主动保护他人利益免受损失,因此,无因管理实质上是法律赋予那些没有根据而管理他人事务的行为的阻却违法性。
无因管理一经成立,就在管理人与被管理人之间产生一种债权债务关系,作为债的法定发生原因之一,称作无因管理之债。
此债务关系的内容是由法律直接规定,而非当事人约定的。
在这种法定债权债务关系中,管理人因为本人管理事务或提供服务而支出的必要费用,有权要求被管理人偿还,被管理人则有义务偿付其费用,同时,管理人还负有适当管理义务、通知报告义务与结算义务。
基于无因管理是债的法定发生原因之一,则有必要将其与债的其他发生根据进行区分。
无因管理与合同的主要区别在于,合同为民事法律行为,而无因管理属于事实行为。
合同需有各方的意思表示一致方能成立,而无因管理既然是单方实施的事实行为,也就不以意思表示为构成要件。
由于合同当事人依据合同而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而无因管理当事人则以无法定或约定义务为前提,其管理才能构成无因管理。
所以,从发生原因上看,合同的成立排除无因管理的成立。
无因管理与不当得利的主要区别在于,无因管理属于行为,管理人的意志对其成立有重要意义;而不当得利为事件,不论当事人的意志如何,均不影响其成立。
所以说,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其成立是否以人的意志为依据。
债的另外一种重要法定发生原因是侵权行为,无因管理与侵权行为的区别较为明显,无因管理属于合法的事实行为,侵权行为本身是不法的事实行为,无因管理具有阻却违法性,而侵权行为本身具有违法性。
侵权行为并不像合同、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那样先产生特定人的义务,然后因违反义务而产生责任,而是直接产生了责任。
二、无因管理的性质及其构成要件无因管理作为债的一种发生根据,是指没有法定义务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法律事实。
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当事人称为管理人,受事物管理或者服务的当事人称为本人或者受益人。
早在罗马时代,无因管理便被列入了准契约,1896年德国的《德国民法典》把无因管理作为债的独立发生依据而进行专门规定,之后许多国家的法律都将其作为完整独立的债,作为债的一种发生根据。
作为债的发生根据的法律事实,无因管理属于合法的事实行为。
其性质有三:1、无因管理与人的意志有关,不属于事件,而属于行为。
2、因为无因管理的管理人并不是以发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而实施管理行为,并不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要素。
因此,无因管理不属于意思行为或表意行为,而属于事实行为。
3、无因管理是一种合法行为。
事实行为有合法的,也有不合法的,无因管理属于合法的事实行为。
无因管理与不当得利的区别体现了无因管理的性质1:无因管理属于法律事实中的行为,管理人的意志内容有意义,其是否有为他人利益管理的意思是能否成立无因管理的重要条件;而不当得利属于法律事实中的事件,无论当事人的意志内容如何,都不会影响不当得利的成立。
无因管理与合同的区别体现了无因管理的性质2:无因管理是单方事实的事实行为,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而合同为表意行为,即以意思表示为要素,须有各方的意思表示的一致才能成立,并且当事人应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无因管理与侵权行为的区别体现了无因管理的性质3:无因管理是合法的事实行为,而侵权行为属于不法的事实行为;无因管理有阻却违法性,而侵权行为具有违法性。
尽管两种行为都起于无因,但是无因管理从主观上看是源于为他人谋利益的善良愿望,并且也积极实施了管理他人事务的行为;从结果上看,无因管理的受益人因为无因管理而得到了好处,从而避免了其在财产或者人身上可能造成的损失,即管理人的行为最终是符合受益人的明示或可得推知的意思的。
由此,可以归纳出无因管理的基本特征:1、无因管理是债的形成原因之一;2、无因管理是社会公序良俗的表现,是一种见义勇为的行为,法律承认并且保护这种行为;3、无因管理是在没有利益所有人要求或者双方约定或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发生的;4、如果管理者或者服务者不放弃在管理或者服务活动中必要费用的偿付要求,则受益人应予偿付。
无因管理的构成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管理他人事务管理他人事务是无因管理成立的前提条件,没有对他人事务的管理和管理自己的事务就不是无因管理。
管理他人事务既包括对他人的事物的管理行为,如对他人财务的保存、利用、改良、管领、处分等;也包括对他人提供服务,如为他人提供劳务帮助。
管理人所管理的事务包括有关人们生活利益的一切事项,可以是有关财产性的,也可以是非财产性的。
管理内容可以是事实行为,也可以是法律行为,在实施法律行为时,管理人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也可以以本人的名义。
无因管理在管理人与本人间产生债权债务关系,所以对不能在当事人间发生债权债务的事项的管理则不能构成无因管理。
下列事物的管理一般不发生无因管理:(1)违法的或者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2)不足以发生民事法律后果的纯粹道义上的、宗教上的或者其他一般性的生活事物;(3)单纯的不作为行为;(4)依照法律规定必须由本人实施或者须经本人授权才能实施的行为。
2、有为他人利益而管理的意思管理人主观上须有为他人利益而管理的意思,即具有为他人谋利益的主观动机。
这是无因管理成立的主观要件,也是无因管理具有阻却违法性的根本原因,是区分无因管理与侵权行为的主要依据。
管理人是否具有由他人谋利益应有管理人负举证责任,管理人应从自己的主观愿望、事物的性质、管理的必要性以及管理的后果诸方面来证明自己的管理是为他人谋利益的。
无因管理的成立以管理人有为他人谋利益的目的为要件,但是这也并不要求管理人必须有为他人利益的明确表示,也不要求管理人有专为他人谋利益的目的,只要管理人的管理在客观上确实避免了他人利益的损失或者为他人带来了利益,即使管理人虽未明确表示其是为了他人利益而管理的目的,但又不是单纯是为自己的利益管理事物的“利己”行为,就可以构成无因管理。
管理人主观上同时既有为他人的目的又有为自己的动机,客观上自己也同时受益的,仍可成立无因管理。
无因管理的成立只以管理人主观上有为本人谋利益的目的,至于管理的最后结果是否有利于被管理人,是否是被管理人利益免受了损失,则应该属于无因管理的效力问题,属于管理人是否履行因无因管理而发生债务问题,而不应该影响无因管理的成立。
3、没有法定或者约定的义务无因管理的“无因”就是指无法律上的原因,也就是无法律上的义务为他人管理事物,它是无因管理成立的首要条件。
管理他人事物的法律原因也就是管理人进行管理的法律依据有两种情况:一是管理人有管理的权利;一是管理人有管理的义务,两者都是有法律依据的管理。
在法制社会中,任何人都不能对他人的事物加以干涉,没有权利管理他人的事物而加以管理的,本应该是违法行为,但是社会共同生活规则又要求社会成员之间应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一个人的事物在许多情况下又需要他人主动的予以管理,因此法律规定了无因管理制度,规定在一定条件下行为人虽然无权利而对他人事物进行管理的不具有违法性,而是合法的。
并且为了鼓励这种行为还赋予管理人有请求受益人偿还其所支出的必要费用的权利。
法律上的义务包括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
所谓法定义务是指法律上直接规定的义务,它既包括因民法的直接规定而发生的义务,也包括因为其它法的直接规定而发生的义务。
所谓约定义务是指基于管理人与受益人之间的约定而发生的义务,也就是基于当事人双方的合同而产生的义务。
当事人的约定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暗示的,只要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了管理人有管理的义务,不论该义务是其主义务还是其附随义务,管理人的管理都是有义务的行为,就不能成为无因管理。
管理人有无管理的义务,应该以管理人管理事务当时的客观情况而定,既不能以管理人主观的认识为标准,也不能以管理后的情况为标准,管理人有无管理管理义务仅仅是指着手管理之时而言的。
三、无因管理从何而来无因管理制度最早可追溯到人类早期活动,在罗马法中找到无因管理制度的法律史记载,其最早适用于为不在之人管理事务。
管理事务即未受他人委托,且没有法律上的义务,以避免损害为目的而管理他人的事务。
罗马法通过准契约制度来规范无因管理行为。
准契约,即当事人之间虽没有协议,也没有侵权行为,但依据公平原则和公共政策强加其债权关系的情况,其法律效力和契约相同。
本人可以对管理人提起“无因管理之诉”,管理人可以对本人提起“对待管理之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