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会工作》复习内容
一、名词解释
学校社会工作、校园欺凌、嵌入式发展、抗逆力、广域临床模式
二、简答题
1、简述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
2、简述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特征。
3、简述当前中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模式。
4、简述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学校系统扮演的角色。
5、简述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学生系统方面扮演的基本角色。
6、简述学校社会工作与教育工作的区别。
三、论述题
1、试述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模式及其特征。
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模式主要分为四种,分别是传统临床模式、学校变迁模式、社会互动模式及社区学校模式。
传统临床模式
传统临床模式是持续时间最久,对学校社会工作影响深远的一种学校社工模式。
其是根据心理分析理论、心理社会理论、自我心理学、个案工作与方法论,工作焦点是社会关系、社会能力失调,情绪失调、情绪困扰的学生。
工作目标是帮助那些学生能有较佳的社会功能与有效的情绪管理。
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案主本身及他们的父母亲。
此模式认为学生情绪与心理问题的来源是来自于其家庭,尤其是其亲子间的互动问题。
学校社工主要扮演增强者、支持者、合作协同者与咨询者的角色。
其主要的工作任务与活动,是对学生与其父母亲进行个案工作,有时也使用团体工作,或把整个家庭当成一个工作团体,发挥其联结者的角色,串联沟通学生、父母亲与学校人员(包括教师)。
社区学校模式
社区学校模式凸显社会工作的特点,对学校社会工作意义重大。
是基于社区、学校连结概念与沟通理论,其工作的焦点是文化失利与被剥削的社区(学区),而该社区里的组成份子有相当多学生的家长,他们对学校不了解与不信任。
其工作的目标是要发展对社区的了解(居民及社区的情况)与支持,发展学校的方案去帮助贫困与文化失利家庭的学生,因此学校工作的目标体系是社区与学校,他们扮演调停者、倡导者与外展服务者的角色,投入学区里的活动,促使学区居民能问问题,提出他们所关切的议题,帮助学校与居民相互了解与信赖,鼓励学区里的居民、学生们的家长,投入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与方案。
学校变迁模式
学校变迁模式触及学校利益,是学校社会工作的难点所在。
是基于社会科学理论,特别是偏差理论与组织理论。
其工作的焦点是学校的环境本身,特别是学校的规范、规定与情况。
目标是要改变学校不适当与负功能的规范与情况,因为学校不当的情况是造成学生学习不利、行为偏差与学校适应不良的原因之一,所以其目标体系是整个学校。
此模式认为问题的根源在学校本身负功能的规范与情况,所以学校社工扮演倡导者、协商者、咨询者与调停者的角色,找出并确认学校负功能的规范与情况,常以团体工作的方式直接与学生谈话接触,以个别或团体工作方式与教师和学校行政人员进行咨询活动。
社会互动模式
社会互动模式是对前三种模式的整合,是广域临床模式的观念准备。
是基于系统理论、社会科学理论与沟通理论,其工作的焦点在于学生与学校间的互动,找出互动过程中的问题,发展彼此互助的系统,去除阻碍彼此互动的障碍。
因此,学校社工工作的目标体系是各个互动场,即老师与学生间接触互动的各种情境,如课堂上的教学接触,下课后的人际接触,各种学生问题处理的情境等。
本模式认为,问题的来源,是学生与解决其问题间的各个系统间的互动发生困难,而无法得到信赖与帮助。
因此,学校社工的任务与活动,主要是找出并强调双方的共同性,建立彼此的目标,改善与协助双方的沟通,建立互助系统,以直接服务方式,经个案、团体与社区工作技巧,达成工作目标。
特征:
服务对象的特征
以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为服务对象。
要求:
1、提供具有保护性、支持性及排除危险因素的服务。
2、设计与年龄特点相适应的服务活动。
3、已与其年龄特点相适应的方式进行沟通与互动,学习、运用青少年语言与文化。
服务理念的特征
1、优势视角
2、需求取向
3、潜能挖掘
服务行动特征
1、团队合作行动
是指在学校社会工作组织实施中,学校社会工作者始终与学校的教学人员、行政人员及学生服务团队人员并肩作战。
2、资源连接行动
是指学校社会工作的实施过程就是各种资源整合、链接的过程。
(结合案主、家庭、学校、社区及发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沟通、协调以及运用资源建立支持网络)
2、试述学校社会工作与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异同点。
同:
1.年龄群体相似
2.价值观相同:承认并尊重青少年的权利和尊严,相信通过接纳、尊重和引导能够发挥生命潜质。
3.依据的理论基础相同:依据青少年人生发展阶段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及相关的人类行为与环境理论等。
4.工作目标一致:促进青少年社会功能的提升和身心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