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庄河市2005-2016年经济数据汇总与分析
2005
2005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
市政府在大连市委、市政府和庄河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沿海开放、“大大连”建设的历史机遇,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务实创新,真抓实干,圆满完成了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
全市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62亿元,同比增长16.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5亿元,同比增长28.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1亿元,同比增长129.5%;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总额12200元,同比增长12.4%;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138元,同比增长14%;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95亿元,同比增长10%;各项贷款余额达到51亿元,同比增长12.5%。
2006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预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91亿元,同比增长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1亿元,同比增长28.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6亿元,同比增长30.7%;农民人均纯收入6100元,同比增长19%;城镇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3000元,同比增长6.5%。
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2.1亿元,比年初增长18%;各项贷款余额55.8亿元,比年初增长7.6%。
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和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中分别列第70位和92位。
——工业经济持续发展。
预计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420亿元,同比增长17.5%。
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4户,总数达到205户,实现产值107亿元,同比增长52%;销售收入94亿元,同比增长45%。
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1%,实缴税金预计完成3.5亿元,同比增长17.4%。
被授予“中国实木家具产业基地”荣誉称号。
工业园区建设强势推进。
市乡两级13个重点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4.3亿元,入园项目200多个,已投产120个。
2007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基本竞争力大幅攀升。
2007年,全市预计完成生产总值226亿元,比上年增长18.3%,比2002年翻了一番多,5年平均递增17.7%;固定资产投资143亿元,比上年增长35%,是2002年的7倍多;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亿元,比上年增长26.8%,比2002年增长1.4倍,5年平均递增18%。
全社会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4.6%。
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的排序由2002年的第87位上升至第67位。
在环渤海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位于第23位、在投资潜力百强县(市)评比中位于第17位。
徐岭、青堆、吴炉、栗子房4个乡镇跻身辽宁省乡镇综合实力百强。
——工业化进程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
2007年,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年平均递增18%。
实现工业投入50亿元,是2002年的10倍。
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2年的70家发展到270家,完成增加值49.5亿元,比上年增长44.6%,比2002年增长6.4 倍,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6.9%。
年产值超亿元企业由13家增加到49家。
形成了机械制造、家具、食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
荣获“中国实木家具产业基地”称号。
大项目建设势头迅猛。
2007年,新上千万元以上项目101项,5年累计新上千万元以上项目301项,总投资188亿元,其中亿元以上大项目20个。
建设重点工业园区8个。
花园口园区被列为辽宁省“五点一线”沿海开发开放重点区域。
起步区10平方公里的“六通一平”基本完成,共签约项目36个,投资总额253亿元,有8个项目建成投产。
整合组建了临港工业区,辟建了黑岛循环经济园区,完成了规划编制,并享受大连市“一岛十区”优惠政策。
2008 相关数据缺失
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全市预计(下同)实现生产总值350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1亿元,比上年增长61.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比上年增长53.8%;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0元,比上年增长20.5%;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6628元,比上年增长10%。
被评为“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和“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
有6个乡镇跻身辽宁省百强乡镇。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在全国百强县(市)中的位次可大幅前移。
——工业经济发展迅猛。
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809亿元,比上年增长26.2%。
机械制造、家具制造、食品加工三大优势产业预计实现营业收入601亿元,占全部工业的77.3%。
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7家,总数达到578家,实现产值460亿元,增长82.4%;实现利润15.8亿元,增长72.5%。
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到78家,其中超5亿元的企业10家。
工业企业实缴税金9.2亿元,增长34.3%。
2010
预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0亿元,比上年增长30.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亿元,比上年增长38.1%;固定资产投资450亿元,比上年增长50%;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4亿元,比上年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10200元,比上年增长12%。
2011
预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5亿元,比上年增长2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亿元,比上年增长31.9%;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比上年增长30.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6亿元,比上年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11750元,比上年增长15.1%。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跃升全国百强县(市)第44位。
预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0亿元,比上年增长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5亿元,比上年增长3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5亿元,比上年增长2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亿元,比上年增长19%;农民人均纯收入13600元,比上年增长15%。
2013
预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6亿元,比上年增长23%;财政收入37.6亿元,比上年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亿元,比上年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15350元,比上年增长15%。
2014
预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0亿元,公共财政收入33.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8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7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69元。
2015
预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0亿元,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8亿元,外贸出口额8.1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87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87元。
2016
预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3亿元,同比增长3.1%;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2亿元,同比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9.5亿元,同比下降7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9.5亿元,同比增长9%;外贸出口9.33亿美元,同比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934元,同比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47元,同比增长7.2%。
荣获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最具投资潜力、创新创业及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殊荣,
是全省唯一同时获得四项荣誉的县市,彰显了巨大的投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